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3700万元招生大案曝露家长心理问题

火烧 2007-08-17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3700万元招生诈骗案揭示家长存在侥幸、盲目和依赖关系等心理问题,导致被骗。案件涉及教育人士及官员,凸显家长对招生政策认知不足,需加强政策宣传。

3700万元招生大案曝露家长心理问题

张延静

  据《广州日报》8月15日报道:一落榜生“导演”了3700万元的招生大案。受骗学生家长有700余人,金额接近4000万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受骗家长中有教育人士,有公务员,也有政府官员。

  这是一起令人瞠目结舌的招生诈骗案,性质恶劣,情节严重,手段特殊,涉案人员之多,其严重性发人深思。在这起高招骗局中,学生和学生家长是被骗者,受害者,又是始作俑者。透过3700万元招生大案,曝露了当前教育体制下,中国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机可乘是被骗家长的普遍心理。被骗的家长都误认为高考招生时存在腐败,在“阳光招生”的背后肯定会有腐败的机会。而以往招生的某些“潜规则”的确给家长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所以家长宁愿去相信骗子说的话。骗子要钱家长就给钱,而且要多少给多少。正是家长对于机会的侥幸心理,才让骗子的把戏一一得逞。

  急病乱投医的盲目心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国人心里仍是根深蒂固,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本起案件中,有些考生的分数并不算很低还上高招骗子的当,更是说明上一所好的大学在学生及学生家长心中是何等的重要。当这个愿望难以实现的时候,为了达成心愿,家长急病乱投医,招生骗子正是利用这种盲目心理,才用名额诱饵调动了家长的胃口。

  相信关系和人情的依赖心理。从本起案件看,招生的模式和传销很类似,有一些中间人发动亲戚朋友的关系网,在骗局中,他们既是骗者,又是骗人者,而其他那些不知情的家长在所谓人情的口头承诺下,纷纷被骗。

  家长是招生政策的“盲人。近几年高考前后,教育部都会出台相关的招生政策,以确保“阳光招生”顺畅通行。但家长对招生政策,对目前高招的形式认识模糊,这需要国家教育部除了制定相关的政策外,还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家有考生的家长做高招的“明眼人”。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受骗家长中有国家公务员,有教育者,甚至还有当地的一位政法委书记,这说明被骗者并不都是消息闭塞落后的人群,看来,让政策深入人心已成为确保“阳光招生”顺畅通行的头等大事。

  高校计划内招生都是有一定严密程序的,家长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有机可乘或关系过硬而导致上当受骗。到头来大学没上成,钱也打了“水漂”,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