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1980年夏季奥运会:另一次“莫斯科保卫战”

火烧 2008-06-0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因美国号召抵制而参赛国减少,成为历史上参赛国最少的一届。文章回顾了苏联为预防抵制所做的努力及最终结果。

1980年夏季奥运会:另一次“莫斯科保卫战”

作者:熊敏  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的俄罗斯杜马成员、当时的苏联奥委会主席顾问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Alexander Kovlozsky)回忆起举办莫斯科奥运会的过程时,反复对记者说“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
    他记得,1980年8月2日上午,在莫斯科城南的比萨森林公园的贸易联盟马术中心(Bitza Equestrian Sprots Complex),第22届夏季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决赛即将开始,然而在贵宾席上,却不见国际马术联盟(IEF)主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的身影。按照奥运会的惯例,各个比赛项目所属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应该派代表出席相应的奥运会比赛。
    在这届奥运会上同样缺席的还有美国、西德等众多国际奥委会成员国的代表团。大部分国家拒绝参加的原因只有一个:响应美国号召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中国和伊朗因为其它原因也没有参加此届奥运会。
    因此1980年的第22届夏季奥运会成为历史上参赛国数目最少的奥运会之一,145个国际奥委会成员国中,只有81个国家参加,参赛国数目创1956年以来最低。

                               提早4年预防抵制

    尽管美国正式发出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声音是在1980年1月,但是前苏联奥委会预防抵制的工作却始于1976年秋。因为在1976年夏天举行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发生了非洲国家因为南非的种族隔离问题奋起抵制奥运的情况。当时奥运会正在被政治家当作谈判的筹码。
     1976年6月,在离蒙特利尔奥运会开赛仅一个月之际,南非爆发了反对种族隔离的抗议,白人警察向示威的黑人民众开枪。之后不久,适逢新西兰国家橄榄球队来南非与南非国家队比赛,南非运动委员会试图阻止新西兰队入境失败,遂向国际奥委会要求取消新西兰队参加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资格。
    国际奥委会以橄榄球并非奥运会项目为由,很快拒绝了南非方面的要求。于是在蒙特利尔奥运会开赛前几天,非洲国家宣布退出比赛,总共有25支非洲国家的队伍离开了蒙特利尔奥运会。
  “我们担心类似的事件在莫斯科重演,因此我们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一结束时就开始了预防莫斯科奥运会受抵制的工作”,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说。
    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非洲国家,其次是拉丁美洲和远东国家。莫斯科奥组委在1979年成立了非洲、拉美和远东奥运游说小组,从1976年秋到1980年初,分赴各国拜访当地的奥委会。回顾蒙特利尔发生的不幸,强调莫斯科奥运会与政治没有关系,希望这些国家到时候能来参赛。
    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自己就是非洲游说组的成员之一。那段时间,他每隔几个月就要去一次非洲,每次会用10到14天的时间连续拜访5到6个国家的政府和奥委会,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总共去了多少个非洲国家,“至少30个国家吧”,他说。
    在游说过一圈之后,前苏联奥委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奥运会参赛邀请函向所有145个国家寄出。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

