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国旗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国旗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郭松民
今天看到了两条和国旗有关的新闻,让人感到很不是滋味:一条是在江西宜春市某高档住宅小区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在10余名保安的注目礼中,升起竟然的是一面挂倒的国旗。据了解,这个小区此前还多次发生过国旗被挂倒的现象(5月17人民网)。另一条是,在贵阳市街头,一位农民用国旗做“背篼”,包裹收购来的废旧物品(5月16日人民图片网)。
保安很多都是退伍战士,一般还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不可能不识别国旗的正反;拾荒农民的文化水平虽然无从考证,但他肯定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既然能够在省会城市闯生活,以常理推论,也不会不认识国旗。所以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其说是无知,毋宁说是麻木。
需要追问的仅仅是:他们为什么会对国旗如此麻木?
其实,国旗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她仅仅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而已。对国旗的漫不经心,反映的是他们对自己作为国民一分子这一身份的漫不经心,或者说,是国家认同感出了问题:如果有强烈的国家认同,他们自然就会无比珍爱作为作为国家象征的五星红旗。
认同,就是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越和谐,贫富差距越小,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尊严越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就越强。
由此来观照保安和拾荒农民的处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国家认同感的薄弱,并不是偶然的。以保安而论,他们多是些对生活怀有美好期待热血青年,但从事的却是一种非常缺乏尊严的工作,生活在高档住宅小区,等于每天都要以面对面、身贴身的方式感受人与人的不平等;至于拾荒的农民,就更难感受到国旗带给自己的尊严和保护了,他们是城管驱逐的对象,是无良警察敲诈勒索的对象,而一旦他们在生活当中遇到某种意外,他们却几乎无法指望从国家那里得到什么帮助。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有类似心态的又何止保安和拾荒农民呢?这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层面,我们过于强调了竞争,而忽视了保障,结果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弱势群体。他们既缺乏归属感,权利也得不到保障,比如下岗工人被告以要自谋生路,农民工连获得报酬的权利也得不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那确实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而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牢固国家认同的民族形如一盘散沙。在近代中国,汉奸迭出,叛兵如潮,降将如毛的现象之所以会屡屡出现,与当时的政权始终无法建立起牢固的国家认同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枚硬币两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
当然,前述两起轻慢国旗的事件应该说是偶然的,但偶然的背后有必然。当国者应该见微知著,把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够过上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不仅仅是看作对弱势群体自上而下的一种“关怀”,更看作是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根本举措。解决了公民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公民对国家的认同程度自然会大大提高,这时,即便是有个别心怀恶意的人蓄意侮辱国旗,也会受到其他公民的一体谴责而很难得逞。
今天看到了两条和国旗有关的新闻,让人感到很不是滋味:一条是在江西宜春市某高档住宅小区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在10余名保安的注目礼中,升起竟然的是一面挂倒的国旗。据了解,这个小区此前还多次发生过国旗被挂倒的现象(5月17人民网)。另一条是,在贵阳市街头,一位农民用国旗做“背篼”,包裹收购来的废旧物品(5月16日人民图片网)。
保安很多都是退伍战士,一般还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不可能不识别国旗的正反;拾荒农民的文化水平虽然无从考证,但他肯定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既然能够在省会城市闯生活,以常理推论,也不会不认识国旗。所以在我看来,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其说是无知,毋宁说是麻木。
需要追问的仅仅是:他们为什么会对国旗如此麻木?
其实,国旗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她仅仅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而已。对国旗的漫不经心,反映的是他们对自己作为国民一分子这一身份的漫不经心,或者说,是国家认同感出了问题:如果有强烈的国家认同,他们自然就会无比珍爱作为作为国家象征的五星红旗。
认同,就是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语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越和谐,贫富差距越小,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尊严越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就越强。
由此来观照保安和拾荒农民的处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国家认同感的薄弱,并不是偶然的。以保安而论,他们多是些对生活怀有美好期待热血青年,但从事的却是一种非常缺乏尊严的工作,生活在高档住宅小区,等于每天都要以面对面、身贴身的方式感受人与人的不平等;至于拾荒的农民,就更难感受到国旗带给自己的尊严和保护了,他们是城管驱逐的对象,是无良警察敲诈勒索的对象,而一旦他们在生活当中遇到某种意外,他们却几乎无法指望从国家那里得到什么帮助。
从更广阔的视野上看,有类似心态的又何止保安和拾荒农民呢?这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层面,我们过于强调了竞争,而忽视了保障,结果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弱势群体。他们既缺乏归属感,权利也得不到保障,比如下岗工人被告以要自谋生路,农民工连获得报酬的权利也得不到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那确实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而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牢固国家认同的民族形如一盘散沙。在近代中国,汉奸迭出,叛兵如潮,降将如毛的现象之所以会屡屡出现,与当时的政权始终无法建立起牢固的国家认同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枚硬币两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
当然,前述两起轻慢国旗的事件应该说是偶然的,但偶然的背后有必然。当国者应该见微知著,把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够过上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不仅仅是看作对弱势群体自上而下的一种“关怀”,更看作是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根本举措。解决了公民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公民对国家的认同程度自然会大大提高,这时,即便是有个别心怀恶意的人蓄意侮辱国旗,也会受到其他公民的一体谴责而很难得逞。
http://news.sohu.com/20070517/n250062707.shtml
http://news.sina.com.cn/s/p/2007-05-16/141213002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