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地缘战略和全球霸权
本文写于伊拉克战争前夕,现与博友共勉
能源安全、地缘战略和全球霸权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石油战略利益考察
韩志斌
美国为什么再度打击伊拉克,可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击恐怖主义是借口,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不振的注意力是政治需要,而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才是美国利益的根本所在。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美国目的在于同时实现三大战略利益,即石油为主导的能源安全战略、石油为特征的地缘战略、石油为后盾的全球霸权战略。
一、石油为主导的能源安全战略
控制中东石油,特别是伊拉克的石油是美国石油为主导的能源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被称为是一个“装在车轮子上的国家”,国家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一刻都离不开石油。美国是世界上占第一位的石油消费大国,2000年其日均石油消费量达195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5.6%。据英国石油公司网站的数字,美国年消费石油8.956亿吨,大约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25.5%;而它2001年自产石油3.517亿吨,按照这种速度开采,美国的石油只能够再开采十年。[1]目前,美国的石油需求量是八亿多吨,而产量不到四亿吨,为了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美国必须大量的进口石油。根据美国副总统切尼领导的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2001年5月发表的报告,未来的20年,美国的石油消耗量将增加1/3,石油产量将下降12%;到2020年,进口石油将占美国石油消费的2/3。从客观上说,美国需要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源。
布什政府的班子中,其核心人物都曾经在石油界长期工作。布什本人从小就浸泡在得克萨斯州石油文化的氛围中,他本人曾经就是石油行业的弄潮儿。副总统切尼在从政以前是哈里伯顿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他们当然十分清楚石油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只有产油国国内政局稳定,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稳定,这些国家对美国的石油供给才能真正稳定。但是,自从9·11事件以后,中东各国政府和民众普遍都对美国不满。像伊朗和伊拉克这些一直与美国作对的国家自不待言,甚至连沙特这样的盟国,美国也越来越不放心。目前美国进口原油中的大部分来自沙特,而美国一直对沙特石油的可持续正常供应感到忧虑。如果美国能够通过改变伊拉克的政权现状来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将会大大改变美国的石油供应安全情势。目前,美国推出 “先发制人战略”,对伊拉克实行打击,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就出于这个考虑。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策略是试图彻底摧毁萨达姆反美政权,扶植伊拉克亲美政权,联合科威特,拉拢周边的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等形成新的亲美势力集团,确保美国主导的石油供应基地,从而掌握石油供给权。2002年9月18日,《经济学家》杂志有文章分析,布什“倒萨”的真正战略意图是:控制伊拉克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蕴藏区,并进一步遏制伊朗,全面控制中东,实现更加安全的中东石油供应。而英国媒体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布什“到萨”主要是盯上了伊拉克的石油。换句话说,布什打的并不是一场反恐战争,而更像一场能源战争。美国进步周刊《民族》更是直截了当:“对伊拉克战争是以士兵和国民生命为担保的石油战争。”因此,在美国欲向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的背面,隐藏着美国想要确保其石油的稳定供应线。进一步讲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国家的能源安全,而确保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君临天下的地位。
二、石油为特征的地缘战略
中东在政治地缘史上历来就是较为开放的地区,它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和交通枢纽,是世界上最具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石油与各大国的地缘政治考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自从在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发现石油以后,以石油为特征的中东地缘魅力更加突出,从而成为群雄逐鹿、兵家必争之地。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拥有世界最丰富的油气资源,现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为10330亿桶,其中2/3集中在中东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69%。 [2](P44)因此,控制中东地区,实现以石油为特征的地缘战略也是布什政府对伊动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可以改变自己在中东地缘战略位置中的不利局面。第一,如果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府,美国可以摆脱对沙特石油的依赖。