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已在翻红:中国贸易的平衡视角
东方已在翻红:中国贸易的平衡视角
他对真相的无情揭露,令很多官员如坐针毡
他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令很多学者无地自容
在有些人眼里,他是最不受欢迎的人
但他却给了我们读懂世界的智慧!
你知道消除美国贸易赤字最简单的办法吗?答案是,只需要宣布:从今以后,纽约市成为独立实体,拥有自己的国际收支账户核算。我敢保证,这个国家其他地区(我们称之为美国大陆)的贸易赤字一定会马上消失。
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进口到纽约的商品都不再登记为美国国际收支账户上的借方,而且所有从美国大陆运往纽约的商品将记为出口。虽然从纽约运往世界各地的商品不再是美国的出口,同时运往美国各城市的商品则必须记为进口,但由于纽约并不做或基本不做实物生产,所以这些进出口加起来也微乎其微。可以预见的是,纽约市将会处于贸易赤字的状态,其数字甚至要大于全美当前贸易赤字的总和。所以,一旦将纽约分离出去,美国大陆的贸易就能实现盈余。
当然,纽约对外的无形商品输出,将弥补它自身绝大部分的贸易赤字。所谓无形商品,包括金融服务、音乐剧《猫》①的门票收入等。此外,纽约还住着很多有钱人,这些人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资产,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该城市的经常账户——包括服务、投资收入,以及商品贸易差额——很自然会有盈余。所以,如果你只是担心贸易赤字的问题,那么将纽约割离出去就可以让你放心。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改变,不是吗?
以上想法来自中国贸易的真实情况。随着中国重新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主权,将它们视为两个独立经济体的借口,也将不复存在。因此,那些将中国的贸易顺差视为威胁的人们,应该可以放心了。近年来,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地区)的贸易盈余数额巨大,而且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如果加上香港地区,则贸易盈余并不多。例如,1997年4月之前的一年,中国内地的贸易顺差为240亿美元,而主要提供服务业的香港地区同期则有190多亿美元的逆差。因此,两者相抵后为顺差46亿美元,这一数字并不是很显眼。换言之,中国巨额的贸易盈余主要是由统计方式所造成的幻觉:该国有很多产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在统计时界线非常模糊。
尽管说出这些事实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它或许可以缓解很多人的恐惧。这种恐惧,深深困扰着那些主张敲打日本的人,他们就像冷酷的古代武士,正四处寻找新的敌人。
最近,阿兰•托尼尔森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书评,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特有的恐惧。文章评论的对象是前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藤所著的《十大新兴市场: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之所以会被这篇书评吸引住,是因为我发现它与国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即有望问鼎总统宝座的理查德•格普哈特)所做的演讲非常吻合。托尼尔森一方面吹捧加藤,认为“十大新兴市场将越来越有能力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降低美国人甚至是富人和高学历者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驳斥他关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将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的想法纯粹是妄想,“这些新兴国家的消费市场在今后几十年内都不可能成长起来,如果它们不刻意维持低工资和低购买力,将很难吸引到外国投资,因而其外债的偿付和经济的增长都会出现问题。”
当权威人士发表此类看法,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时,我常常感到庆幸,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破除人们对大人物的迷信:以为他们的想法——可能在社会上获得广泛支持——一定是正确和有意义的。
托尼尔森还宣称:“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即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均大幅增加,然而它们在支出方面却没有相应地增加。”也就是说,它们将拥有巨额的贸易盈余。然而,当经济增长时,总收入必定会随产品的价值而增加;你或许会否认工资也将上涨,但人们的收入必定会在某个时候获得提高。我们凭什么臆断:新兴国家的人们和发达国家不一样,他们根本没地方花钱吗?
事实上,对新兴经济体的一个合理预期是,它们至少将在经常项目上出现贸易赤字。因为这些国家急需引进外资,所以它们会让投资超过储蓄,也就是说,支出高于收入。具体而言,凡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偿付外债和提升经济实力的国家,按道理必须保证其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高于它们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于贸易赤字的状态。
当一个国家结合了第一世界的生产力和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时,它就拥有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怎么可能还会出现贸易赤字呢?事实上,这个问题的前提就错了:如果新兴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长,那么它的工资水平也必定随之上升。因此,那种认为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有能力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算我的逻辑是正确的,我想很多读者也会觉得以上描述与事实并不相符。毕竟,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贸易盈余,而且工资水平并没有伴随生产力而上升,对吧?
