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帝国主义
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帝国主义
吴健
今年1月13日,德国《商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布什泡沫”的文章,它介绍了美国“身价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所投资商”乔治·绍罗什出版的一本新书——《美国霸权泡沫》。绍罗什在书中批评了美国总统布什。毫无疑问,该书显示了美国统治阶级朝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注意点不在此,而在于书中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绍罗什看来,当今世界出现不稳定状态,“不是‘9·11’恐怖袭击、而是布什政府对这场袭击做出的攻击性反应要负有更多的责任”。为什么?是布什总统“试图以反恐战争之名行称霸世界之实”。
在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一周年之际,这确是我们应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只有一种恐怖主义吗?
我们持否定的态度。但在布什的心目中恐怖主义只有一种,即一些弱小国家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暴力攻击和威慑活动。暴力与非暴力从来是解决世上人间一切矛盾的两种基本方式。那么,美国为什么把由暴力引起的恐怖仅仅限于某些国家,而把西方国家特别是它自己排除在外呢?他们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个。
1、阴谋论。像“ 9·11”那样的我们并不赞成的袭击方式,当然是一种阴谋活动。不过人们要问:一切帝国主义、包括美国发动的种种侵略战争,哪一次不是“阴谋”的呢。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什么叫“偷袭”?古代两军开战前那种互通姓名宣称“本将不杀无名小卒”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你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战争前,早己派特种小分队进入其国境,甚至串通与收买萨达姆的“亲信”,从而能轻易地占领其首都巴格达的行动,难道不是阴谋而是阳谋吗?
2、灾难论。“ 9·11”袭击造成美国大量财产损失,特别是三千多平民的死亡,是不幸事。但你美国在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于美国侵略军的炮火之下,难道这不是灾难吗?老实讲,后者比前者的恐怖要大得多。
3、武器论。所谓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国给它带上恐怖主义国家的主要理由。不要说至今还没有找到证据,即使找到了,难道你美国就有理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了?这是谁给你的权力?你通过联合国了吗?谁都知道,世界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多的国家不正是你美国吗?为什么你可以有,弱小国家哪怕一点点也不能有,甚至连和平用途的核设施也不能有?这不是强盗逻辑而是什么呢?
4、暴君论。萨达姆如是个暴君,这应由伊拉克人民自己来解决,你美国有什么权力可以任意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此例一开,不少弱小国家都在担心自己会不会遭此厄运?多少年来,美国到处伸手的事还少吗?奇怪的是,拉登也好,萨达姆也好,这些暴君们以前都曾是美国的好朋友;可是没有多久美国一翻脸,便对他们大动干戈。其实,其中奥妙,世人皆知。
5、罪责论。历来暴力对抗的发动方都不会承认自己开了第一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与矛盾十分复杂,但长期以来美国扶持与偏袒以色列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在国际会议上一个有关以巴问题的议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投赞成票,那唯一的反对票一定是美国。从实力来看,巴勒斯坦根本不能与以色列相比,这就产生了巴勒斯坦对付以色列的“人体炸弹”。设身处地想想,巴勒斯坦人如果有别的办法愿意用这种人体炸弹吗。这是一种恐怖,那么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的狂轰乱炸,也不乏种种暗杀活动,这难道不是恐怖?论平民死亡来说,巴勒斯坦远远超过以色列。究竟谁之过,谁开第一枪,历史终将会作出定论。“反对以暴制暴”,这是当前媒体的一种不分责任、最多是各打五十大板的说法。但一个铁的事实是:由美国扶持的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领土,它们的飞机坦克在巴勒斯坦可以东西南北横行霸道。而不是相反,这难道不是吗?
上述事实表明,我们认为世界上的恐怖主义不止一种。众所周知,我国党和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一贯声称: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其实,西方国家,特别是武装到牙齿的、在世界各地布满军事基地的、到处张牙舞爪的美国帝国主义、美国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恐怖主义!!
今年3月20日,是美国发动侵伊战争一周年。在战争泥潭中难于自拔的布什在沉醉于“胜利”之际,还在那里声嘶力竭地为他发动战争的决策辩解。但在同时,几乎遍及西方世界、以及美国国内包括纽约、旧金山与芝加哥等250个城镇的游行示威发出的强大的反战呼声,把美国战争狂人的嗡嗡之声淹没了!
