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特里芬”悖论
剖析“特里芬”悖论
作者:辛一山
内容提要:特里芬悖论好象可以解释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元币值的波动,但实际上这个悖论是不能成立的。本文从多方面用事实说明此悖论不能成立,也解释此悖论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悖论/美元/贸易逆差/掩盖
研究经济和金融的人都知道“特里芬悖论”,也可以说是特里芬难题,它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书中的描述是这样的:“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特里芬难题经常的会被作为解释美国贸易逆差、美元币值不稳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理论。但我要说这是借口,因为在特里芬教授提出美元“悖论”的时代,美国的贸易仍是连年顺差,而且在资本项下也在不断扩大资本输出规模,其投资净收益每年也有上百亿美元,也可以作为支付进口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贸易项下的顺差直到1981年才结束,资本项下的顺差直到1985年才结束。
一个理论的提出本来应该与实践相符合才会被认可,可“特里芬难题”却滞后了二十几年,现在看起来表面上符合了美国情况,可以解释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元贬值,可是以前呢?为什么同一个理论就不能解释1981年以前美国的金融和贸易情况呢?这个理论也一样解释不了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经济和金融现象,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也是国际流通货币,他们也一样输出货币也被其他的国家吸纳,而却没有出现什么必定要出现的贸易逆差,日元的币值更加是没有贬值反而大幅增值。这样一个非常不合常理而且漏洞百出的理论为什么就能够大行其道呢?
首先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悖论是怎么构成的。悖论是一个逻辑学的名词,其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为前提,亦可推得B。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从悖论定义的角度来说,“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前提在1971年以前是成立的,但随后发生的事实却又与所谓的悖论结论完全不同。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发生了贸易逆差、美元价格波动的事实与特里芬“悖论”的结果相符,可实际上的情况却又不是1971年前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不管从前提推导,或者是从结论(发生事实)推导,所谓的“特里芬悖论”实际上不成立,根本不是什么悖论,因此在标题上我在悖论加上了双引号,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特里芬悖论。
再接下来看为什么“特里芬悖论”会行销天下。理由有三:1.美国掌握了世界的话语霸权,为了掩盖他们利用美元剥削和掠夺全世界的秘密,极力推销这样的理论。2.特里芬教授是在国际贸易与结算方面有多年研究的专家,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专业,表面上看起来有好象是满有理由的,因此少有人置疑。3.这个悖论的设计前提是美国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国家,这就使得多数国家的经济学家没有去仔细考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因为理论的前提设计是美国和美元,经济学家就少对这样的命题进行深入思考。同类的美国胡言论语、违反逻辑的言论和理论很多,例如:a.纽约联储主席盖纳周四表示,中国一贯采取大量买入美元资产的政策,用以支撑美元,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加重美国通涨风险。(www.FX168.com北京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04:01)b.伯南克在年初的言论“美国之所以连年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逆差,与其说是美国挥霍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其他国家过度节俭的结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其实不成立的所谓“特里芬难题”,它之所以会大行其道,是美国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贸易逆差、美元贬值。这样就可以掩盖美国用印刷的纸币白白换取别国物资的本质,而别的国家和个人手中的美元最多也只能是构成对美国的商品需求预期。如果美元贬值则是这些国家和个人的损失。
再接下来从其他的方面说明特里芬悖论为什么那么容易使人相信确有其事:
1.现在的会计制度多采用现实收付制,大家形成的概念就是有支出就有收入,付出钱就要收到货物。正是这样的收付观念使得人们产生错觉认为特里芬悖论的立论是正确的。
2.我们企业会计中的货币概念与央行会计的货币概念是不同的,企业对货币的进出要逐笔的登记,而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则是整体投入量的控制,没有逐笔登记的需要。美国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发行国家,货币的概念也与其他国家的概念不同。他们央行把国内货币和国外的货币进行了区分,在美国国外的美元实际上就是不用付息的资金,它被美国专家称为“高能货币”。例如他们援助某非洲国家十亿美元,有可能是通过美联储的本票来向附近的国家购买物资,这样的本票美方可以入帐也可以不入帐(类似的支付方式还有很多),长期的积累就会使得美国的本票和现钞难以兑付黄金和实物。这就是特里芬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的初衷--- -说明黄金的没价值,帮助美国摆脱因美元估值过高而造成的困境。
3.本质上来说美国的收支情况并不是特里芬所说的付出美元,就要贸易逆差来补偿。照收付原则来讲付出美元就应该是贸易顺差而不是逆差。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它把美元这样的纸等同于物资,而对美国来讲则不是这么回事。在手持美元资产的国家和企业来讲有美元与物资有可能是同等概念,但前提必须是美元能够保持信用,还有购买能力。
4.特里芬当时写《黄金与美元的危机》的背景是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因美元估价过高,造成了兑付黄金的强大压力。特里芬的用意,只是宣扬黄金无用论,目的为了解救美元因币值估价过高而造成的困境。而他提出的相应观点根本没有说服力,特别是关于贸易逆差与货币输出。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只有在71年宣布与黄金脱钩。“悖论”只是美国政府后来为了需要掩盖美元剥削世界的实质,而翻找出来的破烂理论。之所以让很多人认为有道理,解释起来也比较简单:就是央行的货币概念和统计与我们企业的货币概念和统计不一样。企业在会计上的每发生一笔帐都要记录;而央行就不用,它只是关注社会上流通货币的总量和流通速度,也就是说只关心货币所代表的真实价值,即能代表多少数量物资。
美国抛出这么没有逻辑性的所谓“特里芬悖论”实际上就是要掩盖他们通过美元这样的货币手段剥削世界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把其他国家认为正常的国家货币发行量、流通速度等等相关货币资料视国家机密的原因。他们担心其他国家的经济分析师知道了他们的真实资料后,就可以分析出美国为什么可以长期的保持贸易逆差。可长期的逆差看起来又不能影响美国的经济,因此他们就编造出这样的所谓“悖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