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

火烧 2007-05-21 00:00:00 三农关注 1034
本文聚焦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分析政府主导下的合作社模式,探讨其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成效与经验。

政府积极作为下的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

邢成举

  内容摘要: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之后,地方建设合作社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不同的区域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局限之处,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会走出不同的道路来。就河南省来讲,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发展路径,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范围内至少有5种不同的模式。在本篇中我们主要对郑州模式的一些特色和优势进行分析,以供大家的参考。郑州模式下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积极作为给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了优良的环境,为合作社的成长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在郑州模式下,政府的经济角色和服务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关键词:政府、角色、合作、经验、成效

  郑州做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自然是拥有其他地区更为丰富的资源。但更主要的是以农业局为主导的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度注视并制定了一整套的可行性措施。可以说郑州是全省当中由政府为主导下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发展的最好的地区。

  郑州市农业局陈书栋局长(兼党委书记)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其本人对合作社有着深入的研究,对合作社的发展趋势非常认同,这样全局一致积极工作,贯彻中央及省有关文件要求,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6年9月30日,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2个,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业,其中种植业类139个,养殖业类157个,另外还有个别涉及农机、农资服务、技术指导的一些类型。合作社覆盖郑州市14个县(区、市)当中的13个,涉及102个乡镇;668个行政村,入社社员总数达到3.05万户,占市农户总数的48.9%,带动农户6.4万户。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94亿元,统一购买弄用资料4739.7万元,销售农产品18.1万元,为社员增收节支1895.2万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对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加快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势头猛。2005年4月,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开始指导农民建立合作社,年底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162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22个。全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5年的5个县(市)区扩展到13个县(市)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多的是荥阳市,已达到109个,其次是中牟县67个。今年发展较快的新密市由去年的3个发展到今年的40个,是去年的13倍多。去年市辖的八个区有七个区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空白区,今年市农业局加强了指导,截止目前,除经济开发区外,其余的七个区共建立34个合作社。全市已建有合作社的乡(镇、办事处)以及合作社社员涉及到的乡(镇、办事处)已达到102个,占总数的73%。已建有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社员涉及到的村有668个,占总村数的29%。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涉及面广。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种类全,而且涉及到了产、供、销各个环节,规模大小不一,各有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涉及到了种植、养殖、水产、林果、园艺、农机、农产品加工、农资经营等,涉及到我市大宗农畜产品以及多数名、特、优农产品如大蒜、莲藕、草莓、西瓜、香椿、花椒、石榴、桃、葡萄、樱桃、金银花、食用菌等近30个品种。合作社有生产、销售、农资经营等多种类型,也有生产与销售、生产与农资服务不同经营主体的合作。合作社规模有大有小,入社社员最多的有2000多户,少的仅10多户。合作社社员有的仅在一个村或一个组,有的则跨村、跨乡、跨县甚至跨地区。在经营规模上,有的养猪存栏量达到2万多头,有的则不足1000头。这些都说明合作社无论规模大小,无论社员多少,只要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条件,只要农民自愿并能为农民带来实惠,就具有生命力。我们就会去引导和支持。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规范。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是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和运行的,所有的合作社都建立有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即具有机构健全的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真正体现了合作社社员控制、民主管理的质的规定性。在一个合作社中只能是本社的成员决定并办理自己的事,本社成员分享本社的效益,外人不能干涉。

  

  二、郑州市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

  

  (一)领导重视,积极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郑发[2005]22号)中,要求“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财政从2005年开始,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发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郑发[2006]14号)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以农民为主体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发展200个规范化的农民专业社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8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就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指示市委政研室、农业局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并在调查报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指示有关单位要“尽快研究提出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着手考虑地方立法事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郑州市政府在第59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近日将正式下发。

  郑州市农业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2005年以来把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局首要大事来抓,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措施得力,组织到位、工作扎实,在陈书栋局长的直接带领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加强培训,组建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实地指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在农业局召开的2005年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和全市110余人赴鹤壁市浚县养鸡协会参观考察后的总结会上,市农业局陈书栋局长亲自向参加会议的市、县两级副科级以上农业干部及相关龙头企业负责人讲解国内外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知识;二是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和龙头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河南省农业厅举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会议,听取了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刘登高同志的专题报告。会后又现场为郑州市的参会人员进行了讲解并提出成立辅导员队伍的具体要求;三是农业局局长多次主持召开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会议,对建立合作社的重要性、可行性及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讲解;四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工作领导小组,全体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同时,在多次培训和层层选拔的基础上,建立了160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组成了40个辅导组,每个辅导组由4名辅导员组成,包括2名市局干部、1名县局干部和1名龙头企业人员。每个辅导组的组长由市农业局班子成员或处、站长担任。分赴每个县(市)的辅导组由市农业局的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队;五是在全体辅导员参加的动员大会上,除强调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外,又将合作社宣传提纲的主要内容全部讲解一遍;六是2006年连续两次举办由市辖七个区的农业干部、部分乡村干部、专业生产大户参加的合作社培训班,进一步扩大了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深入基层,实地辅导。通过开展调研,确定拟建合作社的辅导对象;组织村组干部、生产大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广泛宣传发动,发放入社申请书;学习和完善章程;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辅导组验收挂牌等环节,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