二、恐怖主义的主要根源在哪里?
恐怖主义涉及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与矛盾,因为它存在众多复杂的根源。世界上各种冲突确实存在着民族、宗教、边界、领土以及资源等等因素,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当今世界“没有根本改变”。(十六大报告)
(一)什么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从政治上说,“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友相威胁”。(十六大报告)简言之,有什么事双方平等协商解决。
(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当代没有根本改变
1、众所周知伊拉克是一个主权国家,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你美国早先跟伊拉克的关系不也是很好的吗?两伊战争你支持的不正是伊拉克吗?但为什么近几年翻了脸呢?说什么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武器核查尚未结束,你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侵伊战争。沸沸扬扬的“情报门”事件,进一步暴露了美国布什政府不可告人的目的。
2、美国张口闭口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可是发动侵伊战争之举,遭到了联合国大多数国家的责对,没有办法只能诉诸单边主义,独断独行。那时,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千百万人上街示威游行反对发动侵伊战争。试问,你美国的民主在哪里?
3、最近,西班牙发生“ 3·11”大血案,政府死死咬定是本国分裂组织“埃塔”所为,极力否认肇事者是“基地”或其它宗教极端组织。因为,要是承认了是后者,那么去年逆民意而动、坚决持美英出兵伊拉克的西班牙政府就会被认为是“惹祸上身”的罪魁。民心违背不得啊!“ 3·11”之后的第三天,在四年一度的议会选举中,执政的人民党终于因支持美国发动侵伊战争惨遭失败而下台。西班牙当选首相萨帕特罗己宣布要从伊拉克撤军,这很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其中压力最大的当数波兰政府,意大利等一些国家政府的日子也很不好过。看来,侵伊战争在美国、英国以及一些支持的国家中,确实不得人心。直到现在,美国是否应该发动侵伊战争,全世界的媒体、政界、甚至美国两党仍在争论之中。
4、国际关系中平等协商的原则被美国如此践踏,这充分表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当然,美国也想在世界上建立一种新秩序——以“信心十足的全球领导人” 自居的“布什新秩序”。而它的实质是以美帝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秩序。
(三)“以反恐战争之名行称霸世界之实”
人们会问:在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和得不到联合国支持的情况下,美国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发动侵略伊拉克的战争?在战争基本结束后,面对来自世界各方的谴责声,美国战争狂人为什么死死咬住发动侵伊战争决策的正确?
其实,美国有它不可告人的目的。众所周知,中东,历来是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中东是个石油宝地,连西方报刊也不隐讳美国发动侵伊战争的目的是争夺石油。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美国抓住其主导权不放,以及对没有参与侵伊战争国家采取的排他政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掌握了中东,对于俄罗斯,对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东西突击之势,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今年1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瑟奇·施梅曼一篇题为《唯一的超坏大国——点评论述布什新秩序的新书》的文章。堂堂一个美国竟被自己国家的人称为“超坏大国”,真是可悲。作者评的几本新书中也有前面提到的绍罗什《美国霸权的泡沫》一书。文章写道:“他以一种深思熟虑、充满说教意味的风格指出,布什政府‘劫持’(指紧紧利用——引者注)了‘9·11’,以推行其‘激进的对外政策议程’(指单边主义发动先发制人战争——引者注),由此把自己的真实目的隐藏在自由和民主的面具下。”这对于“以反恐战争之名行称霸世界之实”、通过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建立的“布什新秩序”——即新帝国主义秩序的真相,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另一本书的作家塔里克·阿里把“美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阿拉伯反作用力”,看成是“三位一体的邪恶势力”。又一本书的作者“伊曼纽尔·托德指出,美国,这个在他眼中真正的帝国和邪恶轴心就要垮台了”。你看,布什可以随意给一些弱小国家带上“邪恶国家”的帽子,岂不知你美帝国自己还是个“邪恶轴心”呢?!
当然,在布什政府反恐怖主义的煽动下,美国国内支持侵伊战争的人还是不少的。善良的普通美国人,醒醒吧!