                              美苏决战普莱西德湖

  1980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公开表示,如果前苏联不从阿富汗撤军的话,应该取消莫斯科举办1980年奥运会的资格。前一年的12月,前苏联出兵政局动荡的阿富汗。卡特总统还同时致信美国奥委会主席Robert J.Kane,他指出,如果前苏联不在一个月之内撤军,他将让美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议撤销莫斯科举办奥运会的资格。
    按照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国际奥委会将某一届奥运会举办权授给主办城市之后,主办国的奥委会和所有比赛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将负责奥运会的主办。其他国际奥委会成员国有自己的国家奥委会,他们将决定本国是否派团参加并负责组织代表团。国际奥委会需要通过召集委员进行投票来决定是否取消一国的主办权。
    因此,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和其他莫斯科奥组委工作人员立刻启动应急方案:分头逐个游说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向他们澄清莫斯科办奥运会跟前苏联出兵阿富汗没有一点关系,强调体育应该与政治分开,坚决保卫莫斯科的举办权。
    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来源于各成员国,原则上每个国家拥有一名委员。当时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的团队要面对的是145个国家的代表。
    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那段时间在电话里最常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取消这次莫斯科举办奥运会的资格,将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一大失误,运动员利益和奥运精神都将受到损害。”
  1980年2月正逢第10届冬季奥运会在美国举行。第82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也同时在冬奥会举办地纽约州的普莱西德湖召开。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随当时的前苏联奥委会主席伊格纳提•诺维科夫(Ignati Novikov)来到普莱西德湖,他们在大会上遭遇了一场意外的“突然袭击”。
  2月9日晚上,大会将举行开幕式。开场前1小时,一位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人员突然来到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的房间,低声对他说:“媒体已经公布了美国国务卿待会儿演讲的稿子,那里面全是批判前苏联的话,而且语气强硬,你们如果在场的话也许会忍不住起身离场的。你们最好还是别去了吧。”
    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和伊格纳提•诺维科夫主席都惊呆了,他们相互看了对方一眼,考虑了一下,然后决定留在房间,不参加开幕式。两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塞鲁斯•万斯(Cyrus Vance)在开幕式演讲中严厉地说:“没有一个美国运动员愿意参加一场由侵略国举办的奥运会!”
    在场的60余名来自国际奥委会的听众掌声寥寥。国际奥委会的主席基拉宁公爵(Lord Killanin)甚至当着塞鲁斯•万斯的面对在场的人们说:“请不要用奥运来分离世界,而要用它来团结世界。请不要把运动员当作解决政治问题的筹码。”
    开幕式结束之后,一位德国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冲到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的房间,激动地对他说:“如果之前还有人在犹豫的话,听了这场糟糕的演讲之后,我们都愿意支持你们!”
    美联社在次日的报道中写道:美国国务卿鲁莽地表明了美国要阻止莫斯科举办奥运会的坚定决心。这个演讲使美苏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对抗升级,不是在政治舞台上,而是在体育竞技舞台上。
  2月10日是莫斯科奥组委最紧张的一天。
    当天,前苏联政府通过其体育部部长瑟吉•帕夫洛夫(Sergei Pavlov)回应了美国的演讲。他控诉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叛国罪威胁想要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一场事关奥运的去与留、抵制与反抵制的较量在克里姆林宫和白宫之间爆发了,战争的前线就在纽约州的普莱西德湖。
    同日,第82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照常召开。美国代表团按计划抛出了取消莫斯科举办资格的提案。前苏联奥委会主席伊格纳提•诺维科夫和他年轻的助手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并不意外,这次他们没有回避,而是义正言辞地陈述把奥运会留在莫斯科的理由。
    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说:“我们当时告诉在座人士,如果把奥运搬走,受伤害的只会是运动员和奥林匹克精神。某些政治家可能得到好处,但那不是体面的事儿。我们还说,奥运精神已经受到政治的威胁了,1972年以色列运动员中弹,1976年非洲国家抵制,如果莫斯科再被取消资格,那将是奥运的耻辱!”
    在接下来的大会讨论中,来自巴基斯坦的奥委会委员萨伊首先发言。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回忆道:“萨伊说,先生们(当时的国际奥委会还没有女性成员),当我们加入国际奥委会时,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奥委会的誓词。今天是我们捍卫誓词的日子。” 奥运誓词中说:“我们将以真正的体育精神参加本届奥运会比赛。”
    讨论过后,一场决定莫斯科奥运会前途的不记名投票开始了。结果是73票赞成,0票反对。国际奥委会将1980年夏季奥运会留在了莫斯科!
    但是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没有时间为此庆祝,因为在会场外,122名来参加冬奥会的前苏联运动员却遇到了麻烦。
  2月10日当他们的班机飞抵纽约肯尼迪机场上空之后,机场拒绝提供地勤服务。在普莱西德湖开会的前苏联奥委会代表团紧急与美方协调,飞机才勉强转飞到华盛顿的杜勒斯机场落地。然后运动员从那里坐巴士抵达纽约州普莱西德湖,即使按照现在的条件,车程也在9小时左右。
    待队员到达驻地之后,他们受到了美国主办方的“特殊照顾”——被安排住在暖气不畅通的房间,而且18个房间只有一个厕所。
    结果,本来在冬季运动项目上实力强大的斯拉夫民族不仅在奖牌总数上输于美国,而且在一些强势项目上爆出冷门,被美国击败,其中就包括后来为美国人颇为自豪的女子冰上曲棍球项目。但在当时,甚至连美国人都认为他们的国家队水平一般。

