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一个美好社会不应发生捐助现象

火烧 2007-08-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美好社会应减少捐助现象,强调制度设计的重要性。认为制度设计者应避免出现需要频繁捐助的情况,通过完善制度解决社会问题,如教育公平与社会保险,而非依赖捐助。

对于制度的设计者来说,一个美好社会是不应当经常发生捐助现象的

数 学

  对于制度的设计者来说,一个美好社会是不应当经常发生捐助现象的

  本贴子认为,从事政治的人群中,可以划分为两类人,一类人是制度的设计者,而另一类人则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而本贴子主要是针对制度的设计者进行批评的。

  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应当不断设计,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在这种不断设计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的制度将从粗糙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

  但是,制度的设计者们有的时候会偷懒,会不干活,或者会设计错误,这是需要批评的。当然,当我批评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制度的设计者们都躲在哪里,是什么职务?难道是市长?是省长?是部长?是总理?但是,这些职务听上去更象是制度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不象是制度的设计者。但是本贴子正在要批评不知道躲在哪里的制度的设计者们的。

  要说一个制度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错误,这些小错误会导致一些人的利益严重受损,而且,这些人原本不应当利益受损的,只是制度设计的错误才导致了受损,在制度暂时还没有修改过来之前,通过赞助,捐助的办法来作为一种临时措施,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暂时的办法。

  此外,在我的印象里,通常都是出现了一些不太常见的突发事件,罕见灾难,这个时候打击来得突然,比如洪水,地震,空难,等等,而且概率较低,一个人一辈子难得碰上一回。则这样的罕见灾难,才是需要捐助的。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教育都经常需要捐助,这说明了这个社会的教育结构的设计上有错。

  我认为,制度的设计者们一定要在头脑中有这种观念,就是要时刻想着“我要设计一个适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美好制度”。而一个美好制度,如果处于理想状态的时候,应当是捐助极少甚至彻底消灭了捐助这样的事情的。我这里并不是说那种“消灭”,意思并不是说禁止捐助。而是说在理想状态的美好社会,人们想捐,也没有什么地方可捐,所有的困难都是通过制度来解决的。

  上面讲到了罕见的灾难才需要捐款。但其实罕见的灾难也是可以立法来解决问题的,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保险机制,则无须捐款也就能够弥补灾难对社会带来的损失。

  捐款和政府方面的制度性拨款相比,后者覆盖面更广,也更能够做到公平。而捐款反而有可能导致不公平,导致“爱哭的孩子有奶喝”。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速度最快的是哪个时期?是毛泽东时代,从大部分人民不识字到大部分人民识字,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奇怪的是,这个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却是教育上的各种捐助最少的时期,因为主要是通过制度来解决了。

  我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别人很难遇到的灾难,比如遭遇了车祸,导致双手双腿截肢,结果受到社会捐助,这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受之。但是,如果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下,我居然无钱维持小孩的正常教育学习,在常态下还需要社会捐助,我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会感到自己的强烈的失败感,会想为什么其它的家长就能够有钱让孩子受教育而我却没有能力挣来足够的钱?

  应当清楚教育是一个常态,而不是暂态。常态的事情是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的。

  我们都知道过去存在着一个毛泽东时代,在那个时代我的确是远没有现在富裕,那是说的我,不是其它人。我当时一个月不过四十元钱左右的工资。但是,我在当时是不需要任何捐助的。工资少归少,穷归穷,但是不需要捐助。

  那么,改革开放后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我也不反对,至少我属于先富起来的人的行列之中。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想法,应当是保持其它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原有的生活水平的吧?至少应当如此。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应当受到捐助的人数,是不应当增加的,而应当减少的才对。不应当导致这种局面,就是改革前一个人还不需要捐助的,改革后,在没灾没难的情况下,他却需要社会捐助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剥削这个词,或者说被少数人侵吞了许多公共财产的事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