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美丽的红色日子——苏联经典歌曲回顾

火烧 2007-06-0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回顾苏联经典歌曲,如《跨过高山,越过平原》和《搭枪卡之歌》,讲述其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展现红色日子的音乐传承。


  《跨过高山,越过平原》——苏联远东游击队队歌

  介绍:彼•巴尔菲诺夫  原词

     谢•阿雷莫夫   改词

     伊•阿都罗夫   原曲

     阿•亚历山大罗夫 改编

  跨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高山,越过那平原,
  游击兵团在前进,
  誓要攻克沿海地区,
  彻底消灭白匪军。
  誓要攻克沿海地区,
  彻底消灭白匪军。
  
  我们的旗帜染满了鲜血,
  红旗走在最前面,
  黑龙江畔游击队员,
  我们勇敢的骑兵连。
  黑龙江畔游击队员,
  我们勇敢的骑兵连。
  
  我们的威名传播到四方,
  永远不会被遗忘,
  我们立下汗马功劳,
  世世代代美名扬。
  我们立下汗马功劳,
  世世代代美名扬。
  
  沃洛恰恩卡战争的白天,
  和那斯巴斯克进攻之夜,
  一切变成神话传说,
  到处流传不磨灭。
  一切变成神话传说,
  到处流传不磨灭。
   
  我们消灭白匪的首领,
  还把总督赶出境,
  直到太平洋的岸边,
  完成我们的远征。
  直到太平洋的岸边,
  完成我们的远征。

  1920年3月,红军政工人员彼得•谢苗诺维奇.巴尔菲诺夫(1894-1943)为了庆祝战胜日本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侵远东的胜利,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国称之为“海参崴”)写了远东游击队的歌词。后来为纪念被敌人烧死在炉膛里的英雄谢尔盖•拉索,巴尔菲诺夫对歌词进行了修改。1922年全歼入侵者后,又把“远动特别部队”浴血战斗的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斯巴斯克”,“沃洛恰恩卡”)写进歌词里去。最后,诗人谢•阿雷莫夫对歌词进行整理加工时,又增加了一段新词。

  1926年7月26日,苏军红旗歌舞团领导人阿•亚历山大罗夫在基辅附近的达尔尼查村,从136步兵连的连长阿都罗夫那里记录下这首歌的曲谱,并改编为歌舞团的演出曲目,此后这首歌在苏联几乎家喻户晓了,甚至弛名世界。后来,意大利抵抗运动也唱它,尤利乌斯•伏契克视之为捷克反法西斯爱国者钟爱的歌曲。这首歌的某些词句现在镌刻在“伯力”和“海参崴”的游击英雄花冈石纪念碑上。

  《搭枪卡之歌》

  搭枪卡是一种架有重机枪的二轮马车或四轮马车。由于它机动性强,曾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这首歌的词作者米•鲁杰尔曼(1905-)在少年时代曾亲眼看到过红军与白军的殊死战斗,看到过这种搭枪卡风驰电掣的扑向敌阵的壮烈情景。

  1937年夏,作曲家冈•李斯托夫从一本诗集中读到鲁杰尔曼的这首诗,这立即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不加修改几乎是一口气地就为这首诗谱上了曲。1937年12月18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厅里,由苏军红旗歌舞团首次演唱它。在听众的热烈要求下,红旗歌舞团不得不连唱了三次。此后,歌曲传遍了全国。

  二战期间,搭枪卡这种武器早已被淘汰,但歌曲却仍在战场上传唱,鼓舞着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在节日的游行行列中,体育界的队伍就是在《搭枪卡之歌》音乐的伴奏下通过红场。

  冈斯丹津•雅柯夫列维奇•李斯托夫(1900-1983)。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73)。他生于一个工人家庭。1917年毕业于察里津市音乐中学,1918-1919年参加红军。1922年毕业于萨拉托夫音乐学院钢琴系和作曲系。卫国战争时期以海军少校身份在海军总政治部任音乐顾问。其成名作为《搭枪卡之歌》,但使他获得全民声誉的是《窑洞里》。

  《快乐的人们》

  “快乐的心随着歌声跳荡,快乐的人们神采飞扬,我们的歌声唤醒了城镇,也唤醒偏僻的大小村庄。这歌声给我们最大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奔向前方,谁永远跟它一路前进,他一定永远也不会灭亡。…”

  这段神采飞扬的诗句是电影插曲《快乐的人们》中的歌词。

  1934年,著名导演格•亚历山大罗夫(1903-)正筹拍影片《快乐的人们》,这是苏联第一部音乐喜剧片。因为是音乐片,音乐在影片中具有重要意义,实质上是影片的主要支柱之一。导演格•亚历山大罗夫深知这一点,于是到处物色一位能谱写出符合时代精神的音乐作曲家。影片的主要演员列•乌焦索夫(1895-1982)建议导演聆听一位年轻的作曲家伊•杜纳耶夫斯基所写的音乐。

  乌焦索夫是苏联第一代爵士乐队的领导人兼爵士歌手,他于1929年结识了列宁格勒音乐宫的音乐指导杜纳耶夫斯基,杜纳耶夫斯基曾为他的爵士乐队写过不少音乐,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乌焦索夫相信自己的推荐是正确的,他在自己的寓所里安排了格•亚历山大罗夫和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的第一次会晤。这次会晤为他们以后多年的友谊合作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罗夫听了杜纳耶夫斯基的音乐,立刻感到这正是他所寻求的作曲家。