                              B计划——抵制参赛

    美国政府想取消前苏联办奥运资格的A计划失败,于是启动抵制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B计划。美国政府一方面威胁:任何去莫斯科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将会被没收护照,一方面要求北约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美国运动员被这突如其来的政治干扰打懵了。这时美国国内一个名叫体育自由(Sports Freedom)的组织已经准备好打官司,让法庭授予美国运动员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权利。不管美国奥委会和卡特政府作何决定,毕竟在美国有超过400名运动员为这次比赛准备了四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而对于每一位运动员而言,在其职业生涯中能经历的奥运会次数屈指可数。
    官司还没有开始,美国奥委会已经抵不住卡特政府的巨大压力。1980年4月12日,美国奥委会就是否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进行了投票。匿名投票的结果是1064票赞成,797票反对,2票弃权。最后的决定是:美国不派运动员参加莫斯科奥运会。
    这个结果让久不见抵制成效的美国政府长舒了口气,使他们可以将精力转向游说其他国家抵制参赛。
    但投票的公平性很快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质疑。本次投票的计票方式独特而复杂:参加投票的代表只有275人,他们来自政府内的体育机构、国内单项运动联合会和一些其他机构。而他们的选票则有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票数。每张选票最多可以代表10票。这意味着每个代表的话语权分量有异。
    其中有很多反对票来自于非奥运会项目的运动联合会的代表。媒体质疑他们是否有权来决定奥运会的命运。
    对于投票结果的争论最后不了了之,美国事实上是利用了投票规则的漏洞来抵制奥运。国际奥委会之后不得不修改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当国家奥委会在做类似决定时,参与投票的必须是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运动联合会。
    此时距莫斯科奥运会参赛报名的截止日期只有1个月零7天。莫斯科奥组委原本预料会有140个国家参加,但是至此报名团队数远远不足。整个前苏联奥委会非常焦急。
    当年时值美苏冷战,英、法等西方阵营国家的政府支持美国的态度明确,但是这些国家的奥委会却踌躇是否要违背奥运精神,把政治和奥运搅和在一起。“当时很多国家的奥委会内部对于是否来参加意见分歧很大。” 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说。如果西方国家阵营都不来参赛,这场奥运会将很尴尬,因为这些国家中包括了太多体育强国。
    法国奥委会第一个冲破政治防线,加入参赛国队伍。那是在莫斯科奥运会正式报名截止前大约10天,法国奥委会进行了投票,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支持法国派队前往。
  “这引发了一场雪崩式的报名潮,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奥委会不顾来自政府的压力进行了投票,派队前往。”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告诉记者。上一届抵制参赛的24个非洲国家中有10个左右都寄来了报名表。
    尽管如此,到1980年5月19日参赛报名截止时,总共只有80个国家的奥委会报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这是1956年以来参赛国家最少的一届。
    美国已经达到了抵制奥运会的目的,但是笼罩在莫斯科奥运会上空的政治阴云并未消散,抵制国继续干扰莫斯科奥运会。
  6月19日,莫斯科奥运村刚一开门,只见3名波多黎各运动员早已等候在外。原来他们受到了美国禁止参赛的威胁,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半途拦路,他们只好提早启程去莫斯科。并且为了掩人耳目,波多黎各代表团先到墨西哥,然后再前往前苏联。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们可能会被波多黎各海关拒绝出境。
    当时,美国还向该国政府施压,禁止这些运动员在本国训练。这些运动员被迫转移到第三国进行短期训练。最后,波多黎各没有得到奖牌,而在上一届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他们曾得到了一块铜牌。

                           “保证把金牌全部发出去”