  举办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培训班。辅导员分赴各县(市),以县市为单位,集中召开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培训会,讲授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知识、内部运行、和内部管理等内容。通过培训,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掌握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方法。

  郑州市成立的3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在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辅导员的引领、指导和帮助下办起来的。郑州市依靠辅导员队伍帮助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的做法,被农业部称为“郑州模式”。我市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运行工作中,始终坚持“自愿但不能让其自发,引办但不能包办,参与但不能干预,辅导但不能主导”的基本原则。

  (三)建立辅导员定点联系的长效机制,狠抓示范带动,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加强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长久之策。一是建立定点联系制度,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两个辅导员定点联系一个合作社,每个月至少到合作社进行一次服务和指导,帮助合作社解决运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如合作社的注册登记、账目设置等,并定期进行总结交流。二是指导合作社都制定了工作制度、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管理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三是制定统一的示范章程和有关制度,引导合作社按照国际规则运行,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如及时制定了《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试行)》、《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试行)》等;三是要求每个合作社都必须设置社员(代表)会议、理事会议、监事会议、合作社工作等4个记录本;四是召开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辅导员参加的合作社经验交流大会;五是选定10个省级和1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分别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促进规范化发展,并举办由示范合作社理事长参加的现场观摩会;六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为宣传合作社、发布产品信息等搭建服务平台;七是制定了《郑州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验收标准》和《郑州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考核打分表》,使合作社按要求和制度运行,促进和带动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四)抓住建设新农村的大好时机,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广泛开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按照2006年7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在中牟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讲话精神,2006年 7月9日,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布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这样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与新农村建设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会后对各驻村工作队长、市农业局和各县(市)区农业部门抽调177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分组,每组由3人组成,成员有驻村工作队队长、市农业局一名副科级以上辅导员、县(市)农业局或畜牧局一名辅导员。每个县(市、区)由一名市农业局的班子成员担任带队领导,指导59个纯农业类型的示范村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新农村建设。经过近1个月的实地辅导,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有51个示范村建立了64个合作社。

  2006年8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培训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促进全市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荥阳现场会。会议要求各县(市)区要学习和推广荥阳市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和做法,大力推进各地合作组织的发展,强化农业产业支撑,培养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各县(市)如登封市等相继举办了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班。

  2006年9月下旬,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又在荥阳市召开了实行一村一品,培育新农村支柱产业现场会。会上,农业局局长陈书栋提出郑州市新农村建设要“实施五个一工程(每个村要选一个到两个产品、制定一个规划、建一个合作社、找一个对口的农业技术服务单位、联系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村一品”,并指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一村一品的最有效措施。

  

  三、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郑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主要呈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依靠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农户扩大了家庭经营规模。合作社成立后,通过为社员提供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服务,降低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村家庭经营迸发了新的活力,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

  荥阳市2005年成立了26个养猪者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社员的生猪存栏由3.8万头增加到5.2万头,增长37%。

  荥阳衡心养猪者合作社截至2006年8月底,存栏生猪达到10532头,比建社时的3926头增加6606头,是原来的2.68倍。社员梁金州生猪存栏由入社时的母猪40头发展到现在的母猪60头、仔猪600头和育肥猪400头,共计1060头,是原来的26.5倍。社员张建家住袁庄村,家里仅有20余平方米的一间平房,有3个学生,张建又是盲人。入社前仅有3头母猪,现在已发展到86头育肥猪、12头母猪、1头公猪和22头仔猪。他入社以来已出栏30头生猪,2006年预计能出栏100头。仅养猪一项年纯收入将达到2.5万元以上。当问起他家什么时候盖房时,张建老婆高兴地说:“照这样发展下去,明年就能盖起新房!”