那么,就请随我一起做更深入的统计吧。你可以去买一本《经济学人》杂志,然后翻到最后一页,这里有一些表格列出了许多新兴经济体的每周经济数据。我想,你一定会感到吃惊:加藤书中提到的10大新兴经济体中,有6个都出现了贸易赤字,而将它们合在一起计算时更是如此。经常项目出现赤字的有9个,而在表格所列的所有25个经济体中,有17个都出现了贸易赤字,经常项目出现赤字的则有20个。如果在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外国劳工统计网站上查看一下有关工资的数据资料,我们会发现:1975年,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每小时工作收入为美国同类工作的6%;而到了1995年,两个地区的收入已经分别达到美国的34%和43%。
你知道消除美国贸易赤字最简单的办法吗?答案是,只需要宣布:从今以后,纽约市成为独立实体,拥有自己的国际收支账户核算。我敢保证,这个国家其他地区(我们称之为美国大陆)的贸易赤字一定会马上消失。
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进口到纽约的商品都不再登记为美国国际收支账户上的借方,而且所有从美国大陆运往纽约的商品将记为出口。虽然从纽约运往世界各地的商品不再是美国的出口,同时运往美国各城市的商品则必须记为进口,但由于纽约并不做或基本不做实物生产,所以这些进出口加起来也微乎其微。可以预见的是,纽约市将会处于贸易赤字的状态,其数字甚至要大于全美当前贸易赤字的总和。所以,一旦将纽约分离出去,美国大陆的贸易就能实现盈余。
当然,纽约对外的无形商品输出,将弥补它自身绝大部分的贸易赤字。所谓无形商品,包括金融服务、音乐剧《猫》①的门票收入等。此外,纽约还住着很多有钱人,这些人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资产,可以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该城市的经常账户——包括服务、投资收入,以及商品贸易差额——很自然会有盈余。所以,如果你只是担心贸易赤字的问题,那么将纽约割离出去就可以让你放心。但是,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改变,不是吗?
以上想法来自中国贸易的真实情况。随着中国重新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主权,将它们视为两个独立经济体的借口,也将不复存在。因此,那些将中国的贸易顺差视为威胁的人们,应该可以放心了。近年来,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地区)的贸易盈余数额巨大,而且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如果加上香港地区,则贸易盈余并不多。例如,1997年4月之前的一年,中国内地的贸易顺差为240亿美元,而主要提供服务业的香港地区同期则有190多亿美元的逆差。因此,两者相抵后为顺差46亿美元,这一数字并不是很显眼。换言之,中国巨额的贸易盈余主要是由统计方式所造成的幻觉:该国有很多产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在统计时界线非常模糊。
尽管说出这些事实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它或许可以缓解很多人的恐惧。这种恐惧,深深困扰着那些主张敲打日本的人,他们就像冷酷的古代武士,正四处寻找新的敌人。
最近,阿兰·托尼尔森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书评,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特有的恐惧。文章评论的对象是前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加藤所著的《十大新兴市场: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之所以会被这篇书评吸引住,是因为我发现它与国会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即有望问鼎总统宝座的理查德·格普哈特)所做的演讲非常吻合。托尼尔森一方面吹捧加藤,认为“十大新兴市场将越来越有能力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从而降低美国人甚至是富人和高学历者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驳斥他关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将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的想法纯粹是妄想,“这些新兴国家的消费市场在今后几十年内都不可能成长起来,如果它们不刻意维持低工资和低购买力,将很难吸引到外国投资,因而其外债的偿付和经济的增长都会出现问题。”
当权威人士发表此类看法,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时,我常常感到庆幸,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破除人们对大人物的迷信:以为他们的想法——可能在社会上获得广泛支持——一定是正确和有意义的。
托尼尔森还宣称:“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即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均大幅增加,然而它们在支出方面却没有相应地增加。”也就是说,它们将拥有巨额的贸易盈余。然而,当经济增长时,总收入必定会随产品的价值而增加;你或许会否认工资也将上涨,但人们的收入必定会在某个时候获得提高。我们凭什么臆断:新兴国家的人们和发达国家不一样,他们根本没地方花钱吗?
事实上,对新兴经济体的一个合理预期是,它们至少将在经常项目上出现贸易赤字。因为这些国家急需引进外资,所以它们会让投资超过储蓄,也就是说,支出高于收入。具体而言,凡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偿付外债和提升经济实力的国家,按道理必须保证其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高于它们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于贸易赤字的状态。
当一个国家结合了第一世界的生产力和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时,它就拥有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怎么可能还会出现贸易赤字呢?事实上,这个问题的前提就错了:如果新兴经济体的生产力增长,那么它的工资水平也必定随之上升。因此,那种认为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有能力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算我的逻辑是正确的,我想很多读者也会觉得以上描述与事实并不相符。毕竟,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贸易盈余,而且工资水平并没有伴随生产力而上升,对吧?
那么,就请随我一起做更深入的统计吧。你可以去买一本《经济学人》杂志,然后翻到最后一页,这里有一些表格列出了许多新兴经济体的每周经济数据。我想,你一定会感到吃惊:加藤书中提到的10大新兴经济体中,有6个都出现了贸易赤字,而将它们合在一起计算时更是如此。经常项目出现赤字的有9个,而在表格所列的所有25个经济体中,有17个都出现了贸易赤字,经常项目出现赤字的则有20个。如果在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外国劳工统计网站上查看一下有关工资的数据资料,我们会发现:1975年,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每小时工作收入为美国同类工作的6%;而到了1995年,两个地区的收入已经分别达到美国的34%和43%。
媒体支持:当当网(www.dangdang.com)、卓越网(http://www.amazon.cn),敬请关注!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