  “我们的203块金牌必须要发出去,所以必须要保证203个项目正常举行。”时任莫斯科奥组委体育部主任,现任俄罗斯奥委会名誉副主席的符拉迪莫•罗迪申科(Vlafimir S. Rodichenko)在他毗邻莫斯科河的办公室中对记者说。
    那一届由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国前苏联举办的奥运会,运动项目总数比往届都多,总共有21项运动的203个项目要进行比赛。偏偏又遇到了大规模抵制,符拉迪莫•罗迪申科为赛程能否正常进行捏了把汗。
    体育部是当时莫斯科奥组委里面最庞大的部门,人数占整个机构的32%。符拉迪莫•罗迪申科当时管理着5115名莫斯科奥组委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络各项运动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安排比赛场地、设施、制定比赛日程表。
  1980年在7月19日,莫斯科奥运会如期举行。5179名运动员在16天的时间里面参加了203个项目的角逐。 主办方所在的国家前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通过电视观看比赛的国民更是分布在11个不同的时区。
     38岁的俄罗斯人塔蒂安娜•乌新瑟瓦(Tatiana Uzintseva)当时是一名10岁的小学生。她家在距离莫斯科以东1200公里的Syzran市,奥运会开幕前,班里的优秀学生被选中去莫斯科看奥运会。她没有选上,就在家里通过电视看了比赛。“印象里大家都很兴奋,那时家里刚买了彩电,正好看奥运。我还记得那次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熊。” 塔蒂安娜•乌新瑟瓦告诉记者。
    幼小的塔蒂安娜•乌新瑟瓦也许并没有留意到这届奥运会在国际上遭遇的抵制,但是亲手操办奥运会的符拉迪莫•罗迪申科决不会忘记马术比赛中抵制国给他制造的麻烦,“那是最困难的一次”,弗罗姆德•罗迪深科说。
    马术是美国和西德的优势项目,两国是上一届奥运会的马术项目上奖牌榜的头两名,前苏联在这个项目上实力中等。没有美德的参加,马术变成了举办困难最大的比赛之一。
    在马术比赛决赛之前,莫斯科连下了3天大雨,准备好的赛道被部分冲毁。按计划,参赛队需要在比赛前一天来查看场地,因此莫斯科奥组委在赛前一天紧急邀请国际马术联盟的技术人员来修补赛道,但该技术员却釜底抽薪,突然辞职。
  “我现在不愿提他的名字和国籍。总之这个技术员在那一天对我们说,他不干了。理由是他不想承担马匹受伤的责任。”符拉迪莫•罗迪申科说。
    符拉迪莫•罗迪申科不得不临时组织自己的人马连夜修补赛道。然后把参赛队察看场地的时间改到第二天早上。赛道虽然修好了,但正式比赛的时间却不得不推迟了两小时。这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比赛没有按时间结束,颁奖仪式推迟,电视转播计划因此被打乱。而准时是国际奥委会评判一场奥运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幸运的是,因为报名参赛的国家数少于预期,所以我们的比赛准时结束了。”符拉迪莫•罗迪申科笑着对记者说。马术比赛以队为单位,每个队逐个上场比赛,偏少的参赛队数目正好节省了比赛时间。其中波兰运动员得到比赛冠军,这也是本届奥运会的最后一块金牌。
    在1979年,英国亲王菲力普还曾以国际马术协会主席的身份来参观比萨马术中心,而在一年之后他却谢绝出席正式比赛,这让当年接待他的符拉迪莫•罗迪申科颇感失望。
    而英国的马术队虽然最终得以参加比赛,但是当时的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下令禁止英国奥委会在莫斯科奥运会上使用英国国旗,以表示英国政府对那届奥运会的抵制。
    在莫斯科奥运会上总共有15个参赛国因为本国政府的阻拦而不能使用自己的国旗和国歌。在开幕式和颁奖仪式上,他们只能用奥林匹克旗和奥林匹克圣歌代替。
    有的国家则临时设计旗帜以便在开闭幕式、颁奖仪式上使用。西班牙代表团便是其中之一。其奥委会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设计和制作新的旗帜,便将西班牙国旗的图案缩小,放在另一种底色的布料上作为参赛队旗。
    抵制还使得女子草地曲棍球比赛差点因参赛队伍数目不足而难以举办。女子草地曲棍球是1980年奥运会新增的项目。国际奥委会规定这项比赛必须有6个队参赛方可有效。但是直到比赛前35天,报名的退伍还差一支。前苏联奥委会紧急向刚刚建国的津巴布韦发出了一张临时参赛邀请函,希望争取更多参赛国。
    这张邀请函引来了第81个参赛国。
    津巴布韦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赶上这届奥运会。它几乎是在奥运会正式开赛前的那个周末才勉强组织了40名运动员来到莫斯科,其中就包括一支从来没有在莫斯科这种人造草皮场地上进行过比赛的女子曲棍球队。
    谁也没有把这支临时组建的队伍放在眼里。但结果却出人意外,津巴布韦女子草地曲棍球队击败了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其他5个对手,得到了奥运会冠军。
    因为劲敌美国的缺席,前苏联独得莫斯科奥运会203枚金牌中的80枚,这也是前苏联的历史最好记录。