三、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一)关于朝鲜问题
美国先后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以后,便把矛头指向另一个所谓“邪恶”国家——朝鲜。世人皆知美国对朝鲜一直不怀好意,这个战略十分坚定,但在策略上耍得极为灵活。当前的斗争尚在外交领域,其实朝鲜问题六方会谈的主要障碍是美国,历史终将有一天会露出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真面目。
今年二月下旬,“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美国代表凯利在两分钟的开场白中说:“美国总统布什去年秋天表示美国愿与其他各方向朝鲜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表示美国没有侵略和攻击朝鲜的意图,这仍是当前美国的外交政策。”会谈结束后,媒体报导说:“美国重申对朝鲜没有敌意,无意入侵朝鲜,无意改变朝鲜政权”。从六方会谈的外交活动来说,美国此种“表示”、“重申”,看来无可厚非。但从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来说,问题十分严重。第一,说美国没有侵略朝鲜的意图,此语是个现在时,那过去有没有呢,如果以往没有何必作此表白呢?其实,此前美国对朝鲜的敌意一直有,否则朝鲜怎么会担心重重呢,五十年代美帝发动的侵朝战争总是“侵略”、总是“敌意”吧。至于今后,“无”会不会转化为“有”呢?要是不会转化,为什么称“无”是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呢?第二、至于美国无意改变朝鲜政权,完全是外交辞令。今年《韩国先驱报》3月1日题为“美国在东亚的宏观战略”一文中说:“北朝鲜没有石油,经济几乎崩溃,人口只有2200万,而且大部分营养不良。美国究竟为什么一心要改变北朝鲜政权呢?答案就在于华盛顿在东亚的宏观战略。”这个宏观战略就涉及到美国的霸权扩张与大国间的关系了。又说:“布什政府想改变北朝鲜政权,但不是随意改变。它想维持在东亚的军事基地并扮演北朝鲜解放者的角色。”由此可见,“改变”是战略,是不变的;“无意”是策略,可改变的。现在的“无意”,可能是受到美国在全球战线过长的限制,又与美国今年11月即将举行的大选形势有关。
被西方媒体称为温和派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发出的“耐心”论,值得世人注意。据路透社华盛顿3月4日的电讯,鲍威尔说美国对解决朝核问题“没有失去耐心”。又一个“没有”,合乎逻辑的是美国也会有失去耐心的时候,类似的事情过去有过,今后还会有。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取决于以“全球领导人”自居的太上皇的“心”——耐心与不耐心,这充分显示出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嘴脸。温和派也好,强硬派也好,“心”是一样的。美国何时会象对待伊拉克一样,对朝鲜也从耐心转变为不耐心,从外交转变为暴力即恐怖,世人将拭目以待。
(二)关于海地政变
与侵伊战争一样,美国和法国一起策动的海地政变,谁能说不恐怖?!
像伊拉克一样,海地本国也有内部矛盾,但谁给了美法两国策动海地政变的权力呢?我们不去分析海地这个弱小国家与西方两个强国间的深刻矛盾,只是通过这一政变过程,说明当今西方世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又一个新表现。
墨西哥《全球化》月刊三月号题为《海地政变》一文,详细地揭示了“美法策划海地政变四步曲”。第一步:“民主”颠覆,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通过资助反对阿里斯蒂德政府的团体,扶植了海地的“民主反对派”;而美国政府的高官一直与海地的反对派保持着联系。第二步:施加外交压力。今年1月2日,海地反对派提出了迫使阿里斯蒂德下台的过渡方案;这无疑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并迫使一些国家不参加1月在太子港举行的海地独立纪念活动;美国指责海地政府不够民主,但反对派又阻挠其组织大选;接着美国反咬一口,说阿里斯蒂德不愿选举而想独裁统治。第三步:军事颠覆:前两步当然不够,美国便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这支叛军夺取了海地的许多城镇后,便进军首都太子港。第四步:绑架总统。文章最后说:“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诺列加和赖克监督了颠覆阿里斯蒂德政权的全过程。”
