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叶落归根与乡村建设

火烧 2007-04-20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大学生支农局限,提出退休人员回乡助力乡村建设,强调人情社会与农村智慧,呼吁政策支持农村发展。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绝大部分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不脱乡土气息。农村子弟经过多年的教育,大学毕业之后,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家庭多年的负债培育,很难再回到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回去了又能做些什么?我非常质疑现在的大学生支农运动,在不改变高等教育内容的大前提下,大学生到了农村能做些什么?没有社会资源,不懂人情世故,需要考虑未来的生计,种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因为他们比一般的农民多读了几年书就得以解除。这片土地供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那些与土地最接近的农民,最具有书本以外的智慧,而这些智慧,是经过时间的锤炼,城市的资源抽取,挤压而保存下来的实践经验。如果要说这些经验保守,农民存有惰性,那只是因为这个国家没有给农民以希望。

  我们的教育肩负着抽取农村人才资源的责任,这些农村子弟完成国民系列的本科教育之后,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合适的渠道回到故乡,为农村事业服务。中国的人口全世界第一,可要为农村的发展找人才,真难!试想一个二十初头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她/他刚好又因为高昂的教育成本背负着一屁股债,人的生存和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她/他选择留在福利,待遇都绝对更有保障的城市,这简直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如果我们目前拿不出足够的资本为那些真心选择农村发展为终身事业的年轻人的未来买单,同时大学生在基层乡村的作用又局限在大学生自身的体验上,那么,我们在继续保有大学生支农活动的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让那些退休的中老年人能够回乡为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这些退休的中老年人有一大部分来自于乡村,中国传统中叶落归根的观念本应该促使农村和城市间有一个合理的人口流动和分布,但是现行的政策不允许城市居民在农村建房购房,阻碍了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事实上,让一部分愿意归根的退休人士回归乡土,首先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是极有好处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拥挤的交通和独门独户的高层住宅楼并不合适中老年人的休养。其次,城市向农村的人口流动也能缓解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

  第二,愿意回到农村的退休人士一般都不存在经济压力,同时,多年的社会经验能够更通畅地与当地政府,社区沟通。再加上他们很有可能和当地社区存在亲属关系,更加方便开展乡村的建设工作。

  第三,目前农村发展的趋势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以群体的力量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压力。怎样将中国的农民组织起来?这不是我们利用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工具能操作成功的。大学里教授的社会学,说穿了是根植于西方公民社会的东西,而我们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乡村,是根植于亲缘关系的人情社会,争论它是否好,是否需要改变,在目前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工作中没有多大意义。这些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中老年人,他们对于人情世故的观察和体会,不是大学生能够比拟的,这些在某些人眼里看作世俗糟粕的东西,在农村却是很有用的凝聚人和人的胶合剂。

  第四,这些退休的人员职业背景各异,各行各业的资源关系也都存在。而农村的发展,缺的是信息,社会资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而在中国,45岁的女性就可以退休,大量的人力浪费在城市里,为何不解放这些资本和智慧,让他们在叶落归根的同时,也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也看到一些自身富裕了回乡带动群众发展的新闻,但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否则也成不了新闻。那么在目前全国热火朝天地搞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我们是否能挖掘城市中退休人员的力量?让他们回到农村社区里去,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带动一方的发展?尤其是目前,面对怎样将农民组织起来的问题。我们现在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富裕经,更需要一些社会经验和力量,带动农村社区的组织化发展,改变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都是在退休人员回乡过程中,可以借力实现的目标。

  至于相应的政策指定,例如这些回乡人员的居住问题等等,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这篇短文,仅仅只是引玉之砖而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