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美国南北战争与中国南北战争的比较

火烧 2008-01-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南北战争与中国南北战争,分析两国不同工业化路径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探讨gdp增长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揭示隐藏的经济矛盾与挑战。

美国南北战争与中国南北战争的比较

游走继续游走0001


  1、关于生产力
  假设有一个农业状态的岛屿,怎样让它富强起来呢?
  一个办法就是引进外资。因为岛上生产力低下,所以人工便宜,在岛上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常有市场竞争力。把岛上的农业人口转为工人,可以短时间内提高人民收入,老百姓也会欢迎。可是这种模式有个问题就是不可持续发展。以广东为例,80年代农民工工资就达到七八百元,可到了二十一世纪才涨到一千四五,扣除物价因素,其实30年原地没动。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技术含量,无法升级换代,生产力无法得到持续提高,并且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严重污染环境,对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另一个办法是引进技术自力更生。我们可以搞一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换外汇,用外汇来购买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然后用投入巨资用来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用来研究先进产品,先争取达到国产化。在国产化过程中,用关税等手段阻挡外国产品的冲击,保护本国市场。通过国产化不断总结生产经验,并且再投入巨资进行科技创新,经过产品改进后,争取出口。韩国日本的迅速崛起,就是这样。
  生产力越发达,每个劳动者平均的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社会产品就越丰富,即使经过剥削,劳动者也会享受到更多的产品,于是国强了,民也富了。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在美国洗盘子,也比在中国当教师挣得多,就是因为美国生产力发达,平均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相对地人工就贵。
  
  
  
  2、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为什么爆发南北战争呢?
  某些美国的粉丝,想当然地就会说是为了解放黑奴。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真正解放奴隶的英雄布郎,被美国法庭判处死刑,至今还没有平反呢。
  林肯时代,美国北方资本家以工业为主,南方奴隶主以棉花等农业为主,农业强于欧洲而工业落后于欧洲。北方为了保护脆弱的工业,要实行贸易保护,南方为了出口棉花,要实行自由贸易。
  所谓的贸易政策,那是赤裸裸的利益之争,无论资本家还是奴隶主,谁不愿意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呢?为了利益,南北双方的精英在参众两院争执不断。
  美国的南北之争是利益之争,也是美国国策之争-----美国应该保护什么产业?支持什么产业?美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强国之路?靠农业强国?还是靠工业强国?
  在美国参议院中,不管大州小州,都是两个席位。当时正值开发西部,新诞生了几个州,这些州如果成为蓄奴州,在参议院中南方就将占上峰,如果成为非蓄奴州,参议院中北方就占上峰。为了解决新成立州的是否允许奴隶制的问题,美国先后制订过密苏里协议和1850年协议,来平衡南北矛盾。
  在南北争议中,北方无论从支持民众数量和综合实力上,都是占优势的。所以南方就非常渴望通过向西部输出奴隶制来壮大南方力量。
  南方为了向西部输出奴隶制,不惜破坏协议和法律,在新州的全民公决中作弊和使用暴力。在仍然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南方开始寻求独立。北方资本家会允许如此重要的原料基地独立吗?当然不会。这就是南北战争的起因。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北方战胜南方,北方工业在政府的保护下和南方原材料基地的支持下,顺利发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世界霸主。
  
  
  2、中国的南北战争
  在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以前,哪里是中国的经济的半壁江山呢?大家都知道是东北.那时候,东北光辽宁一个省的税收就相当于十几个广东.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制造业基地。从两弹一星上天,核潜艇下水,万吨水压机,红旗轿车,使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代表中国生产力水平的,都离不开东北。
  国门开放之际,面对强大的西方制造业,象当年的美国北方一样,东北需要保护和支持。
  广东沿海是血汗工厂聚集之地,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产品价格,极具国际竞争力。象当年的美国南方一样,他们需要自由贸易。
  是贸易保护?还是自由贸易?是支持技术高的装备制造业?还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由中央来定。最后结果相必大家都知道,-----我们选择了一条与美国当年不同的路!
  在80年代辽宁上交的利和税还是广东的很多倍,到了90年代,失血过多的东北工业设备老化,急需补血。鞍钢工人集资购买煤炭来保证生产,利和税一分不少地上缴!可是他们等来了什么呢?不但没有得到补充和支持,反而要用虚弱的身躯,去迎接从开得越来越大的国门里进来的巨人和猛兽!
  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东北衰落探讨》(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40037.shtml)。而同时期的广东,税收几乎全免,一夜之间,南海边高楼林立。哪来的钱呢?大家自己想。
  这就是中国的南北战争。我们的南北战争虽然没有硝烟,可仍然有死伤。当东北小孩大腊月在院子里玩,记者问为什么不进家啊,他们说,家里比外边冷。东北小姐沿着铁路线,一路向关内发展,曾经为共和国建功立业的东北人,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啊。
  东北工业衰落了,南方的农民工用血汗抗起了中国经济。繁华背后,才有了遍地农民工的血泪!---有什么办法呢?劳动密集型经济,就是如此。
  
