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黄万盛:社会转型与价值哲学——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方价值观问题

火烧 2007-07-2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涉及贫富差距、女性主义、生态问题等五大核心议题,强调共同承担责任与谋划人类未来的重要性。

社会转型与价值哲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方价值观问题

黄万盛

文章地址:http://ariesxyq.yculblog.com/post.1700242.html

  全球化是人世间的大事件。例如,原教指主义是伴随全球化而出现的。全球化是把现代性推到世界各地伟大运动,但我们必须对以全球化为特色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我们活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而在各学科典范缺失的时代,单一的学科都不足以解释当下。

  Duddlas杂志:有没有我们遗漏的问题?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长时期内被当作女权问题。历史处在“男性的暴政”之下,历史之中有没有战争与权力争夺之外的主题?真正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女性毫无发言权?

  生态。罗马俱乐部曾从资源的角度看待生态问题,但生态问题不是资源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第一,技术主义是否有出路?工业技术应用于环保是不是能解决问题?发展是不是硬道理?第二,环保出现了政治趋向,绿党在法国曾获9%的选票,是关键的少数派。第三,环保宗教化,人与环境的生死与共,环境是人的绝对前提性。

  Mike Luhan(现代媒体之父):我们是通过汽车的后视镜在看世界的未来。太多的信息意味着无。维特根斯坦:如果你没死过,你就不能认识生。也有人曾说,如果你不能离开地球,你就不能认识地球。宇航员从太空发来讯息:“蓝得令人心痛。”人类生活在蓝色救生艇上。人生应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谋划人类共同的未来是否是现实的可能?

  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表露出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逼迫人们思考。客观地讲,亨廷顿并不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而是站在学术立场上思索。他在哈佛开一门课,叫War’s Map,他发现,世界历史上的战争分东西一线和东西一线,南北是伊斯兰和基督教文明的冲突,而东西一线则是儒家文化内部的冲突。是否精确待讨论,但问题很有趣。

  全球化时代的五个问题

  一、贫富差距

  1959年至今,贫富差距问题变得更宽广、更严峻。2006年,世界人均财富20500美元,而2%的富人拥有50%的财富。富人和穷人的收入比,从50:1(1974年)到1000:1(2004年)只花了三十年。二十年间,美国的中产阶级从人口的65%减少到56%。哈佛一般校工的年薪是35000美元,而资产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年薪36500000美元,而这是他们放弃华尔街高薪后在回报母校的前提下收取的补偿性工资。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都在不断扩大。经济背后的伦理底限在哪里?

  二、战争与和平

  全球化曾许诺人类将进入以其命名的和平时代,然而数据表明,进入全球化的15年比起前15年由于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20%。从这个数据来看,全球化并未带来更多的和平,相反,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全球化却带来了更多冲突。而战争的多发地段确实不同文明冲击最激烈的地方。

  前中情局特攻在《一个经济杀手的忏悔》中回顾自己亲历了美国政府的种种见不得人的手段。是要单边主义外交,还是要多元化的地方政治?

  三、环境

  世界上的比冰山已有1/6融化,如果以此速度发展,那么30年后世界上2/3的港口城市将不复存在,由此带来的后果,要用巨资去修复,而目前全球财富只达到修复费的2/3。美国3亿人口消耗了世界能源的30%,森林的40%,全世界要过上美国今日的生活要20个地球。地球不是祖先遗下的财富,而是子孙托付我们保管的财物。

  人类的进一步是值得赞赏的发展还是得不偿失的买卖? 西方学术界几乎已经没有这种肤浅的乐观主义了。

  四、精神质量的沦丧

  全球化把以消费为主导的生活方式传入了四面八方,把许多不该以市场价格化的东西市场价格化,这使得人类的精神质量下降了。人类在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面前沉沦。人的存在价值取向正在改变。同伴的坏的影响又快又大。“你们不敢做的就是好的。”价值失控,从心灵深处动摇了人的意义。

  对年青人的影响排序
    70年代初 今日
  家庭  1           3
  学校  3           2
  宗教  2           4
  媒体  4           1(含网络)

  全球化的时代,家庭正在逐渐失去其对孩子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媒体和网络。怎样净化学校风气?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攀比“空手套白狼”的水平——玩股票,看谁能用最少的钱钞最多的票;跟中国学生的浮躁心态异曲同工,看来哪里的学校都一样。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机遇。每个人都在寻求致富的终南捷径,甚至寄希望于暴富。我有点迷惑,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教育不该短视。

  五、人对未来的忧虑

  李维森老师说,“我对未来没有把握。”这让我非常感动。但向多的人不是像李老师那样思索,而是被消费主义卷着走。人类现在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的未来甚至已超出了我们可预期的范围。连存在的方式我们都无法判断,比如,据说有研究已经可以使两个卵子合成一个受精卵。

  不死,就没有意义。死亡的绝对性使对意义的思考成为可能。犹太教有句话:活站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死是绝对的平等,有死亡才有末日审判。波伏瓦在《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说:活着已没有意义。如果现代科技可以使人不死,人类会怎样?我们在相信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对其负面作用有着深刻的警惕。

