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云淡水暖:小“国营”们怎么还不卖掉

火烧 2007-08-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46
文章探讨小国营旅馆为何仍存在,分析其背后原因,如口碑、竞争力及国营招牌带来的信任感,揭示其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

小“国营”们怎么还不卖掉

云淡水暖

  晚上,草民路过一个小胡同口,见到一个灯箱,最上面是两个大字“国营”,下面的字稍微小些“XX旅馆”,这种小旅馆遍布各处的大小胡同,并不稀奇,但草民对“国营”二字有些诧异,这年头,怎么还有这种“骨灰级”的古董式的称谓被如此重点的摆出来。因为“国营”已经经历了“营”——“有”——“卖”三个阶段,先说“营”,意为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有”意味着可能是国家资本,个人“承包”,“卖”(实际上有可能是送)干脆就变“国”为“私”了。

  之所以这样,种种“家”们有一套“道理”的,“国营”意味着“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弱”、“大锅饭”、“机制死板”、“职工劳动积极性低下”、“服务质量差”、叽里咕噜,于是私人承包应时而生,再发展到“改制”,然后干脆“退出竞争性行业”,最后廉价卖之或者白送之。这样一来,“国营”二字至少在经济界、理论界“家”们的眼中、口中“臭”掉了,民间、市场似乎也销声匿迹了。

  然此处堂而皇之地将“国营”二字大书于招牌之上,不知道是何道理,因为根本不“与时俱进”,缺少时代感。但草民想,按照“存在有存在的道理”去理解,有这么一些可能:一是改制的“漏网之鱼”,还在“国营”着,二是“挂羊头卖狗肉”,虽然已经不“国”,甚至从来就没有“国”过,但为某种需要,挂上“国”的名头。但是,按照“市场家”们的定式和市场原则,“国营”,特别是小“国营”们早已被判“死”,早就“退出”完毕了,何苦还挂着个“不值钱”的名号呢。

  按照市场法则,“不值钱”的事儿,小商家们是不屑一顾的,这说明,“国营”二字,至少还有其软价值,恐怕还有些“含金量”,比如对小旅馆来讲,是否就是在释放一个信号,这里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卫生清洁,安全可靠,没有鸡鸣狗盗之事,尽管放心来住。如果如是,说明“国营”二字还是有些市场地位的,还是有些竞争力的,如果非是,那店主的做法岂不是自砸招牌?

  无独有偶,上班之处不远有一家小宾馆,房间不多,有一日经过,听其前台有人争执,那服务员情急之下冒出一句“我们是国营的...”云云,草民又见识了一个小“国营”,后来了解了一下,这家小国营生意颇为兴隆,国内人员来住店的基本都是回头客,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一半的房客都是外国人,以欧美人最多,好多都是一家子,并且都是散客,也难为这些老外是怎么找到这里的,服务员说,好多来客都得先预订,否则可能无房可住。

  按说,这条街周边一共有大小三星级宾馆5座,还有其它的小旅馆,竞争也够激烈的,可是这小“国营”在这里风雨不倒,靠的恐怕还是口碑,也就是竞争力。既然有竞争力,说明“国营”们也并非不卖不足以生存。

  草民不明白是,在不卖不足以证明“改革”的时段,在精英云集的地头,为什么还“容忍”这些小“国营”们招摇过市,也可能是先“抓大放小”,把数以千万计、数以亿计的搞定再说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