  
  
  3、比较
  美国的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尽管代价巨大,但是为强国之路打下了百年基业,他们确立了工业和制造业为国家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南北战争,以南方的轻松获胜为开始,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农民工工资30年不动的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猛涨,gdp猛涨过关斩将,总量直逼日本美国-----也不错嘛。
  可有一个问题:日本从废墟起步,20年实现了现代化,我们从78年起步,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速度发展了30年,我们的现代化在哪儿呢?
  当新闻里播音员自豪地说,“某某企业引进了几条某某国的先进生产线”的时候,我就心痛,我们离现代化又远了一步啊!
  
  
  4、gdp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牺牲了现代化,换来了gdp,我们总得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吧,它能吃啊,能用啊,还是能干嘛。
  我就知道gdp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有什么gnp、gep,忒乱,我就把几个道听途说来的故事讲一讲,大家一块儿理解吧。
  老毛时代修了八万多座水库,其中不少都到了必须维修的时候了。有人粗步估计了一下,全部维修完毕,可能需要花费两万亿巨资,可以创造二万亿的gdp!有人就感到奇怪了,当初修那些水库花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gdp呢?答案是0。因为当时都是靠义务工完成的,所以不花一分钱不创造一分gdp。----花钱越多,创造的gdp就越多。也就是说,"铺张创造gdp,俭省节约是恶习"。有个说法叫做:房价涨得越高,创造得gdp越多。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吧。那我们直接1万美元1平米,gdp直接超过美国得了。
  
  gdp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说实话我也很想知道。这里提两件事。第一件是吕日周在担任长治市委书记的时候,曾经开展过一个给统计数字去水分的活动。去完水分,长治的gdp骤降一半!还有最近刚看了一条消息:世行报告称从前将中国GDP值高估近40%。-----原来gdp是条皮筋儿,长度没准啊!
  
  
  
  
  5、外汇储备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牺牲了现代化,牺牲了能源和资源,牺牲了环境,为全世界提供廉价产品,换来上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那我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外汇储备是个什么宝贝,是能吃啊,能用啊,还是能干嘛。
  首先我发现它不能吃。不能吃就放着呗,可我发现美元它还经常性的贬值!这个就很讨厌了,那可是我们农民工兄弟用血汗劳动换来的啊!怎么才能不贬值呢?只能是投资了,到美国金融市场上投资股票和债券。可听说美国爆发什么次级债危机,中国银行损失几个亿,还有投资美国黑石公司股票,又亏几个亿。我日,怎么都不安全。
  研究来研究去我发现,巨额外汇是个炸弹啊!
  1美元进入中国,就要兑换成8人民币。国家每增加1块钱美元储备,就要发行8人民币来对应。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成为经济过热和房价物价飞涨的动力。同时投机外资大量涌入,赌人民币升值。欧美政府频繁向我国政府施压,让我们提高汇率。
  外汇炸弹的爆炸威力有多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众说纷纭,参考南美和东南亚,大家自己研究吧。但愿我们能活着抗过这次危机。
  这只是外汇炸弹的一个方面。这个外汇炸弹,还在不停地炸毁我们本已经脆弱的制造业!
  因为我们贸易顺差太大,外汇储备太多,引来欧美众口抗议,让我们的政府平衡贸易。怎么个平衡法?无非就是买他们的东西呗。君不见,我们领导人出访,到美国扔下几百亿美元,到德国扔下几百亿美元,到法国扔下几百亿美元,干什么?就是为了平衡贸易顺差。
  象铁路机车之类的进口的设备,都是国内无法生产的吗?恐怕不是。但是为了平衡贸易,不得不如此。大量进口设备,无疑是对本国设备制造业雪上加霜!-----就算你政府不保护,也不支持,可最后连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剥夺了!
  
  
  
  6、结尾
  与美国不同,我国的南北战争以南方胜利结束。美国发展了生产力,我们发展了gdp。据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会不会殊途同归,我们也是走在通往富强的路上呢?我不敢妄言。
  可我知道,大清国的gdp是日本的四倍,占世界的29%。可大清国被八国联军几千人攻下了首都,被日本一炮打倒在地!
  当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学,说什么南方经济好,富翁多,是因为脑子好,人勤快,东北衰落是因为计划经济,因为人懒。请你们好好反省吧,那些血汗富豪,地产大鳄,对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富裕有什么贡献?你们乐什么?
  