  主题歌的音乐写出来了,但是没有歌词。《共青团真理报》为了协助这部音乐喜剧片的诞生,决定在报上为这首曲子征集歌词。应征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一些名家,但导演和作曲家都觉得不满意。他们希望歌词能鲜明地表现出当代人和影片主要观众——青年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来了瓦•列别杰夫-库马契,他写出了:“快乐的心随着歌声跳动”这样焕发着青春热情的诗句,一下子打动了导演和作曲家。

  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1898-1949)善于把政治性的题材和口号赋予明快的诗意的形式。他那警句式、格言式的歌词在苏联青年当中有着巨大的鼓动力量。如“谁要是跟着它一路前进,谁就永远也不会灭亡。”(《快乐的人们》),“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祖国进行曲》),“只有寻求才能找到。”(《快乐的风》)。列别杰夫-库马契的诗和杜纳耶夫斯基的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人后来一直合作,一直到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去世。

  1934年12月25日,音乐喜剧片《快乐的人们》正式上映,不到几天,几乎全苏联都在唱这支热情奔放的歌。第二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月革命节,游行队伍高唱这首歌走过红场。11月,莫斯科召开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代表大会。闭幕的那一天,全场不约而同地唱起了这支歌,场内的气氛热烈到了极点。

  《快乐的人们》标志着杜纳耶夫斯基创作道路的一个新起点,同时也是苏联群众歌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伊萨克•奥西波维奇•杜纳耶夫斯基(1900-1955),生于波尔塔瓦州一个公务员的家庭。1919年毕业于哈尔柯夫音乐学院小提琴系和作曲系。从20年代至50年代,他写了不少轻歌剧。从1932年开始,杜纳耶夫斯基开始转向电影音乐创作。1934年他为电影《快乐的人们》创作的主题音乐在当时几乎人人会唱;1936年《大马戏团》里的终曲《祖国进行曲》几乎成了苏联的第二国歌。杜纳耶夫斯基为电影创作的插曲总是立刻风靡全国。

  战争时期,他主要带领铁路员工合唱团在前线和后方巡回演出,歌曲创作中断了一个时期。在为数不多的创作歌曲里,《我的莫斯科》是最出色的一首。战后,他又开始了歌曲的创作。

  杜纳耶夫斯基对音乐有极其敏锐的感觉,他能创作出明朗、优美的旋律,他的歌曲充满了快乐、爱情、青春、健康和力量。杜纳耶夫斯基创建了独树一帜的歌曲创作体系,把普通、平凡的歌曲提高到真正的艺术水平。他曾经说,“我是用严肃的手法来创作‘轻松’的作品”。 杜纳耶夫斯基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亦有其不可低估的贡献。

  《青年近卫军》

  1942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顿巴斯矿区,一队德军士兵正在搜寻着一个反法西斯地下组织,德军不知道这个地下组织到底有多少人,只知道是由一群青年人组成的。

  这是一群根本不畏惧死亡的年轻人,他们被捕后高唱着一首歌,从监狱一直唱到刑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青年近卫军》,这群青年就是在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声中,展开地下活动的,他们一直坚持到卫国战争的胜利。这样一首写给青年战斗者的歌曲是在什么时候写出来的呢?

  时间追溯到十多年前,1922年春天,共青团诗人别泽勉斯基被招到俄罗斯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他的任务是写一首团歌,期限是三周的时间。

  时间紧迫,这可怎么办呢?

  别泽勉斯基突然想起,在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由几位来苏联参加会议的外国同志所唱的一首歌曲,曲调非常优美。后来才知道,这个曲调的起首句原是奥地利梯罗尔省的民间小曲,流传已有二百多年了。

  想好了曲调,年轻的诗人一下子来了灵感——他从团中央书记办公室出来,走两层楼梯回到共青团的集体宿舍,只不过一刻钟,他就写出第一段歌词:“向前去迎接黎明,同志们,去斗争!……”

  深夜3点,团中央各部门的负责人都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这么晚了,难道有什么紧急任务吗?接通电话,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别泽勉斯基连夜写完了一首歌,兴奋之余叫大家起来听这首新歌。

  《青年近卫军》就这样很快就流传开了。这以后,无论是游行集会,或者在学校晚会上和野营篝火旁,都可以听到这首歌曲,其中的某些词句甚至还印在共青团员的证书上。

  《远在小河对岸》

  2000年,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由中央电视台翻拍的20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播出。这部电视剧对苏联的历史氛围和时代风貌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把握和描绘,它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真实细腻的刻画以及乌克兰演员们朴实自然的表演,博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剧的主题歌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好听的歌曲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呢,这是一首新歌吗?

  其实,早在1958年,从事俄苏歌曲译配工作多年的薛范先生就根据当时赫赫有名的苏联红旗歌舞团的演唱歌本,译配完成了这首歌曲,歌的名字叫《远在小河对岸》,但当时并没有广泛地流传开来,那么这首动听的苏联歌曲是在什么时候创作出来的呢?

  深夜,小河岸边,一队苏联的青年骑兵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突然寒光一闪,有埋伏,原来这里是敌人的防线。被包围了,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入敌群,他们一个一个从马上跌落,鲜血染红了青青的草地。

  1924年,在莫斯科卫戍部队服役的共青团团员柯奥尔为了纪念在国内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利用老歌的旋律,填写了新的歌词,取名《远在小河对岸》。这首歌深沉中蕴含着豪迈的气概,忧伤中焕发出昂扬的激情。

  小河对岸的火光,已经不再闪耀,黑夜过去了,天边已经破晓,无数的骑兵战士们又骑上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

  在广袤的草原,活跃着一支骑兵队伍,他们在马上战斗,在马上生活,草原是他们的家乡,为了保卫家乡,他们把草原当成了战场,他们就是勇敢的草原骑兵队,草原骑兵队歌《草原啊,草原》就是描写他们的战斗生活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