  中牟县官渡养猪合作社2006年4月26日成立,社员分布在43个行政村,生猪存栏量由成立之初的9599头,发展到目前的18670头,增长1倍。中牟县姚家乡春村草莓生产者合作社2005年4月成立后,草莓种植面积由86亩发展到现在的350多亩。

  巩义市鲁庄镇念子庄养猪者合作社社员徐三道今年已58岁,且手脚残疾,去年入社以来,合作社为他提供了仔猪,还赊销饲料、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老两口啥心也不用操,只是给猪添添料、加加水。其饲养规模由入社时的78头发展到现在的150头,已出栏生猪300头,获纯利4万余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强化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对市场需求者(龙头企业)负责,通过签订协议、购销合同,引进和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技术培训,统一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提供充足、优质的农产品;另一头对农户负责,保证为农户提供产、供、销服务,延长、加粗了产业化链条,促进了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转化能力,解决了农业技术棚架、农业技术推广难等问题;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中牟县官渡镇田庄香椿生产合作社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为社员讲解香椿种植新技术,统一实施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每年可以采割6~10茬,产量提高了6到10倍。中牟县国富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向每个社员发放GAP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并建立GAP生产技术档案,产品经过200多项指标检测,通过了欧盟GAP国际认证。

  郑州市荥阳衡心养猪合作社社员师心有原来养猪提心吊胆,入社后配种、防疫、治病、饲养技术全部由合作社技术服务队解决。他入社前养猪3头,现在扩大到50头,增加了16.7倍。合作社每个月利用社员大会例会搞一次技术培训。2006年上半年合作社聘请许瑞总经理(种猪场)、王郑军研究员、付国梁博士及三位畜牧局专家,为社员进行了六次技术培训。2006年5月合作社育肥猪养殖场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

  新密市牛店镇张湾富源养鸡合作社,将每月的18日定为技术培训日,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还不定期请专家和供应厂家技术人员为社员讲解饲养技术,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截至9月20日合作社共培训农民70人、社员20人、培养技术骨干10人、核心骨干4人。

  中牟县官渡养猪合作社把分散在43个行政村的养猪户集中在一起,合作社养猪达到1.86万余头,一方面培育了当地的养猪产业,另一方面为上海、郑州等地的大型屠宰加工企业提供了优质、无公害的畜产品。巩义市鲁庄镇念子庄养猪合作社成立以来,合作社与上海、苏州等地两家肉联厂签订生猪供销合同,保证每月给肉联厂提供700头生猪,厂家还保证最低保护价不低于6.10元/公斤,共销售生猪1.24万头。

  荥阳市赵家庄奶牛生产者合作社,投资30万元购买国内领先水平的“利拉伐”全自动挤奶设备一套,并制定了《奶牛标准化饲养技术操作规程》,与社员签订了《生产经营协议》,从而保证了牛奶品质符合无公害产品的要求。2005年12月,合作社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民增收,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规模优势通过订单、产销合同来指导农民的生产。通过统一低价批量购买农资,统一团体高价销售产品等措施,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实现农民节支增收,充分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同时,也促进了“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20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1. 94亿元,统一低价购买农用资料4739.7万元,销售农产品18.1万吨,为社员增收节支1895.2万元。统一低价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兽药等农用资料2900万余元,节约开支142.6万元,高价销售农产品17.5万吨,为农民增收1041.7万元。合作社社员仅专业性生产经营收入户均达12521元,社员家庭人均专业性收入达3577元。

  2005年,实行“三位一体”扶贫的6个扶贫村,成立合作社后,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净增3605.6元,最高的平均净增9000元。在去年生猪市场价格下滑的不利境况下,巩义市鲁庄镇念子庄养猪合作社高价向上海、苏州等地外销生猪,每头猪节支增收81元,为全社社员共节支增收68万元,每个养猪户平均节支增收6480元。社员仅养猪一项获纯利183万余元,户均纯收入1.74万元。中牟春岗草莓合作社成立前是农民各自挎着篮子到市场上自己销售。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合作社对外联系,转变为销售商到村里收购。同时,还统一了产品包装,销售价格上去了,销售量也多了。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公斤21元。2005年种植草莓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5倍,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9500元,比上年增长1.03 倍,比全村人均纯收入高1倍。

  200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150多万吨。荥阳赵家庄奶牛合作社与光明乳业、焦作蒙牛分公司签订购销合同,统一销售鲜奶,成立以来,共组织销售鲜奶528吨。牛奶价格稳定在1.76元/公斤,比入社前牛奶销售均价1.5元/公斤高出0.26元/公斤。

  荥阳市阴赵砦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合作社通过低购进、高售出,为社员节省化肥支出5878.5元,节省农药支出7510元,节省种子支出36562.5元,产品销售增加收入102450元,仅小麦良种繁育一项累计增收节支达152401元。入社社员平均增收节支127元,加之由于全程服务,使社员腾出了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到目前为止,合作社有51户社员从事豆腐加工,25户从事豆芽生产,235人外出打工。平均每户年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