  现代性的反思

  一、民主政治

  言论的多数导致意义的消解。罗蒂:民主高于真理。民主是一套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单一结构的解释:熊彼特——民主就是一人一票,多数者胜。柏拉图反对民主:让哲学王作领袖。亚里士多德:民主立足于现实事务的解决,民主有严重缺陷,我们不得不用它,但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丘吉尔复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但把“保持警惕”去掉了,反思性一下子减弱了。民主需要自我改造。

  罗尔斯(Rawls)被三个问题困惑。第一,美国的贫富差距;第二、种族对立;第三、青年如此绝对。既然民主代表未来,民主的价值何在?正义(justice)。

  森强调公共辩论(public reasoning),所有重大决策要经过公共辩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民主不仅是政治原则还是治理的标准。人们往往更关注前者,认为它代表着统治者产生的合法性。

  中国有没有民主的资源?牟宗三认为有价值资源;熊十力、梁漱溟则认为在制度上儒家没有优势;余英时说,儒家是游魂。西方的价值资源来着康德:理性是人的主体性权威。牟宗三用孟子来解读。康德无法找到人的道德的依据,康德没有走通。而孟子说:天命之为信,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德的依据来自人的赤子之心。但是,内圣如何变成外王,如何实现?有治道,无政道,牟宗三放弃了。

  《作为中国宪法的礼》一文中,作者质疑:五千年没有政道,可不可能?百官朝会是公共辩论。董仲舒说:君者,群也。孔子认为,争来夺去不重要,重要的是坐上去的就是什么样的人,即“君道”。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三纲六纪,犹如古希腊之idea。是不是意味着这种体制同样具有某种合理性?文官系统、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什么:恒称帝王为恶者,忠。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验有没有借鉴意义?不能简单地断送了中国的传统精神资源。文明的意义就在于传承,我不是复古主义者,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智慧。

  二、市场经济

  经济活动不纯粹。斯密受到了苏格兰启蒙学派的影响。

  诺的克:人有没有选择做奴隶的自由?

  哈耶克:警惕理性的傲慢。“人是什么?应该随时注意他。”人的有限性是哈耶克关注的问题。市场有办法解决各种问题,但彻底放任的市场从来没有实践过,在调整过程中的受损的民众怎么办?适度干预,但度很难找。哈耶克轻视人的力量,不相信民主,是反民主的自由主义者。晚年主张政府放弃货币发行权。我们应当考试问题的复杂性。

  中国古代有没有市场经济?“买东西”一词,源自长安的东市与西市。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怎么可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商的意义是经世济民,与家计学economy不同。强势的人文关怀是非个人的。

  提 问:

  问:有没有普适伦理?

  对普适伦理的探索令人失望。如果普适伦理是人类的最大公约数,那么那是幼儿园的全球伦理。有一点值得关注,儒家文化兼具名词与形容词,是开放的,比如儒式的基督徒,这在其他宗教里是没有的。

  史怀之曾提出过三个问题,引人深思。神职人同与信徒是否同时进天堂?基督徒与其他教徒是否同时进天堂?信仰者与无信仰者是否同时进天堂?这些问题推到底,回到摩西的问题,假如所有人都反对你,杀不杀?什么是宽恕的极限?

  问:哈佛如何应对价值取向的变化?

  哈佛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改造,这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的。加入了宗教学、伦理学和美国历史。哈佛期待自己培养出的学生有深刻的关系,敢于担负社会责任,同情弱势。哈佛在努力。

  《纽伦堡大审判》,极端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悲剧。最大的悲剧是反杀人作为理性主义问题,而非人道主义问题。

  问:全球化之下,世界究竟是同质化了还是相对化了?

  多元化不是相对主义。多元可以对搞独断,多元可以对搞相对主义。你的价值是你的价值,但你的价值我可以接受。相对是不相关。

  问:您所说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因素是不平等的,而民主的核心是自治。

  全盘西化在当时是没有去过西方的人提出的,胡适当时也仅在美国待在不足半年;而不是那此对西方有深刻认识、有更切身体会的人。我常常说,我们处在观念上的紧张之中,概念把“民主”变薄了。民主政治如何解决选举后的脱节,如何解决少数人利益,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李维森补充:民主不仅是“一人一票”那么简单。《大宪章》规定,不经议会,政府无权征税,要用规则约束政府。哈耶克的核心观点是用法治约束政府。

  (未经主讲人审阅)

  笔者注:

  晚上听了黄万盛先生的演讲,太好了。结束的时候我竟有些激动。回来的路上想,若每天有如此收获,便不枉此生了。讲稿李老师会组织学生翻出来。太好了。

  6月19日补记:拿到之后觉得笔录做得不太好,忽略了很多精彩的细节。考完试我会根据笔记再整理一遍。

  7月16日补记:考完了毕业了,依着笔记重新整理而得。忽略了不少细节,不妥的地方定然不是黄老师的原意了。未经审阅,不尽之处录者负责。

  2007年6月11日18:30 3108教室

  复旦经济论坛第268期

  主讲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黄万盛研究员

  黄万盛,1981-1992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比较哲学研究室主任,1992-1997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自1997年开始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HYI)工作,现为燕京学社研究员。1999年开始编辑《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人文选读》。

  主持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维森教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