  同志们,搂着gdp,枕着外汇储备,睡个好觉吧。
  -----什么,买不起房子没地方睡觉?农民工同志们日以继夜地盖房子,你们都没房住,我也没办法。你们不是喜欢为富豪欢呼吗?你们为地产富豪彻夜欢呼吧,就别睡觉了。
  
  


东北衰落探讨
 

   空中网 昨天多云/文
  
  全国哪个人没喝过东北的奶

   看了太多全国各地人们打笔仗,你好,我好.你坏,他坏.够了!终于拿起笔自己写一点东西,不为别的,只为我挚爱的家乡--东北,鸣几声怨,以减轻我心中压抑了多年的沉重感,表达一下我对他们的怀念.
  
  我出来前是辽宁省某重工业城市某局办公室成员,负责写一点东西.接触的文件资料多一点,内心便有诸多的愤慨:为什么东北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我们无法发展,越来越差?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化","非工业化",并非偶然,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谎言和矫饰所迷惑,那就请往下看!
  
  先看看刚刚建国的时候.如果大家看过那时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个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都回注意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和偏居一地".这个"偏居一地"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对东北连称呼一下都不屑的!毫无疑问的是,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
   而当时的东北,准确地说是辽宁,却把当时全国重工业的产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关系到国际民生的主要产品:钢材,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高达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这样在关内手工劳动盛行的产业,辽宁仍然占到55%的份额(因为有抚顺,阜新这两个当时在亚洲无可匹敌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牵强附会地说什么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什么的是"老工业基地",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气地讲,跟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么工业基地,顶多能称得上"手工业基地". 当时东北区的主席高岗很牛,为什么?资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实力强,毛主席在北京阅兵,他在沈阳阅兵,然后的群众队伍展示的是什么?北京老百姓拿出来的是棉花和麦子,沈阳的老百姓拿出来的是火车和机床!诸位有兴趣的去看看老将军们的回忆录,多少人走南闯北很多年,"到了南满才见到成片的高压电网,密集的铁路,知道了什么叫工业".这里还必须提及一个城市-大连. 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
  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但是,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这里的"大连的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军工第一厂"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首任厂长是吴运铎.为什么后来有人把后半句删去了呢?仅仅是因为领袖人物讲的"新疆和东北仍然是两块殖民地"吗?请各位读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无疑问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层也很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有"只要我们有了东北这块巩固的根据地,即使失去了现有的所有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见谅!可能记的不大准确)"这样的话.东北人民不但肩负了解放中国的重任,在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中也是前方战士流血,后方百姓拼命.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不是辽南地区稠密的铁路网,前方的物资如何能无误送到? 比较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是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山东人(今天甚至有人写出是湖南人这样的鬼话,真是无耻!),大生产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难道中国的几个王牌军不是由东北子弟兵编成的?难道数万火车皮的战略物资不是由辽中工业基础生产的?这等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呢!
  
  再谈谈建国后的建设时期.笔者从祖父那里认真地学习过"一五计划建设纲要"(一本发了黄而且被老鼠啃过的小册子).其中工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完善一个,铺开大网".最中心的一句话是"建设并完善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使之能够有效地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这里,前半句是手段,后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这个"目的"一直持续了五十年!!! 请各位注意,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产品的输出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叫"调配".所谓"调配"是无偿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话,年产量一直超过五千万吨,稳产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几万的大庆岂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国机电产品的集中地--沈阳,每年无偿调配到关内的产品多达89%!有人说,沈阳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我看,应该叫奶娘才对!鞍钢大型厂很长一段时期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可是诸位读者你们想一想,建国以后,在东北地区究竟建设了几公里的铁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沟海线也是辽宁省自筹资金建成的!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何来的中国六十年代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其实,又何止是产品?
  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线"建设,辽宁承担了最重的任务.超过30%的技术,管理骨干被抽调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厂整矿地搬迁.今天在河南,在陕西,在四川,在云南,在贵州,在甘肃,在湖北的工厂,矿山,军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厂整矿的沈阳人,大连人,鞍山人,抚顺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边,阴山脚下,戈壁荒滩,他们甚至隐姓埋名,死了都不为人知(笔者父亲的一位年轻时的好友,在一个叫金川还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后整整六年家里人才知道). & 东北人民为国家作出了这样的贡献,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别的不说,"陈三两",想来大家都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作出了无数贡献的人们,每人每年只有三两油吃!难道是东北不产豆油吗? 不是,东北的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年).难道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吗?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东北的6.67倍,可是它半两油都不产!年轻的人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笔者外祖母的一个学生在沟帮子机务段负一点责任,现在回想起来满肚子的气: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东北的情况也不大好,但还可以勉强维持,因为有吉林和黑龙江两地的大粮仓. 但是上边连续的指令,调配口粮,饲料粮入关,目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调走的那是什么?那是人命啊!要不是东北的自然基础好,大自然赋予的粮食多的话,这等釜里抽粮的作法保不齐也会在东北发生人间惨局.今天有人发贴说东北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死人较少是因为周总理从苏联那里弄来了粮食,简直是一派胡言!事实上,这样的无偿调配不仅滋长了懒惰和依赖,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了奸诈和诡辩! 今天,那么多的人上网骂东北人的不是,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活下来的?为什么如此的忘恩负义!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应该还记得七十年代东北人到北京抢购的情景吧,"猪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产品可以无偿地调配给关内,而关内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地调配给东北呢,而是要东北人民千里迢迢进京去买?这其中是否就有资本外流一类的什么问题呢?
  
