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英心中没有农业
文化精英心中没有农业
作者:严峻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社会精英,文化人士代表。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现阶段社会的致命伤是那些文化人士至今还带着士大夫气习。我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文化一词比较抽象,在要把它作一些阶段性的规定时,还须从这一阶段社会的文艺形态入手。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文学艺术都是粉饰太平的,作者先是认真揣摩执政者的个人性格和执政理念,以此去赴会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加上有着一定的艺术修养,其作品便能走红,尽管这些作品越来越失去对群众的感召力,但作者却能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用,在今天则表现为越来越享受到高级的待遇。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出自某种需要,国家高层与日本握手言欢,随着,电影中描写中日两国的友好历史的作品便多了起来,什么《庐山恋》、《从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戏接踵而来。在往后一个阶段,政策着次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些现代剧的画面上马上就被那些装着入时的俊男倩女充满了,剧中人的家里都拥有现代化设备,他们吃的是山珍海味,出入与灯红酒绿的证券交易所和歌舞厅,谈恋爱就一定在开着轿车中进行,全剧体会不到一点劳动的气息,个个都在享受繁荣与温暖,使人感到中国比起西方国家还要发达。
文艺形态如此,作为观念形态的结晶物即理论领域也是这样,理论家们研究的内容也是随着政要人物治国理念和感情变化而变化。刚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即就有一批经济学家应运而生,他们争先恐后地拿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说,他们崇尚资本要素的贡献,直接倡导“唯金钱万能”世界观,这种价值观有力地作用着决策层,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在这里,西方价值观的作用是次要的,主要根源是国内士大夫阶层的死灰复燃。文化精英先是充当权贵的应声音,接着把个人所在的局部利益诉求偷偷地塞进当局政治,最后是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去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正是我国现代版士大夫阶层的生命所在。
心中没有9亿农民的文化精英一直在推崇多元化发展,其实,这是把9亿农民当做一个被剥夺的整体非农阶层多元化现象。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那些作家、教授、社会精英和官员才能以自身发展的特色去参与今天的货币大炒作,而这种脱离社会生产形态的货币大炒作正是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的。福建厦门有个谢姓的回域知青,此人写了几篇赞颂第二故乡的淳朴民风作品混了个作家头衔,有一次参加了一个较高档次的会议,受到众多礼仪小姐的热情款待之后,竟在一家地方党报上作了昧良心大暴露,他说:农村姑娘到城市当作台小姐,为城市构筑一道亮丽风景线。。。。。。连年来的文艺作品都在伸张自我,心中根本没有农民的存在,这种意识正在急剧地腐蚀官阶阶层。三年前,有个地方讲师团团长在地方党报上大谈发展,短短几百字的叙述,就按捺不住对金钱的追逐道:“总之,要发展就要立项,要立项就要招商引资。”李政道说中国人不会演绎,现在我就偏偏要对这位市委讲师团团长的奇谈怪论进行演绎:要发展就要立项,要立项就要招商引资,要招商引资就要建工业园区,要建工业园区就要圈地,要圈地就要撬动社会主义基石。一旦放弃社会主义,就可以不去提起农业,把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当做一堆任人搬走的原始材料,让9亿农民都来为老外打工好了。。。。。。
上面的叙述初看起来过激,然而中国农村的整体陷落比上述的更加糟糕。今日的农村,在资本运作的作用下,不但农村劳动力被固死在简单劳动的历史位次上以及自然资源急速向国外流出,而且连农村的青年女子也变成资源配置给城市当迎宾小姐,当保姆和性工作者,甚至不少妙龄少女情愿去给权贵当二奶,精英们早已沉溺于这种纸醉金迷的虚假繁荣之中,有谁去考虑中国农村光棍阶层的形成对城市安全是怎样的一种威胁?真的是“我死之后,不怕洪水滔天。”不久前,还有媒体报道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社会现象。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挣钱了,而留守在贫困山村的女孩子大抵都在10岁左右,但也逃不过被单身汉猥亵和奸淫的厄运,她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即使发现了某些迹象,但一来无钱打不起官司,二来碍于生怕人缘关系的破裂,所以也就只好装聋做哑,得过且过。这里不应指责农村人无素质,农村不比城市,可以一板之隔老死不相往来,这里农村人一旦失去人缘关系,无异于生活在监狱。看来,中国的资源被吃得剩下不多了,现在开始吃人了!
有位欧洲官员来中国办事之后回去对人谈起对中国的印象,他把千言万语概括为一句话:“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如今我说:曾是一个互助友爱的国度演变成今天布满丛林法则的国度,这笔历史罪责应由新型的士大夫们来承担。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