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分析国际问题要避免跟风

火烧 2008-01-18 00:00:00 国际纵横 1030
文章强调分析国际问题时应避免跟风,坚持独立思考与逆向思维。通过历史案例分析美国军事行动与战略选择,揭示跟风判断的局限性,提倡基于事实与逻辑的客观分析。

分析国际问题要避免跟风
 
 
杨鸿玺


 
 
2001年“9·11”事件发生至今,如果仔细观察,对比历史,并不难判断美国政策和国际时局的发展轨迹及今日之结局。基于独立思考的逆向思维,往往会发现有一些端倪和可循的规律。在诸多事件发生之前,笔者的多次预测曾与当时的主流看法相左,很多时候属于极少数。但事实发展说明,独立思考与坚持是有裨益的,笔者的判断和观点与事实的发展均相吻合,经受了事实和时间的许多次考验。
 
 
记得2001年底,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前,当时国内外许多媒体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分析认为——阿富汗是个内陆山国,民风强悍,历经10年抗击苏联入侵,游击战争经验丰富。美国军队要是进去,怕是有去无回,出不来了。但笔者认为,如此看法却没有看到“此一时彼一时也”。世界已经缺失了两大阵营的幕后对抗,那么美国在军事上尽快拿下阿富汗,还不是易如反掌?当年阿富汗凭什么持久抗击苏联?是因为美国背后撑腰。果然,就1个多月时间,美国的军事行动结束了。因为苏联早就垮台了,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老大。
 
 
伊拉克战争也是一样。2003年3月20日开战之前,不是都预测说萨达姆雄兵几十万,尤其共和国卫队系其精锐,美军要吃尽苦头、做好比较大的牺牲准备吗?事实如何呢?美军从发起军事进攻到军事占领巴格达和一些重要城市,之后结束大规模战斗,也就持续了三个星期(当时笔者预测1个月左右),与阿富汗战争时间相仿。因为美国和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质量根本是不对称的。更严重的同样因素是,与阿富汗一样,伊拉克也缺少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对抗的幕后支持背景。
 
 
美国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是不可忽视的。它要达到一个或几个军事目标或许并不难,目前依然如此。这正是美国军事上的真正厉害之处。但也要看到,很多时候,军事手段在许多领域可能失灵,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适得其反。比如,美国随后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整个大中东地区遭遇持续至今的一系列棘手难题,进退不得、骑虎难下。布什政府中尤其是新保守主义设计师们或许一开始就忽视了重要一点:军事手段有时无法解决政治、民族、宗教和文明问题,反而很可能使之进一步激化。
 
还是在2001年12月,美国气势如虹,行将对阿富汗开展行动,后来战争进展也势如破竹。而当全美国和全世界多数人为布什政府大声欢呼的时候,当全世界认为美国的实力终于爆发并顺利推进时,本人则反向预言“美国必将为政府的一意孤行继续付出代价”,几年过后,美国国内的狂热和盲动必将遭遇彻底和全面的反省,尤其在支持反恐问题上,美国社会将出现大规模反思,反思为什么越反越恐?(文章参见本人博克文章:美国将继续为政府的一意孤行付出代价)。因为从根源上看,布什政府的错误是战略选择的错误,一时逞强但难以持久,必定要在泥潭中打滚。
 
 
进一步看,2005年以来至今,包括国内许多分析在内,世界都迷惑于西方的舆论蛊惑而数次预言美国要对伊朗和朝鲜动武的时候,笔者则坚持认为美国对朝鲜和伊朗将慎用武力,不会动武。因为伊朗的常规军事力量、甚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水平,已非阿富汗和伊拉克可比了。15万美军都收拾不了伊拉克残局,仅对付总体实力4-5倍于伊拉克的伊朗,没有50万军队恐怕是摆不平的,何况还有其他许多军事或非军事的牵制因素呢?
 
 
有人戏谑说,美国进攻伊拉克,就是因为萨达姆不仅真的没有WMD(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让人家查了个够。朝鲜和伊朗内心才有了新九九。有分析认为,美国对朝鲜调门比此前低得多了,军事进攻几率基本归零了,朝鲜已经一劳永逸获得了基本的国家安全。如果美国真要显示制止核试验的战略意志,对朝鲜动武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朝鲜核试验后,美国却一改此前的战争叫嚣,继续和平谈判。
 
 
2004年前后,国内也有不少媒体和文章公开宣称,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阿拉法特是恐怖头子,巴以动荡和自杀袭击就是他一手导演的,似乎早就期盼他“早死早好”,那样中东和平就来了,巴勒斯坦就听话了,就可以任意被控制、宰割了。而2004年11月阿翁去世以来,和平到来了吗?巴以两个国家和人民不照样在灾难和深渊之中苦苦挣扎吗!背后的根源性因素、问题、主要责任为什么不去追究?
 
