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梦中的水乡:无锡臭水是自然界忍无可忍的反击

火烧 2007-06-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无锡臭水事件引发关注,太湖水质因蓝藻暴发出现异味,暴露环境治理难题。事件与污染排放、经济发展失衡密切相关,自然界的反击凸显生态危机,亟需系统性治理方案。

梦中的水乡:无锡臭水是自然界忍无可忍的反击

云淡水暖

  今天的头条之一肯定是无锡的臭水事件,中央电视台下午6点左右的《东方时空》专门讲了这个事情,而各大媒体纷纷作出了尽可能“详尽”的报道,从昨天的《扬子晚报》发出关于无锡城区自来水臭不可闻开始,到刚才的电视节目报道,看来事情尚无得以解决的时间表,如果三百万人(无锡城区人口)靠所谓纯净水、蒸馏水等高价格水维持日常生活,绝对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当地政府、专家们正在想办法,据《新民晚报》报道,其中一个办法是扒开太湖与长江之间的大坝,引长江水“稀释”太湖水,据央视报道,说当地下了场雨,看来事情有变好的趋势。

  无锡是个好地方,其之好,可能大半要归功于太湖,“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这是歌曲《太湖美》的歌词,草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真实地领略过太湖的美景,应同窗之邀游太湖,当然先去名噪天下的鼋头渚,同窗介绍说,此处是太湖风景之绝佳地,然后登旁边的小山,吃禅寺中的斋饭,看惠山泥人,…同窗还特意安排坐船去了湖中的三山(大概是这么个名字)小岛,记得那天有点晨雾,岛上绿树葱茏,隐约可见,鸟声啾啾,湖水清澈,不由叹无锡人有个天赐的生活环境。

  无锡的经济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记得当年同窗共游的时候,就不无骄傲地说,当地的乡镇企业(那时候私营企业尚不成气候)群起,“船小调头快”,生产经营灵活。后来就逐渐有所谓“苏南模式”的称谓出来,然后有“苏锡常”高速崛起、“超常发展”的捷报频传,近年来的发展指标更是傲视全国,成为长江三角洲的旗舰区域,草民的同窗在那里作公务员,大小算是一方土地,据说待遇不菲,今闻当年曾游之秀丽处所,竟然其水臭不可闻,实在令人愕然。

  关于此次臭水事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异口同声地对新闻媒体强调,是“突发事件”,是高温干旱,是蓝藻暴发等等,但是,草民注意到,不知道是有意无意,有关人士并未指出蓝藻暴发的主要元凶——环境污染,蓝藻暴发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水体的富营养化,实在是与人类,或者具体说就是太湖边上的人类的社会生活、经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的,可以这样说,太湖的臭水,与喝太湖水、用太湖水的人们自己脱不开干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的今日,恐怕与沿太湖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GDP数字的无比骄人是分不开的,记得当年去同窗家,经过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见到河面上船来蓬往,桨橹划动,但见河中之水其色如墨,腥臭刺鼻,可能那时候城市尚小、“工业化”尚初,并未对太湖形成致命的威胁。然2006年8月,《第一财经日报》曾经发过一篇报道“江苏环保厅称太湖水质经10年治理未达预期目标”,报道描述,化工、冶炼、印染等重污染企业集聚,多数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缺乏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了太湖地区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报道总结,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决策失衡是太湖地区水环境问题的社会经济背景。而造成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决策失衡的更大背景,是当地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追赶发达国家,为求得经济总量而不得不以牺牲部分环境为代价。

  “急于摆脱落后面貌,追赶发达国家,为求得经济总量而不得不以牺牲部分环境为代价”是一个很委婉的说法,更加直接地,不如说是少数人、少数地区为“先富起来”,置环境承受能力、污染治理代价于不顾,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后遗症。苏锡常地区“引进”了大量“外资”,也因此受惠“繁荣”起来,也因此成为当地官员炫耀、升迁的一种本钱。但有言道,外资“留下了GDP,带走了美金”,还应该加上一句“留下污染,带走利润”。曾经有报道称,苏锡常的发展道路是“卖血式经济”,争相廉价出让土地,给税收“优惠”,但关于污染及其治理成本问题,却鲜见于各种报道之中,有专家说,事实上,一些地方新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是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成了新增工业污染源的庇护所,区域排污总量并没有因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而得到削减。

  在此次臭水事件中,听到一个措施是“引长江水稀释”,但长江水就那么值得期待么,2006年年底新华网做了一个专题《长江污染 超乎想像》,可见长江也自身难保,如果说好听一点,可能只是比无锡周边的太湖“好一点”而已,江苏省建设厅的一位负责人5月18日曾经对记者说过,受水源水质污染等因素影响,江苏癌症发病已经占到全国的1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全省有1.2万个小化工厂,污染相当严重,而南京江北地区至今没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长江,但奇妙的是,第二天有医学专家出来澄清,说江苏的癌症发病率是“下降”的,而建设厅的那位也改口说,是“错引数据”。

  但无论官员怎么说,专家怎么澄清,太湖在无锡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人们在太湖身边肆无忌惮地摄取,挥霍无度,完全无视太湖的“感受”,湖若有情湖亦怒,难道不可以把太湖奉还给无锡的一汪臭水视为太湖忍无可忍的还击么。

  据报告说,太湖要“变清”,可能还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如果太湖边上受惠于太湖、依赖于太湖的人们的行为还是冷漠无情的话,恐怕那美丽、洁净的水乡之境,只能在梦中游览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