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全球化真相探金融战虚实
揭全球化真相探金融战虚实
亚洲周刊 推介 梁晓《世界是平的吗?》
全球化中金融石油的危机只是表象,真相是美国藉新三角贸易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血汗。
本书作者梁晓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不断追踪﹑思考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作出发人深省的叩问。这十年,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起主导作用的真相又是什么﹖
作者先从近年来深入民心的「全球化」说起,揭开隐藏在美丽外衣下的陷阱。印度尼西亚和香港,前者在金融危机前各项指标堪称「中等发展中国家」典范﹔后者则连年被国际机构评为「最自由经济体」。结果,印度尼西亚步出金融危机但迅速走向国家分裂﹔香港政府则不得不买股票托市,同时推出一系列有效遏制危机蔓延的政策组合。今天读来,仍不免心有戚戚焉。
不能不提的另一个问题是石油。腾飞的油价牵动全球敏感神经,作者却只拿油价作了个引子,通过观察、分析国际间围绕石油展开的一系列争端,带领人们从另一个侧面去更深入地了解当今的世界。
如果说金融危机、石油问题都是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具代表性的表象,那么,美国无疑是居于全球化的核心位置。所以,作者用书的另一半篇幅来探讨与美国相关的问题。首先从经济模式谈起,作者挖掘出了「永久性战争经济」的观点。美国无疑是当今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不再是经济学教科书陈述的一套套经典理论,而是战争!战争经济不仅能很好地解释美国国内出现的长短期利率倒挂之谜,而且也道出了布殊政府无视国内外反对声音、忽略联合国、执意发动攻打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
「美国的经济繁荣、美国人民的富裕生活,是由于他们消费多,储蓄少,花明天的钱换来的」。这种说法不少人表示认同,也让具有良好储蓄传统的华人听了十分舒坦,但作者表示了质疑。经过一番概念厘清和数据比较,得出真相:美国人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其储蓄,真正欠债的是具有战争决策权的政府。但是,连年赤字的美国政府并不着急,反而在轻松地「寅吃卯粮」。
原来,入不敷出只是表象,美国政府正通过一种新「三角贸易」,大把大把地获取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却几乎不支付任何代价。看完此书,不得不痛心地承认,美国成功了。
回头再看中美关系,很容易发现,美国的思路丝毫没有转变,向中国要的甚至更多。除了一年两次战略经济对话,零七年短短几个月内,人们看到的是空前密集的要求回收中国出口产品的攻势。这绝非无的放矢,零敲碎打为的是「零存整取」,而焦点始终落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可惜,明白或认同个中道理的人并不多。
作者行文风格通俗易懂,不带任何学究气,即使是没有学术背景的人读来,也不会感到丝毫的晦涩。全书在说理时,逻辑脉络清晰,没有半句赘言,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插入的大量数据和图表,既有利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直观明确﹑便于读者理解。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原汁原味地记录历史,思路跟随世界的变化一同发展;每一段事件的记录恰恰是作者思考的开始。用一脉相承的思路将看似无关的个别片段串联起来,旧逻辑在新现象中一次次得到印证。
放下书卷,不免沉重。道出真相或许不讨好,但作者希望更多人了解全球化,为改变世界种种「不平」尽一分绵力。(王晶)
(刊登于:《亚洲周刊》第二十二卷七期,2008年2月24日出版,第44页)。
<http://phtv.ifeng.com/program/jscj/200802/0210_2548_396218.shtml> 凤凰卫视《金石财经》曾专门就此书采访作者梁晓(2008年2月8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