自从9·11事件以后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急速降温,由亲密的伙伴转为冷淡的潜在对手。在沙特国内要求与美国断交的呼声日益高涨,沙特政府也重新考虑与美国的关系,决定禁止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各石油公司参与本国的油田开发事业。同时沙特的投资者因为担心资产会被冻结,已经把数千亿美元的投资从美国撤回。尽管在公开场合,布什政府坚持宣称沙特是一个“在反恐怖战争中的可信盟友。”不过私下里,经常有人向白宫发出这样的信息:美国的沙特政策应该进行改变,其中甚至包括要“解放沙特油田省份”的说法。 [3](P88)英国《观察家报》2002年10月6日发表评论说,如果美国能够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就会打破沙特对确定油价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控制,沙特的头号石油生产国地位可能被未来的亲美的伊拉克所替代。
第二,消除美国的宿敌萨达姆政权对美国的石油威胁。伊拉克的石油潜力巨大,产量也相当可观,据世界能源机构公布的材料,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25亿桶,仅仅次于沙特的2618亿桶,日产量居世界第二。最近一段时期,伊拉克改变了原来的间接对美出口策略,转而直接出口欧洲。这些都对美国主导的“石油供给链”构成了威胁和挑战。正如老布什在海湾战争期间所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在萨达姆的手里,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4](P21)2002年4月8日,当以色列大军队正在对约旦河西岸采取入侵行动时,伊拉克总统宣布,为了支持巴勒斯坦,将停止出口原油30天。这是阿拉伯产油国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首次将石油作为政治“武器”。但是,由于并没有其他阿拉伯国家追随伊拉克,石油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事实上,美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坚不可摧。据悉,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为5.6亿桶,只能够替代53天的石油进口。经济学家预测,如果阿拉伯国家一致实施禁运,油价将很快升到40-50美元一桶,那将对正在面临困境的美国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三 ,减少对在地缘上靠近中东的俄罗斯石油的借重和依靠。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12%,每年出口石油近2亿吨。2002年10月底以前,俄罗斯原油产量达到每天797万桶,超过了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大国。近年来,能源出口一直占俄GDP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50-60%。1999-2001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近90%都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2000年11月,俄联邦政府正式批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要点》,强调要借助能源外交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特别是在布什下决心打击伊拉克,沙特反美情绪日趋高涨之际,而这将冒着石油短缺的危险。因此,美国必须寻找一个“超级替补”,而俄罗斯便是一个极好的选择。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称,俄罗斯借能源外交开始成为石油消费国越来越重要的伙伴。石油使俄罗斯有了额外的政治砝码。[5]因此,美国如果有了伊拉克的石油,就可以减少俄罗斯讨价还价的筹码,摆脱对俄罗斯的石油的借重和依靠以及其石油外交的束缚,增加美国外交上的主动性。
第四,防止中东国家联合“反美”。对美国来说,最大的噩梦便是沙特和俄罗斯的联手对付美国。美国最希望看到的是俄罗斯挑衅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自己渔翁得利。因此2003年上半年俄罗斯决定逐步解除旨在消减原油出口的方针,从而与欧佩克的协调关系趋于崩溃时,布什很快乐意访问莫斯科。但是现在俄罗斯极力反对“到萨”,沙特反美热情高涨,其他阿拉伯国家都对美国“倒萨”持反对或者沉默的态度。因此美国也担心这些国家在关键时刻联手“抗美”。如果占领伊拉克,可以说是美国在中东的心脏打下了一个“楔子”。美国可以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阿拉伯国家,更不会害怕其他国家的石油威胁。
三、石油为后盾的全球霸权战略
美国进兵伊拉克的最大的战略利益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使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有重大的发言权,并使国际石油秩序发生重要改变,最终美国建立以石油为后盾的全球霸权。所以,美国争夺伊拉克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起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的主要来源或者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发挥主导作用,还能够对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享有某种“钳制力”,使对手担心失去至关重要的能源而被“掐死”,不敢向美国提出挑战。目前大国对世界石油的争夺主要集中于波斯湾和里海地区。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它在波斯湾的石油利益。美国副总统切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经济,而且 “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的“钳制力”。托夫勒同样指出,控制了中东的石油,美国就捻住了向其主要竞争对手供应石油的输油管口。[5] “9·11”事件以后美军进驻中亚,目前不惜一切代价要推翻萨达姆政权,都明显具有控制里海和波斯湾石油的战略考虑。换句话说,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石油就等于掌握了全球石油供应的主动权。
