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革命与改革
文章回顾中国革命历程,分析革命与改革的关系,探讨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角色,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意义,揭示历史趋势与经验教训。
漫话革命与改革
现在有些人看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露出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或者其它的态度。由此有感而发,这里先就来大概聊一聊中国革命的历史。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革命是从什么时候、是怎样开始的呢?
应该说,中国革命是从要求对封建社会进行改良的时候萌芽的。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仁人志士有了亡国灭种的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尝试开始推动维新运动。但维新变法被封建老顽固们扼杀了,六君子也被砍了头,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了。改良也是有流血牺牲的。
面对改良主义的失败,不同的人当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当然也会有些人表现出极度的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历史本身不会停止它的脚步。一些人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当然,也会有些人继续当保皇派。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最终推翻了封建政府。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也证明革命道路才是行的通的办法。
但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中国很快陷入到军阀割据的状态中,期间还发生了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封建复辟的事件。当然,复辟很快就失败了,这也是封建主义在中国正统地位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在各个军事势力中,作为后起之秀,孙中山的接班人的蒋介石,他领导的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最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取得正统地位。一旦取得军事优势地位,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支持,蒋介石迅速就翻脸不认人,对共产党展开屠杀。
蒋介石取得中国政权的主导地位,并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于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成为中国最庞大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势力。主导中国经济的势力主要由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大方面,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官僚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因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微弱,因而无法在中国建立如欧美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主导了中国社会,而民族资产阶级又无能无力,因而这就等于是宣告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了。
虽然民族资产阶级无能懦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但是只要压迫还在,革命就不会停止。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怎么可能不起来革命呢?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呼唤和要求下,中国无产阶级当仁不让地走到革命前沿,担任中国革命的领导职责。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要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来实现的,而中国共产党就是按照无产阶级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创建的。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因为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主张,这就有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并一起领导北伐战争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随着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的反革命的背信弃义,反手捕杀共产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因而失败,而蒋介石却将革命的果实收入囊中。
在蒋介石的屠刀下,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群众血流成河,面对这般光景,当然也会有一些人表现出极度的悲观失望的情绪,并离开革命队伍,要告别革命,甚至有些人干脆反戈一击,投降到敌人阵营中。但是,一些更英勇的战士,他们踏着革命的鲜血走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中国共产党汲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整旗鼓,并着手创建自己的军事队伍,发动起义,并开向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此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革命的探索是艰辛的,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一股教条主义歪风袭来,迷惑了广大指战员,反而把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打了下去。接下来革命再次遭到重挫,农村根据地丧失,只能走向长征。
面对严重的军事挫败,面对艰苦的长征,一些人因为悲观失望而逃离革命队伍,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经过长征,我们的队伍更加精干有力了。
其后,中国共产党在基本克服了过去的各种右倾和“左”顷机会主义错误后,终于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直到创立新中国。
从以上历史过程可看到,革命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的革命成功是辉煌的,但过程却伴随着无数的挫折和艰辛。在挫折和艰辛面前,总会不断地有人逃离革命,离开革命队伍,这也是革命中一个不断地淘汰和选择的过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正义的人民事业,因而其前途是光明的,也是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那些坚持革命信念不动摇,认真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并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的人终于把胜利变成了现实。
当然,民主革命成功的同时,又是新的革命的开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革命,更是将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样,新的革命中也是充满曲折的,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
由此可知,面对历史,要看清历史,一定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这样才能看清楚总的历史趋势。当然,也要有微观的历史视野,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细节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断纠正错误,以推动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
说了以上这些,对于怎样看待改革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在这里再多费笔墨了。
现在有些人看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露出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或者其它的态度。由此有感而发,这里先就来大概聊一聊中国革命的历史。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革命是从什么时候、是怎样开始的呢?
应该说,中国革命是从要求对封建社会进行改良的时候萌芽的。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一些仁人志士有了亡国灭种的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尝试开始推动维新运动。但维新变法被封建老顽固们扼杀了,六君子也被砍了头,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了。改良也是有流血牺牲的。
面对改良主义的失败,不同的人当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当然也会有些人表现出极度的悲观失望的情绪。但历史本身不会停止它的脚步。一些人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当然,也会有些人继续当保皇派。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最终推翻了封建政府。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也证明革命道路才是行的通的办法。
但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中国很快陷入到军阀割据的状态中,期间还发生了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封建复辟的事件。当然,复辟很快就失败了,这也是封建主义在中国正统地位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在各个军事势力中,作为后起之秀,孙中山的接班人的蒋介石,他领导的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合作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最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取得正统地位。一旦取得军事优势地位,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支持,蒋介石迅速就翻脸不认人,对共产党展开屠杀。
蒋介石取得中国政权的主导地位,并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于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成为中国最庞大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势力。主导中国经济的势力主要由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大方面,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官僚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因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微弱,因而无法在中国建立如欧美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主导了中国社会,而民族资产阶级又无能无力,因而这就等于是宣告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了。
虽然民族资产阶级无能懦弱,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但是只要压迫还在,革命就不会停止。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怎么可能不起来革命呢?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呼唤和要求下,中国无产阶级当仁不让地走到革命前沿,担任中国革命的领导职责。
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要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来实现的,而中国共产党就是按照无产阶级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创建的。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因为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主张,这就有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并一起领导北伐战争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随着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的反革命的背信弃义,反手捕杀共产党,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因而失败,而蒋介石却将革命的果实收入囊中。
在蒋介石的屠刀下,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群众血流成河,面对这般光景,当然也会有一些人表现出极度的悲观失望的情绪,并离开革命队伍,要告别革命,甚至有些人干脆反戈一击,投降到敌人阵营中。但是,一些更英勇的战士,他们踏着革命的鲜血走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中国共产党汲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整旗鼓,并着手创建自己的军事队伍,发动起义,并开向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此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革命的探索是艰辛的,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一股教条主义歪风袭来,迷惑了广大指战员,反而把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打了下去。接下来革命再次遭到重挫,农村根据地丧失,只能走向长征。
面对严重的军事挫败,面对艰苦的长征,一些人因为悲观失望而逃离革命队伍,但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经过长征,我们的队伍更加精干有力了。
其后,中国共产党在基本克服了过去的各种右倾和“左”顷机会主义错误后,终于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直到创立新中国。
从以上历史过程可看到,革命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的革命成功是辉煌的,但过程却伴随着无数的挫折和艰辛。在挫折和艰辛面前,总会不断地有人逃离革命,离开革命队伍,这也是革命中一个不断地淘汰和选择的过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正义的人民事业,因而其前途是光明的,也是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那些坚持革命信念不动摇,认真总结革命经验教训,并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的人终于把胜利变成了现实。
当然,民主革命成功的同时,又是新的革命的开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革命,更是将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样,新的革命中也是充满曲折的,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
由此可知,面对历史,要看清历史,一定要有宏大的历史视野,这样才能看清楚总的历史趋势。当然,也要有微观的历史视野,这样才能真正从历史细节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断纠正错误,以推动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
说了以上这些,对于怎样看待改革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在这里再多费笔墨了。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