  如果说八十年代之前,东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民便是"独享"这 份苦果了.改革开放,邓主席在南海边画了几个圈搞窗口,搞实验田,当然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由上缴财政的大户来分担,这其中东北又是主力军.八十年代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每年的本级财政支出都是财政收入的三到六倍。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为国 家上缴了最多的税收,这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第一是辽宁省.问题就在于上海是作为一个整 体为国家交税的,而辽宁省内还分出去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市,大连市,鞍钢,辽河油田...最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国上缴税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个来自辽宁省:辽宁,沈阳,鞍钢,大连.此外在鞍钢之前是大庆油田,东北一共占了五个!占全国人口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过度了呢?! 其实,按比例上缴 税金未尝不可,但是问题就在于它的不公平,这时的广东,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辽宁的 70%,可是上缴税金之少,却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了.同样的情况发生的福建和浙江(这里 必须提及,江苏在东南地区是个例外,它经济一直不错,而且很少搞鸡毛蒜皮的小动作). 这时候的东北已经显出发展后劲的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过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于全国而言的)。
  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缴任务,东北工业基 础错过了八十年代后期工业领域升级换代的良机!这难道是无意中形成的吗?错!上层搞经济 的人心知肚明.举个例子.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武钢的3.5倍,首钢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万元,在冶金工业部十大钢厂中名列第七,仅比酒钢,水 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一个零头都不够!用鞍钢计划处的人的话讲,每天的流动资金的最低 线都不够!"。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 可以参考那几年冶金工业部出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不公平,什么叫压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来的,可是国家的上缴任务却未见丝毫的松 动.同时的首钢确实利税全退,国家贷款多得挡不住,又是建大高炉又是买大铁矿,真是风光无限!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的铁西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86-89年出版的辽宁经济信息报,那里的东西更全面,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邓主席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后,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把上海落下了,现在是该大发展了.这 时陈云的势力已衰,对上海的控制已经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种各样,也许连它自己都不敢想 的优惠政策,如出栏的猛虎一般,大发展了. 而这时,用经济界的一句共识来形容"东北,仍然 是计划经济束缚下的笼中之虎".也就是在这几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先后被江苏,广东,山东超 过(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难看出,中央的经济政策何等见效!共和国的工业长 子就这样被无情地废掉了! 此时的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东北现象"这个名词,关于这个词的理 解,笔者清楚地记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参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读卖新闻的记 者讲的一句话"中央政府对满洲的政策是歧视性的". 这句话笔者半个字也没记错,同时他也 半个字没说错.对于一个经济日益衰落的地区课以重税,并设法堵塞它左冲右突的道路,居心 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统计分析显示,全中国社会发展水平排行中,辽宁省排名第 四,在所有省区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龙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这样的发展水平却不 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上的实惠,广东,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这样的落后地区的收入都排名我们之前,为什么? 如果说粤,闽,浙,苏是第一批起飞的地区的话,京,沪,桂则是第二批了.那么,东北能否成为 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西部,重庆,四川,甘肃,新疆...东 北有一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也许就是致命的.
  
  但是,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 关于地区经济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经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 地,确定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恶毒,决口不谈一个"工"字.把一个工业区"发展 "为一个农业区也许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当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工业化.对的,非工业化!!!套用当年德国人的话说"我们(东北人)将永远为他 们(南方人)生产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粮食,并世世代代作他们的奴隶! 德国人民是幸福 的,有铁血的宰相,有自由发展的契机,颈上也没有沉重的枷锁,而的东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们,当你为了二,三百元的工资辛苦工作,当你年迈的父亲省掉了晚餐上那一 杯酒,你白发苍苍的母亲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们冰天雪地里为了挣一点 小钱困苦挣扎,你的儿女在没有暖气的室内冻得瑟瑟发抖,你的好友为钱去拼命,你心爱的球队不得不卖艺他乡,受尽欺辱.甚至你的亲人姐妹沦为娼妓的时候——你,一个东北人,有没有想一想,这究竟是为什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