在伊拉克,与美国竞争的大国中,俄罗斯首当其冲。因此,遏制俄罗斯在伊拉克的利益就成为美国以石油为后盾的全球霸权战略的第一步。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欠俄罗斯80——100亿美元。俄罗斯与萨达姆政权有着许多目前的、潜在的合作项目。俄罗斯石油产业的龙头老大卢克石油公司,1997年取得了伊拉克西库尔纳油田价值200亿美元的开采权,但是由于对伊制裁而无法开工。前不久,该公司又与伊拉克宣布签订40亿美元合同来开发伊拉克南边的油田。[6](P20)而且,俄罗斯企业利用联合国在1996年底对伊实施的“石油换食品”的计划,通过倒卖伊拉克的石油得到了许多好处。仅仅2002年上半年,俄就倒卖了1.2亿桶原油,占伊拉克全部出口原油的一半以上。俄罗斯企业每年由此获得的利润超过了2亿美元。俄罗斯已经瞄上解除制裁后的恢复与重建项目,对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持积极态度,反对美国得“到萨”战争。如果美国“到萨”战争成功的话,就可以使美国主导伊拉克的石油市场,建立以美国利益为转移的国际石油新秩序。那么,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优势就自动丧失,为美国实施全球霸权战略扫除一个障碍。
对欧洲的盟友进行有效的约束,是美国以石油为后盾的全球霸权战略的另一目标所在。在两极格局时期,欧洲担心苏联的入侵和威胁,自然都倒向了美国阵营。苏联解体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向日益明显,欧洲各国分离美国的势头凸显出来。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俄法德就与伊拉克萨达姆政府谈判,关于在解除伊拉克的制裁后,开发伊拉克油田的协议。如法国和伊拉克签订了大部分的石油开发协议,2001年法国获得了位于伊拉克境内,靠近伊朗边界的的摩杰那油田,据说该油田有300亿桶的石油储藏量。[6](P21)在此期间,法德等国都闯飞“禁飞区”,挑战美国盟友,向萨达姆示好。当前,俄法德之所以在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其主要考虑之一也在于争夺和维护各自在伊拉克乃至波斯湾的石油利益。在这次“到萨”前夕,布什谋求联合国的合法授权时,法国和俄国明确表示投反对票,这就表明美国的“到萨”将极大的损害俄法等国在伊拉克的利益。美国如果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就可以拿到伊拉克的石油项目 “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德法等欧洲各国发号施令。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前任局长R·杰姆司·瓦尔塞所说,如果法国和俄国帮助美国除掉萨达姆,那么在新成立的伊拉克政权中,我们将保证它们国家的公司参与伊拉克的油气开发。如果它们把赌注放在萨达姆的身上,那么未来的新政府与它们合作是不可能的。[6](P19)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石油消费量的猛增以及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也是美国以石油为后盾的全球霸权战略的影响对象之一。伴随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石油的消费量也一路飙升,2001年达到2.31亿吨,比十年前翻了一番。目前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6.6%,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仅仅次于美国和日本。那么中国的进口石油从哪里来呢?20世纪90年代主要来自中东和亚太地区(各占42%)。近年来,中国对中东进口原油依赖不断加强,2001年进口比例上升到56.2%。美国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进而影响其他石油大国对中国的原油供给,将对中国未来能源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目的从石油的角度分析:第一,要保证其国内的能源供应安全,取得伊拉克石油为美国所利用。第二,控制中东的这一以石油为特征的地缘政治。第三,控制海湾石油,从而保持对全球经济的箍制力,实现全球霸权战略。尽管美国总统布什在许多的场合都否认“倒萨”是为石油,但是,连美国石油分析家都认为布什“倒萨”的目的在于石油。因为 “战争的报酬太大了”,占领伊拉克不仅能够实现以上提到的三大战略,而且从美国的公司层面、私人层面看来也有其价值,特别是对布什内阁的一些石油政客来说更是如此。例如,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等政府要人,他们在2004年或者幸运一些到2008年解职离任以后,如果重抄石油旧业,将会从伊拉克得到巨大的实惠。因此,谁都难以否认,美国攻打伊拉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石油。对于布什“到萨”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石油。
参考文献:
[1] 安维华.海湾政治的石油味与海湾石油的政治味[J].西亚非洲,2003年第一期。
[2]Moin·A·Siddiqi.The threat of war underpins world oil markets(J),The Middle East,December2002,Issue.No329.
[3] 阮次山,何亮亮,陈晓楠等.第三次海湾战争——全方位解读美国“到萨”历程(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
[4] 冯玉军,徐向梅.石油“倒萨”的底色[J],世界知识,2002年第21期。
[5] 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
[6] Milan Vesely. It’s all about oil(J),The Middle East,November2002,Issue.No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