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高学费的社会影响

火烧 2007-06-08 00:00:00 思潮碰撞 1033
文章探讨高学费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教育商业化是否能拉动内需,指出高学费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首要原因,揭示教育产业化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


  高校收费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学生及家庭,也关乎高校的社会形象与国家的形象,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和民族振兴,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事。这些年以来,中国大学收费节节攀升,居高不下。但是在这高学费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本篇文章将就此方面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教育商业化可以拉动内需吗?

  教育商业化提出之时,其主要动机是拉动内需,据一些所谓专家的测算,每个学生收费5千,200万人头,可以给大学直接带来100亿收入,间接可以带动2400亿的消费。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让居民为教育买单,可以增加居民消费,简单来看似乎可以拉动内需,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教育产业化只是让政府购买的一部分,变成了居民消费,并不会增加总需求。如果说教育产业化对投资有帮助,那么也只在于省下了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可以使政府增加其他公共事业的投资,但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弥补这一部分减少了的教育投资,居民必然会减少相应的消费。

  有人会说,如果不逼着居民花钱,居民宁肯存起来也不愿花,教育产业化可以通过居民教育投资的方式,让老百姓减少储蓄,从而增加总支出,拉动需求。居然有很多学者都持有这一观点—但问题是:教育产业化的确会迫使那些上孩子大学的的家庭增加投资,减少储蓄,但是另外有更多的家庭要为此而增加储蓄——上大学需要自己花钱,那么只要家里有孩子,不管以后能不能考上,都需要先存下一大笔钱,以备不时之需。这反而会大大的刺激储蓄的增长!

  相反,上大学的只有少数的家庭,而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生的家长都要因教育产业化而增加教育储蓄,教育产业化到底是拉动了总支出,还是增加了储蓄呢?因此高学费的结果,可能不但没有刺激消费,反而使消费萎缩。

  高学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

  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89年2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再加上住宿、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也就是说,一个农民辛苦13年多挣得的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可以说,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有调查显示,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实际上,高收费实际上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农民脱贫的严重障碍。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四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一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一个大学生。据甘肃省农业部门200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在甘肃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数量占返贫总数的50%,教育已成为甘肃农民返贫的第一因素。

  高收费改变大学生阶层结构

  关于这个主题的认识,我们引用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一位本科生班主任的一段话,这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体会,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高学费背后隐藏的矛盾:

  “大概从99年开始的大学高收费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其结果不只是带来片面的社会问题,而是带来了整一代大学生阶层结构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影响到未来30年间中国中坚力量的构成,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走向。

  一个明显的感觉是,现在大学生中城镇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现在的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0%,三成左右,四五年前——在大学高收费之前,学生中基本农村学生占了一大半,——本来应该是七成,但由于城镇子女少、教育资源占有多,所以农村生的比例大概占五六成,由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学生相对更为勤奋,所以在名牌顶尖学校中,农村生源的比例更大。而现在不同了,根据我的调查和感受,现在学生中城镇生源居多,已经占到大半以上,有些地方占到七八成,和国家总体人口结构恰恰相反。”

  这显然和高收费的市场调节能力密切相关,由于高收费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上不了大学或上不了名牌大学,大学生的阶层结构正在慢慢起变化:

  1、考上的农村生放弃上学,虽然教育部承诺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但事实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教育部根本无权指挥财政部和银行系统,贷款并不容易,政策难以落实。放弃上学的农村生不在少数。

  2、考前的学生放弃报考,很多贫困生选择报考师范、军校、较偏僻和一般的学校,目前基本情况是名牌大学收费最高,在5000-1万之间,师范略低,军校免费,偏僻的学校学费和生活费也低。很多优秀贫困生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忍痛报考军校。这种情况和美国类似,在美国从军的很多是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的。

