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岳德常:文化革命实质上并没有结束

火烧 2007-11-2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指出文化革命虽形式结束,但实质仍在持续。社会价值体系随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发展不断变化,人性改造与文化建设仍是关键议题。

文化革命实质上并没有结束

文化:革命虽已结束,建设仍需努力

回顾我们建国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所经历的曲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建设是社会进步事业和人性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单项突进不行,放任不管也不行,正确的做法是在这两种极端的做法中间,找到一个中庸之道。

毛主席发动文革的目的是造就一代新人,他说,所有的人都要改造。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呢,要改造人性,也就是要改造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笼罩着人们的社会价值体系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从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转换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极为艰巨复杂的任务,短时间难以奏效,于是乎,随着毛主席的逝世,他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也就结束了。

但是,如果仔细考虑一下,就不难发现,那只是那种形式上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的结束,而从实质上来看,文化革命并没有结束,仍然在持续深入地进行着。因为尽管我们不再主动地想要对它做点什么,但这个社会价值体系本身也还是在变化着,它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着。人的解放是一个不以人的转移的自然规律,即使人们不去主动地追求它,它也会自发地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

于是我们便可发现,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这些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也就是这种价值体系成长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在极其显著地引导着人性,塑造着人性。而另一方面,物极必反,这是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在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占压倒优势的同时,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示了自身的缺陷,它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使人们看清了它的真面目。于是我们才能达到这样的认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而且我们还看到,这些年来,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在促进着这个自发的过程,那就是互联网,它为人们的思想交流提供了便利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新思想得到了表达的机会,不胫而走,很快地传播开来。而传统媒介就不具备这一便利,它很慢,并且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在此过程中,有很多重大创新被视为荒诞不经而被轻率地扼杀在萌芽中。互联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由于意见不合而引起的非理性的冲突。比如在台湾的议会中,人们当面争论,吵来吵去就动起了手,但在互联网上,人们想动手也动不起来,除非是把自己的电脑砸了。由于在互联网上打不起来,各种思想在这里的交锋不会引起社会动荡,而只会在互相激荡中共同进步。当年的文革就没有这个便利条件,本来是搞文斗的,很快地升级转入武斗,费了很大劲才平息下来。

所以,互联网为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舞台,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各种思想互相激荡,共同进步,是真理自然就会成长起来,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人们的良知指引着人们摆脱偏见,所以这是一个新思想破茧而出的时代,这个进步过程最终会引导人们到达那个新的共识,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__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全人类都要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价值体系,也就是人们所爱说的“普世价值”。

在此过程中,左右两派都不可或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动着一场伟大历史剧的展开。大家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共同进行着一场新的长征。形式上的文革结束了,但是人性的进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仍然要为自己开辟成长之路。

人类的所有活动及其成果,都不过是把人性的内在潜能加以发挥罢了,文化上的发展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想来一场革命,人为地加快它,那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反过来对它不管不问,那也没关系,它仍然不紧不慢地走着。文化大革命虽已结束,文化自身的演变过程仍然还在进行,其成果正在逐步显著着。这也就是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老人也爱和我们开这种玩笑。

总结历史经验,在文化建设上,我们要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那就应当掌握驾驭这个进程的艺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所以我们说,革命虽已结束,建设仍需努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