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战地黄花分外香——读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诗词有感

火烧 2007-08-1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作的诗词展开,分析其战争纪实与战斗诗画,展现革命豪情与艺术魅力,突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意境与精神力量。

战地黄花分外香

____读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诗词有感

时代伟人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都踏响一曲豪歌。他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作的诗词,是他诗词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也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和最好注释。

一、马背诗途。

1927年,“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这条出路,走得很突然,走得很艰难,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信念,重铸了许多人的命运之路,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 ,他握惯了笔杆子的手,却抓起了枪杆子,拿起枪杆子的手,又来写诗,这就不再是书斋里推敲出来的平仄,而是在战场上用枪声来押韵了。这种诗韵,毛泽东一踏上这条路就敲响了第一个音符:“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辟雳一声暴动。”他领导和发动了秋收暴动,并走上了井冈山。就当时的诗人毛泽东来说,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战争,在他的笔下,已不再是书生般的想象场面。秋收暴动是他第一次实践他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勾勒了秋收暴动的情景。接着他又用《西江月》的词牌写了另一首很是凝重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这时,他从秋收起义初次领兵的书生,到被部下看成井冈山上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诸葛亮”,毛泽东只用了一年时间,一头一尾的两首《西江月》,无疑是这一年的马背生涯的真实写照。作为诗人,其间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他不再是单纯的摹景抒情了,他的诗风转入了纪实、走向战争。在他的诗词里开始出现了他以往所没有出现过的战争词汇,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宵遁等等。用他自已的话说:“这些词是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由于他的诗词既是溶史于诗的“史诗”,又是载诗于史的“诗史”。后来人们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史诗”,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从此,诗人毛泽东踏上了马背诗途。

二、战斗诗画。

纵观毛泽东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诗词,井冈山的鼓角,黄洋界的炮声,广昌路上雪里行军,白云山下枪林弹雨,形成一幅幅战斗生活的壮美图画。《西江月·秋收起义》就是一幅《武装起义图》,起义的气势、季节、声威、旗号、进军等等,历历在目。“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看:雨雪交加的寒冷时季,又窄又滑的山林小道。一路是陡峭崎岖。虽是艰苦异常,可走在前头的毛泽东,站在山顶极目一望,在被积雪压弯的竹木枝叉掩映下,猎猎红旗若隐若现,旗下一队队战士,伏身前行。好一幅气势雄伟的《行军图》。再看:“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先是纯朴的写生,然后是看不见的整个战局。又是一幅白雪与红旗交相辉映的《雪地行军图》。还有《激烈战斗图》:“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一幅震天动地泣鬼神的战斗画面。战场景象,天兵士气,战斗激烈,痛快淋漓,战果辉煌。大手笔驱山断山,泼墨酣畅,景情并茂,鼓舞人心。以及《长途奔袭图》:“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万里霜天图》:“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等等。毛泽东的“绘画”,都是大手笔,即使是画一山一水,肃秋严冬,也不用工笔。画山:“白云山头云欲立------飞将军自重霄入。”山高云立。凌云而下;画水:“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水碧旗红,交相辉映;画秋:绝没有悲秋之情,“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画冬:绝不含肃杀之气,“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毛泽东的诗中有画,画中传情。他的诗词里,总有一股催人上进,鼓舞人战斗的力量,使人奋发,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些一幅幅的历史画卷,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期间所创作的战斗诗画。

三、战地黄花。

  战地黄花涌出万斛诗情,马背上哼出千秋史诗。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和在这之前(1927年)创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构成了一组气势雄浑,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和史诗。这个时期,他的诗词创作背景和特点:一是我们党第一次跳出怪圈,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二是诗人初领兵;三是武装初创,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险象环生,没有花前月下,只能“在马背上哼成”;四是不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而是战况的记实,战斗的写照。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是诗人加伟人的战场奇葩。

毛泽东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长于形象思维,又富于革命激情,他诗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为情而设,情因景而动,落笔生花,韵味无穷。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直呆呆地一连摆了十样景物,最后用“断肠人在天涯”六个字,像一条无形的绳子一穿,顿时满目珠玑,令人拍案叫绝。马致远设景是一种“素描法”,未另加任何形容词和动词,不是大手笔是不敢下笔的。古今不少人,击节吟咏,赞不绝口,虽也想一试身手,但终难与之比肩。斗换星移,这种“绝活”却被毛泽东拿了过来,以新的姿态展现在新的时空里。请看:《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马致远以悲调,抒发了个人衷肠,毛泽东则以高昂雄强的格调,书写了革命者的气概;前者以静景铺设,后者以飞行速度,直插敌阵,有天摇地动,所向披靡的气概,读之令人振奋。两诗共同之处,将情寓于景,使景为情设,故众多的景物呼之欲出,不觉多余,只需最后轻轻一点,成龙便立即从笔底飞出。又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远见,近闻,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号角嘹亮、雄壮,战场的景象,如火如荼,气氛紧张肃穆,预示着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仅此一句,多么鲜明地烘托出战场无处不有火,烧得红旗展满天。这种渲染技巧,意在烘托,形象鲜明、美丽。毛泽东把色彩斑斓的自然美与战斗生活中的美概括和升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战斗生活美的内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素描的“绝活”,令人耳目一新。在我国第一个描写大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他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他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词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溶铸了毛泽东的思想与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到了国外。”诗人贺敬之在这一连说了“优美”、“伟美”、“奇美”、“精美”最后合成“诗美”。可见,毛泽东的诗词如鲜花纷呈,各具姿态,美不胜收。“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他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期间“在马背上哼成”的诗词,就是这一时期,傲立霜天的美丽的“战地黄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