关于海地政变与绑架总统,还是看阿里斯蒂德本人自己说的吧。他在2月29日流亡中非共和国后的第二天——3月1 日,与外界人士通电话时,“就声称自己是在美军士兵枪口下被绑架离开海地的。他指责这个事件是美国策划的‘政变”’。3月 6日,他再次发表声明,说“政变发生在2004年2月28日晚。这是一起出于地缘政治考虑而实施的绑架。我可以很明确地说,这是一起打着民主旗号的恐怖主义行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十多年前,正是在两万名美军士兵的帮助下,阿里斯蒂德才得以重新从军政府手中夺回政权。要他上台的是美国,要他下台的也是美国;无论上台下台,美国依仗的都是美国大兵的“恐怖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策动的海地政变,还隐藏着新的扩张野心。上述《海地政变》一文说:“他们企图将海地作为推翻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跳板。”加勒比海国家的安全由此受到了严重威胁。委内瑞拉政府不仅指出海地前总统“是一个受到国际阴谋推动的政变的受害者”,而且还谴责美国“还想将同样的模式运用到委内瑞拉来”。查韦斯总统表示委内瑞拉人民将坚决粉碎美国的阴谋,并联合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与之抗争到底。
(三)回顾罗马尼亚事变
作者正在写作本文时,看到了《河南日报》3月 15日发表的“齐奥塞斯库丧命内幕揭秘”一文的摘要。摘要文字精练,内幕清晰,何必要用我的文字去表述呢?干脆来个摘要的摘要。
一部“揭秘”记录片的产生。“人们至今不会忘记 1989年发生在罗马尼亚权力更迭时的血腥镜头——被武力推翻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和夫人在逃跑途中被擒,未经任何审判就被射杀在农庄土墙边。日前,德国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由布兰德什塔黛导演的记录片,首次披露是美国中情局策划了罗马尼亚事变,精心导演了推翻齐奥塞斯库的进程。”
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领导了倒齐活动。“导演采访了参与推翻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当事人,包括当年的各国总统、总理、政府部长、情报局长,以及直接策划这一事件的美国情报委员会主席哈奇逊。据他们披露,齐奥塞斯库之所以被推翻,完全是在美国中情局直接插手下的一次西方情报部门大合作。直接领导行动的,是中情局驻东欧情报站站长博尔登。”
齐奥塞斯库不识时务。“当时,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均发生了政权更迭,苏联也开始了民主化进程,齐奥塞斯库领导下的罗马尼亚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加强了全面控制。”
美国政府亲自批准倒齐活动计划。“中情局由此认为,必须像拿掉毒瘤一样铲掉齐奥塞斯库。……据博尔登本人在片中证实,是美国政府亲自批准了‘铲除喀尔巴吁山天才的行动计划’。”
倒齐行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恶意诽谤齐奥塞斯库领导下的罗马尼亚国家政权,破坏他的形象。”
第二个阶段:“宣传炒作能接替‘独裁者’的最佳人选”。
第三个阶段:“计划的全面铺开,当时选择的主题是通过媒体拼命歪曲发生在罗马尼亚基米绍尔的所谓‘镇压血腥惨案’。据当时西方媒体说,当地民众与罗马尼亚秘密警察发生冲突,当权者滥杀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在他们播放的电视片中,反复出现无辜平民‘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镜头。据布兰德什塔黛了解,镜头中出现的尸体,大都是从停尸房里收集来的,根本不是在所谓‘冲突’中死亡的无辜平民。”
一根导火线终于酿成倒齐活动。“恰恰是基米绍尔边境地区的‘血腥事件’,成了推翻齐奥塞斯库的导火线。”
为什么时隔 15年才揭露美国倒齐的内幕?“此间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分析人士称,德国人之所以选择此刻捅破这层神秘的窗户纸,实际上是对美国越发嚣张的单边主义强权政治表示不满。”
记录片导演的深层考虑。“导演似乎希望用这样一部影片暗示,在齐奥塞斯库倒台问题上,在米洛舍维奇倒台问题上,在萨达姆倒台问题上,一定还有许多人们至今无法得知的秘情。”
导演的考虑是正确的。需要补充的是:近十五年、甚至半个多世纪以来需要进一步揭露的“秘情”,难道仅仅是倒齐、倒米、倒萨等美国这三个极为奸险、充满血腥的阴谋吗?只要大家都起来揭秘,当代美国霸权主义被粉饰的嘴脸一定会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