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羞愧

火烧 2009-12-21 00:00:00 中华文化 1034
文章通过重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典故,反思文革时期忠于毛主席的誓言是否被践行,强调气节与坚守,引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羞愧  

   

想当初文革高潮时,几乎人人高喊忠于毛主席,可改革之后呢?又有多少人践行了当时忠于毛主席的誓言呢?重读了《不食周粟》典故,笔者倍感汗颜,提笔录之。  

先说不食周粟典故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生卒年无考。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如今周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2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山,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后发感慨  

伯夷、叔齐兄弟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宁饿死也不与周朝合作,成了千古佳话,反道是那些与时俱进的食周粟的活下来的千千百百识时务者俊杰们最终也会死,历史却忘记了他们。  

联想到笔者自己,虽自认为自己不与改革开放合作,一不要求加入为富之党;二不求显于百姓的学历;三不争取高民一等的职称;四不谋发财致富之路,甚至于屡屡著文斥责极右路线,算清白的了,但还是食了改革教的粟,苟且偷生至今,与伯夷、叔齐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2009-11-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