  3、农村生平时学习丧失动力。由于学费高昂,考上大学已经不是喜事,所以很多农村学生不像以前勤奋拼搏,拼也于事无补。即使熬完几年大学,能不能找到工作还是难题。

  可见这种高收费的市场效应就是使大学生的阶层结构迅速起变化。农村生减少这种变 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农村生多来自贫困地区,能够同情贫穷,至少是理解贫穷。而且无庸讳言,农村生的刻苦程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孝顺父母,热爱国家的程度,似乎比城市生略高。一般而言,他们更有打抱不平,为家国天下,为弱者群体呼吁的冲动。这些都是根据我的印象的不严谨概括。

  而城镇生,更多是独生子,生于1980年代,娇生惯养居多,对贫穷缺乏理解,集体感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差,对待父母孝顺不够。在他们的成长中没有经受过生活和困难的精神洗礼,贫乏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沉渣泛起的思想资源,如哈韩、哈日、哈西方,如把革命当成前卫和时髦(实际生活里又根本不理解弱势群体),比90中期以前的学生更现实和注重个人利益。对此的反思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非典时期的“80年代批判”,这个批判在联合早报的论坛都进行如火如荼。本文无意争论细节和对错,也无意妖魔化城镇学生,只说总体判断。

  我认为,高收费遏制了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分层流动,这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危险不只来自下层的不满、社会的不稳定,更严重和深刻的是,一个稳定流畅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不只能缓和社会矛盾,而且能够使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丰盈的造血功能,因此广大下层的人能通过高考(或科举)参与到社会精英层中来,这无疑能促进社会进步,焕发社会的活力,也使社会各阶层利益能得到充分交流和体现。

  而高收费,是国家为了“刺激内需”的蝇头小利,却扼杀了社会分层的流动,扼杀了穷人的动力和梦想,改变了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加速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加速社会的两极分化,加速社会矛盾的恶化,改变了社会权力精英的结构,进一步漠视了弱者的利益和出路,阻塞社会活力的焕发,阻塞社会血液的更新,阻塞社会阶层利益的沟通和理解,阻塞中华民族未来创新力再造的可能,使中国重新陷入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垄断专制的国家,陷入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变动分裂的恶性循环。

  高学费,低就业

  还有在高收费利益驱动之下,大学年年扩招,短短几年,招生人数就翻了一倍多,2003年招生规模已经达到655万。只是为了赚钱的低质量扩招,大大降低了大学水准,由于扩张速度远远超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毕业即失业将成为3、4成大学生的必然命运。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中国人最顽固的心态。学费,广大家长只好在其他方面拼命节省,攒下钱来供养孩子读大学。可想而知,含辛茹苦几十年,换来的是毕业即失业,对大学生本人、对供养他的家庭,所带来的打击是多么沉重!在这样沉重打击下,他们对我们这个社会对政府将产生怎样的心情?因此,高收费导致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将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

  那么大家或许还有一个疑问,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是否是因为财政紧张呢?但事实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开销却很大。据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报道,近几年国家每年公款国内旅游费用、公款购车、公款吃喝三项费用之和达到9000亿元。由于公款挥霍太多,国家对教育投入必然很少,所以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9年,如按全国大学生400万每个学生4000元学费计算,总共也不过160亿元左右的学费。所以,即使我国实行免收大学学费,也不过多支出160亿元,仅为几年前公款吃喝,公款购车养车和公款国内旅游费用的1/20。我们不是说几千亿元公款消费全是腐败,也不是说这些消费全不应该,但至少可以说其中存在有极大的浪费。我国每年能负担几千亿元的公款消费,不能负担一两百亿元的学费是说不过去的。只要我们不是满足于嘴上喊喊,而是真正决心实现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在这几千亿元公款消费中挤出1/20到1/10的资金保证免学费的实行,是完全能行的。

  我们讲“科教兴国”,教育事业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而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就需要有全局的、综合的、长远的眼光和头脑。而教育产业化纠其实质就是政府向民众转嫁财政负担,对广大人民的掠夺、就是不断制造社会悲剧。如果只顾眼前一时需要,贪图一时的繁荣,那么留给社会的就将是沉重的负担以及不安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