  (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培育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合作社成立以来,聘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技术人员、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院校的专家、教授为社员进行农村政策、专业生产技术、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转变了农民的观念。合作社组织社员开展技术交流。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生产技能,提高了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转变了农民的观念。同时,合作社社员通过章程和各种制度的约束以及接受的各种培训教育,增进了农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增强了农民的集体荣誉观念,提高了农民遵纪守法、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使农民在各方面的组织化程度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推动了乡风文明的建设

  合作社社员有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生活目标,激发了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荥阳衡心合作社有位社员入社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夫妻关系紧张。入社后,喂了10头猪,专心在家养猪,现在又被聘为养殖场的专职饲养员,并且掌握了打针看病等兽医具备的一般技术,有事干了,不想其它的了,一心想赚钱致富,夫妻关系也融洽了。

  合作社社员不仅钱袋子鼓了,而且精神面貌也变了。新密市牛店镇张湾富源养鸡合作社社员赵永治入社前养了700只鸡子,但因不懂技术,鸡子不是死,就是不好好下蛋,连老本都顾不住。家里总是入不敷出,老婆有意见,整天闹矛盾。加入合作社后,养殖大户还直接传授给他经验和小窍门,合作社不但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而且还请专家对他进行了4个月的技术跟踪服务,同时还为他担保到信用社贷款3万元。现在,他的养鸡规模扩大了,收入增加了,精神面貌也变了。正如他说的“……你不知道呀,俺不光那蛋鸡的产蛋率上了高峰,俺这生活水平也上了高峰,如今俺是干活倍棒,吃饭倍香,精神倍爽。”

  在合作社里,社员经常集中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学赶帮,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如荥阳市衡心养猪合作社,有的社员擅长解决母猪难产问题,有的社员解决母猪产后无奶有绝招,有的社员擅长猪的常见疾病医治和防疫。大家通过相互交流、传授、学习,提高了全体社员的饲养技术水平,绝大部分社员基本掌握了清宫、配种等养殖技术。荥阳市广武镇三官养猪合作社,经常组织社员进行养猪技术交流,社员主动介绍自己的养猪“绝活”。有的对母猪催情有偏方;有的对注射疫苗有绝招;有的对治疗猪拉稀有秘方。过去这些秘方绝不外传,入社后,社员不但把自己的秘方说出来,而且亲自示范操作教会其他社员。

  荥阳衡心养猪合作社为提高社员的组织纪律观念,确保合作社社员能够按照合作社的“五统一”进行标准化的饲养和管理,规定对出现三次违反本社《章程》规定的社员予以除名。

  在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群众反映村里的风气比过去好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技术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邻里关系和睦了;违法违纪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投机钻营的小农意识减弱了,集体荣誉观念增强了。农民崇尚科学,呈现出健康文明新风,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速了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管理民主的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民主权利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在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加速了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建设进程。

  荥阳衡心养猪合作社的每个决策,如社员股金额的确定、育肥养殖场建设项目的确定、养殖场内部管理办法的制定,都是由社员大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的。合作社社员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正如理事长苏新民所说:“社员是老板,理事长是社员聘请的高级打工者,理事会是给社员搞服务的。合作社的大小事,社员说了算,理事会的所有成员没有任何特权随意确定合作社的每一件事,社员如果对理事长的工作不满意,可以马上解雇理事长。”

  新密市张湾富源养鸡合作社的一次社员大会实录。2006年4月12日,社员赵松建、赵跃东等6人在全体社员大会上提出,夏季即将来临,建议购置发电机组预防停电,避免去年夏季因停电损失5000多元的现象再次发生。会上,社员杜进川说:“一年能停几回电,我看没必要购发电机。电机那么贵,让兑钱买,俺养的鸡少不划算。”社员赵松建说:“停电损失无法估计,停一次电的损失就能买几个电机,社里没钱我愿拿一部分。” 社员赵跃东说:“发电机贵,我们可以到旧货市场买,买回来修修跟新的一样用,这就可以省不少钱”。社员们讨论热烈,最后形成的意见是 ,先由赵松建、赵跃东等6户垫资购买,然后依据居住远近划片架线安装,再按使用户分摊购置费和油费。会后,他们便按大会决议到郑州购买了5台发电机和鼓风机。

  郑州市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受到了全国政协常委陈耀邦和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的充分肯定。去年10月农业部又邀请郑州市代表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试点省市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发了言。今年5月郑州市局受邀在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班上介绍本市的先进经验。一年多来,先后有湖北、甘肃、安徽、江苏等7各省市来郑考察学习。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河南日报等对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进行了报道。200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河南电视台、瞭望周刊、中国经营报、香港文汇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郑州市农业局陈书栋局长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相信,郑州市将继续努力,狠抓示范典型,进一步规范、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和发展水平。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生产发展,推动乡风文明、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邢成举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