 
朝鲜局势也一样。2006年10月,有多少战争叫嚣冲着这个所谓的“无赖国家”而去,多少有关责任的脏水几乎全部泼到朝鲜身上,顺着某些舆论的说法,把朝鲜说成是政治无赖。多少人鼓动美国打朝鲜?可布什政府最终这样做了吗?朝鲜屈服了吗?应该反思,究竟是谁逼迫的朝鲜?谁该负根本性责任?2000年,美国与朝鲜的关系可是空前热络的。为什么到了布什手上就如此对立?最终还不是回归克林顿时期的缓和政策吗?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呢?……
 
 
有人担心朝鲜核试验后东亚安全局势出现恶性的连锁反应。日本,或许韩国必定会饱受刺激,要大力发展核武器。但这样的看法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崛起真正的阻挡是谁?是美国。美国曾在东亚遭遇最顽强的、最令美国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敌人是谁?是日本。美国会让日本有核武器吗?事后,赖斯已经第一站到过日本公开发言反对日本搞核武了。
 
 
萨达姆的束手就擒也并非不可预料。2003年12月以前的很长时间,大多数的说法和猜测是,萨达姆是阿拉伯世界的萨拉丁,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不会被美军抓住以免受辱。他肯定会在美军抓获前自杀成仁,激发阿拉伯人抗击侵略的雄心和勇气。但笔者窃以为,不要用己方的思维去衡量其他民族、其他人尤其是一个已经习惯于统治的人,其内心未必如此英豪。南联盟的老米后来不也是乖乖送上人家法庭的大门吗?笔者不希望预测成真,倒真希望萨达姆是个英雄。可惜,最终结果还是令人失望。笔者当时在国外听到了老萨束手就擒的消息。
 
 
2005年9月,正值油价连续疯长、处于高位,大多数预测认为能源廉价时代彻底结束,甚至担心石油将超过100美元每桶。而笔者认为,国际石油廉价时代没有结束,油价回顾的谷底很可能出现在2009之后出现,回归到30-40美元每桶左右。为什么?许多分析认为石油价格疯长到70多美元主要是需求旺盛、石油日益枯竭等原因所致,而为什么2000年石油价格还在20多美元徘徊呢?世界经济增长等因素能在几年内能使油价涨到70多美元一桶?
 
 
其实,根源是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政策搅动了国际形势和油市。只要美国改变单边霸权政策,国际社会的紧张神经得到舒缓,油价自然也就随之下跌。因为石油储量问题远非渲染的那样严重。油价飙升,既不是因为世界经济发展太快(年增长率根本没有那么快),也不是世界能源马上就要枯竭了,而是因为个别大国的操弄和炒作。
 
 
以上随感只是想说明,很多时候,少数或极少数的看法决未必是错的,而敢于坚持的勇气则来自对客观事实的独立判断,来自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尤其不要跟风和人云亦云。再者,分析问题不能局限于问题本身,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才有利于正确判断。然而,创新应有尺度,切忌另一种倾向。坚持创新性见解并不是要盲目创新,不是为了刻意标新立异和故意危言耸听、吸引观众和读者眼球,而一定要尊重事实并客观理性,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这方面,要克服一些克服姑且称之为“学术逆反”的心理。
 
 
对那些即便经过多少人验证并成熟的观点,当然也可有怀疑甚至是逆反而试图做出新解释,不否认这些新看法有一些真知和新意,但如果不下功夫,或者非要刻意标新立异,也往往流于肤浅和不成熟。也有人奉行拿来主义,喜欢机械搬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不加分析,常常却是“南橘北枳”。最终能够克服这个心理过程回头看的时候,或许感到当初追求新潮的文章,显得多么幼稚、可笑,甚至有许多是假命题,也就逐步培养起平衡而但不守旧的研究心理、创新而不偏执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主见。
 
 
真正的创新,不同于肤浅的标新立异和耸人听闻,一定要基于客观扎实,一定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如果与实际发展完全相反或相左,头天讲过的话翌日就被事实推翻,而且又马上随风倒,岂不留下笑料?研究国际问题的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论观点“新旧”,不论是否名家,只惟是否符合事实、是否合乎逻辑。
原稿写于2005年9月,略有添加。
 
 
杨鸿玺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中东学会、亚非学会理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