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大学生“失业”:中国之痛

火烧 2007-06-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34
文章探讨大学生失业现象,指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主因。强调大学生并非供过于求,而是整体数量不足,呼吁改善就业环境与政策。

大学生“失业”:中国之痛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拷问我们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与中国现实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就要拷问我们的经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陈德峰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句不知激励了我们多少代人的口号,然而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困境,我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无奈,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大学生就业可以到西部去,可以做屠宰工,可以去扫厕所,可以做家庭保姆。对于今天多元化的中国来讲,有这种论调发出似乎一点都不奇怪。但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实,那的确是中国之痛。毕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相对于总的人口比例,大学生的数量还非常少,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需求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发出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心态、接受一般工作这样一种不正常的高调,肯定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就业高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我国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在新增的劳动力供给中,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接近百万大关。如果加上漂族和处于半失业状态的人群,人数会更多。那么,作为知识阶层的大学生是否在我国已经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并不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供过于求。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是社会的表象。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关于这一点,只要作一些简单的数据类比就足够说明问题。

  一是从高校的毛入学率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是1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世界教育报告》,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均已超过了30%,其中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7个国家超过了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或普及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

  二是从每10万居民中大学生数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教育部的统计,1996年,每10万居民中的高校学生人数,西方国家已普遍超过3000人,其中,加拿大为5997人,美国5339人,韩国5609人;当时的国际平均水平为2000人。而我国到2000年也才只有723人,即使经过大规模扩招,目前也仅达到2000人的水平,仍只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三是从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比例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据统计,到200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877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5.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到200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然达到4200万人左右,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和高级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并未得到明显提高。

  四是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现今大多数国家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三分之二以上在企业工作,譬如在美国,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从事直接技术创新的企业和部门普遍缺少所需人才。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拷问我们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与中国现实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就要拷问我们的经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如果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