                               抵制不住的运动热情

    尽管抵制这届奥运会的国家数量是历史最多的,但是响应美国号召的64个国家中体育强国并不多。其中只有10个国家在上届奥运会上拿过奖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经济实力来莫斯科参加奥运会。英国、法国、东德、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仍然参加了比赛。
    因此除了草地曲棍球和马术等少数项目受抵制的影响明显之外,其他项目如划船、拳击、柔道、游泳和田径等项目的参赛人数都高于1976年。
    在参赛人数和国家数量严重偏少的情况下,整场奥运会仍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奥运会期间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人数超过上届奥运会,达到500万人;第三世界国家参赛运动员总数和奖牌总数都高出往届;女性运动员总数高出往届,占到了21%;一共有36项世界纪录、39项欧洲纪录和74项奥运会纪录被刷新,破纪录总数高于上届奥运会。
    现在的俄罗斯运动员联合会高级副总裁亚历山大•维诺格拉多夫( Alexander Vinogradov)当时是一名职业赛艇运动员,他曾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得到500米和1000米双人划桨赛艇比赛的金牌。1980年他也参加了莫斯科奥运会,他和他的队友在双人划桨赛艇比赛中得了第6名。
    现在57岁的他身材仍然挺拔,只是头发略有花白。他有些害羞地握紧双手,温和地用俄语说:“那段时间,莫斯科人的情绪很高。大家一下子好像都快乐起来,到处都是人,城市里到处可见代表奥运的橄榄枝和前苏联国旗。人们很自豪。”他的目光中有些许怀念。
    亚历山大•维诺格拉多夫清晰记得在他代表前苏联队参加的赛艇比赛上,运河两岸的观众非常热情。“看台上都坐不下了,还要加位子。”他说。即使加座之后,很多人仍然买不到票,他的朋友还来向他讨票。
    根据俄罗斯奥委会资料记载,当时这个位于莫斯科城北郊外的水上运动赛场共有1830个座位,临时加了9300个座位还售出了5000张站票。
    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公爵(Lord Killanin)在奥运会结束后对前苏联奥委会成员说:“你们应该为你们主办的奥运会感到骄傲,国际奥委会祝贺你!”

                             奥运努力与政治“绝缘”

    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上对于莫斯科1980年奥运会描述是: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吉祥物米莎熊的眼中有泪水。

    参加了闭幕式的亚历山大•科夫洛斯基告诉记者,在闭幕式上,充气玩具吉祥物米莎熊随着会歌被放飞升空,它的手脚随风抖动,仿佛在挥手向大家说再见。这时,坐在会场中心的曾经扮演过米莎熊的工作人员则流下了眼泪。
    人们很容易把这一场面和此届奥运会受到的政治抵制联系起来,而政治家们拿奥运做筹码的风潮并未到此结束。
    在闭幕式上,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美国的国旗没有被升起,取而代之的是主办城市洛杉矶的市旗。这似乎是一个不祥的暗示。
    四年之后,前苏联掀起了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的风波,它和13个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抵制此届奥运会,没有出席。四年前曾向国际奥委会反复说明体育与政治无关的前苏联奥委会这次提出的抵制理由是“对派运动员到一个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参赛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心”。
    最近的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抵制发生在1988年韩国首尔奥运会上。那一次北朝鲜拒绝参加,因为它此前希望与韩国联办奥运会的要求被国际奥委会拒绝。古巴和埃塞俄比亚支持北朝鲜,也拒绝参赛。
    从1976年到1988年连续5届夏季奥运会都出现了抵制的情况,1990年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奥运和政治的关系得到缓和。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似乎给抵制奥运画上了一个句号。那一年终于没有国家因为政治原因而抵制参赛。与此相反,结束了种族隔离的南非在事隔28年之后重返奥运赛场,而东西德合并之后举一面国旗入场,这两件喜事给奥运会增添了团结的气氛。
    也许是意识到“通过奥运让世界团结起来”的难度之大,国际奥委会在1980年后开始在政治上非常谨慎地选择主办城市,其后的几届先后给了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和雅典。
  28年过去了,当年的标志建筑——为奥运会而修建的奥林匹亚斯基体育馆,已经转型为主办文化演出兼办体育比赛的场所。“这样可以解决场馆维护的经费问题”弗罗姆德•罗迪深科说。
    这个拥有白色圆形玻璃外墙的体育馆,目前仍是欧洲最大的室内多功能运动场馆,能容纳3500名观众,在1980年奥运会期间举办过篮球和拳击比赛。
  1000万莫斯科市民有机会在这里观看流行歌手演出。他们也同时享用莫斯科奥运会留给他们的其它财富:所有当年使用的体育场馆,如今无一废弃,市民仍可以使用其中的体育设施。
    紧邻现在俄罗斯奥委会办公楼的,就是当年举办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路德尼科体育场。走在通往体育场的路上,记者看到奥林匹克公园的草地上仍有厚厚的积雪,体育场的椭圆顶棚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光芒,如同一个光环,保佑着这座年近花甲的体育馆。
    等到5月份,这里将举行欧洲冠军联赛决赛,6.9万张门票正在销售,到时候这个可以容纳8.5万名观众的体育馆又将迎来生机。
    在奥林匹克公园外,轻轨高架底下安放着几个滑板滑道,一个俄罗斯小伙子正在快乐地滑滑板。正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他金色的头发上,闪闪发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