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不争论”都创新了些啥

火烧 2007-08-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质疑‘不争论’是否真正推动创新,以小岗村大包干、乡镇企业发展等为例,分析其背后的问题与影响,探讨改革中的挑战与争议。

“不争论”都创新了些啥

  昨天早上在网上一查,在成虫的文章里被呼为“著名网络作家”,一时激动万分。既然自己“著名”了,别人驳斥自己有损“著名”,当然要反击了。这不,咱就拿起键盘作刀枪,与成虫大战。说笑了。

  成虫反对系列之一,是声称“‘不争论’是鼓励创新,让实践作结论”,驳斥我的《“不争论论”就是“霸道论”》。咱向来以谦虚好学著称于世,这里就向成虫请教,请正面回答。

  先说说小岗村的“大包干”。

  对成虫不利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小岗村的事情是造假:一个村里的人都很懒惰,突然说要生死与共,这小孩都骗不住吧。单干后粮食产量由4万斤提高到12万斤,但成虫相信这样的成绩吗?全国还有哪个地方产量增加这么多的?不过这个变化是真的,但要说明的4万斤那年是大旱!正常年份是17万斤!成虫知道这个事情吗?不知道?好好想想吧。

  成虫先生说“假如我们今天实行的还是人民公社体制,那我们就要拿出大笔的外汇来进口粮食”。这里我实在忍不住无比的好奇,要请教成虫先生。按照成虫的说法,在大包干之前的人民公社时期,我们要拿出大笔外汇进口粮食,那这外汇是从哪里来的?总不成是出口高科技产品、衣服鞋子换来的吧?除此之后,那个时代的中国还能出口什么?别客气,我洗耳恭听。而让成虫无法接受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进口的粮食量不断提高,按照成虫的说法,“如果国外没有粮食供我们进口,那我们就会像今天的朝鲜一样;而我们和朝鲜是不能比的,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了”,请问怎么办?

  那粮食增产是因为什么?成虫先回去看看毛主席时代粮食增产的情况。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是良种,一个是化肥。不服的,你回去种一下田看看,天天在地里能够增产多少。

  再说说乡镇企业。

  这乡镇企业,毛主席时代可没有听说禁止过,集体办企业是没有问题的,并不是“不争论”的创新。

  成虫先生请回答:中国污染啥时开始普及的?成虫又要支吾了。明说,就是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的那段时间!这污染无论如何也不是什么“不争论”的创新吧?赚的钱,都不够治理污染的;而资源浪费之严重,是不是也算什么创新呢?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趋势,都是企业越搞越大。这不,乡镇企业1990年代后半期全面倒闭,工业用电大幅下降(成虫还记得当年政府因为电太多而头痛吧),经济几乎就要崩溃(这可是号称懂经济的当时负责经济的副总理朱××的功劳啊)。这也是“不争论”的创新?没错,个别企业是发展了,但如此可怕的淘汰率,经济成长体现在哪里?仅仅是GDP数字?

  特区深圳?

  这特区深圳,是血汗工厂的集中地,是利润外流的巨大伤口,咱就不提了吧?搞了几十年,还是打工经济,这个脸,深圳给中国人丢得可真是彻底。为什么全国的特区只有深圳这样一个样板?其他的特区怎么就没有同样的成就?怎么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同样成就的特区?成虫想多搞几个,真是说话轻松啊。

  股市?当年股市是为国企圈钱的,这个成虫估计不知道。但更加奇怪的是,圈了大批钱的企业不仅没有脱贫,大多数还是倒闭了。真奇怪啊,钱哪里去了?如果成虫看到股市创造了几个富翁的同时,看到那些钱没有了的小股民,再看到人民血汗流到哪里,估计对“不争论”的这个创新,会产生怀疑吧。

  至于什么困境,更是谬论。明明是走入了困境,成了殖民地。当然,利润外流在某些人眼里看来不是殖民地——不是殖民地又是什么?

  正是在“不争论”的“鼓励”下,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贱卖、社会风气、利润外流、人民福利权利权力消失等等的“创新”。更加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现在连“奴隶制度在社会主义的应用”的“创新”都出现了,成虫看来是很高兴了(这可是1990年代初就有的)。

  什么时候成虫能够看破表面的繁荣,看到内部的本质,你才会明白什么是“不争论”的本质——当然,如果你是当官的发财的就不用明白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