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毛泽东怎样尊重人才
《周易》和毛泽东怎样尊重人才
关于尊重人才的问题,从《周易》开始,经各朝各代,无不都在为此做着最大的努力,到毛泽东时,也同样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下面就对《周易》和毛泽东的贡献举几个例子:
(一)怎样尊重人才。
《周易》在震卦六二爻辞中说:“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的注析,认为这大意是说,为了在第七日赶到有才干的圣人陵墓之地,达到对圣人的亲自祭奠的目的,预计在路上会遇到厉害的震雷和丧失钱贝的危险,但为了及时赶到,一切危险都不顾,丧失了钱贝也不去追逐,经此努力,在第七日终於达到了目的。以此说明,尊贤应有舍命的精神。
在这方面,毛泽东是怎样做的呢?比如在战争年代,对白求恩、张恩德这样的人民功臣,毛泽东都亲手写文章,甚至亲自参加纪念活动。全国解放之初,毛泽东又怎样做呢?权延赤在《走下伸坛的毛泽东》中说:“刚进城时,毛泽东就让周恩来陪同,登门拜访了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郭沫着、陈叙通等。毛泽东对党内同志,迎送不出屋门。对于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陈叙通、何香凝、马叙伦、柳亚子等,不但迎送出门,而且亲自搀扶他们上下车,上下台阶,与他们携手搭肩漫步。”并对他们说:“你们不把我当领袖不行,总是把我当领袖我也受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毛泽东又怎样做的呢?如对雷峰这样受人尊重的英雄,毛泽东就及时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向雷峰同志学习”。同时把在群众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先进人物,又委于重任,如对农业劳动模范陈永贵的提拔,一直提到中央最高决策地位上就是其中的一例。
毛泽东在尊重人才方面还有一大特征,就是不以一眚掩大德,如对徐向前的重用就体现出了这个精神。徐向前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一九三五年六月在四川懋功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依靠红四方面军的军力,阴谋以武力危害中央,并最后宣布成立伪中央,与中央对抗。后组成西路军,结果全军覆没,使的徐向前孑然一人沿途讨饭回到了延安。这一切虽是张国焘的问题,却也是徐向前跟随张国焘,反对毛泽东正确路线的表现。徐向前虽是个人才,如果毛泽东当时不谅解他的这些错误,从此不再重用他,他再有才干,也就失掉发挥的机会。他后来所以能成为中国战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元师,就是因为毛泽东在当时不但不计较他,而且还亲自去接见他,并安慰他说:“不要难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鸡就有蛋!”(注1)感动的徐向前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很久也不愿松开。这才使徐向前的才干在后来得到了发挥。同时在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内就能达到人才济济?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才就多,而是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毛泽东在尊重人才和任用人才问题上有自己的特点才造成。
(二)尊重人才,必须以诚相待人才。
关于这个问题,《周易》在睽卦九四爻辞中说:“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的注析,这大意是说,在“解决难于解决的矛盾中,遇到孤立无援的困难。”“在这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遇到大丈夫似的贤良人士,”就应以诚相交,这样做,在危厉局势下,才不会做错事,故“无咎”。
再如《周易》在升卦九二爻辞中说:“孚,乃利用禴,无咎。”
这又是说,选拔人才,应该像祭神一样诚实,即使像春祭那样简单不华,但只要心诚,就正确,故说“无咎”。
这都是在说,对人才问题,关键不在用什么形式来对待,而在于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只有态度诚恳,才能取得人才的心悦诚服。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的问题,……” (注2) “努力说服非党人士同意我们的意见,并心悦诚服地执行。”(注3)
这两例也是在说,只有以诚实的态度,才能取得党外人士的心悦诚服的对自己。
(三)关于尊重基层人才的问题。
《周易》在益卦初九爻辞中说:“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根据《实用六十四卦》的注析,此爻辞大意是说,怎样使大家都得益呢? “首先把基层百姓中大有作为的人才选出来,利用他们给大家做大事,立大功”,只要能这样做,事业从一开始就会取得极大的吉祥,并认为只有这样做,才不会有错。
《周易》在升卦的卦辞中说:“升,元亨。”接着在初六爻辞中又说:“允许,大吉。”
这大意是说,在提升人才的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得到亨通,这就只有允许把基层的小人物提升到重要岗位上,才能达到目的,即取得大吉。以此说明,从基层选拔有实践经验和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是尊重人才中非常重要的事。
道理虽然是这样讲的,但在实践中,统治者总是把眼睛盯在贵族阶层身上,虽然出自寒门的人才历代都有,相比之下则少的可怜。在历史上,唯有毛泽东是完全彻底做到了这一点,他说:“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已经涌现出并正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注4)
毛泽东有一个基本思想,认为“老粗出人物”。他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知识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毛泽东在读姚鼐《古文辞类纂》时,针对文中的“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的字句,批道:“就劳动者言,自古贤者多,不肖者少。”(注5)
对以上思想,毛泽东可不是只说说了事,而是扎扎实实地还创出了一套落实的新办法,这就是把知识青年学生放到基层去安家落户,让他们先变成有知识的工农兵,再把工农兵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及时向高级学校选送,进行培养。这一来,就把从基层培养、发现、选拔人才走向制度化,这不仅彻底改变了“学而优则士”的用人路线,而且成了使政权永远能掌握在工农兵之手的一项重大举措。
正因为毛泽东有这样的思想和落实的办法,就使的毛泽东不论在打天下时,还是在坐天下时,不但保证了人才济济,使革命和建设都获得成功,而且保证了政府永远能为人民的本色。
(四)尊重人才的原则是坚持正道。
关于正道的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总括起来,都是指政治思想和品质道德而言。在这个问题上,《周易》升卦六五爻辞中指出:“贞吉,升阶。”就是说,在提升人才问题时,只有突出正道,才能取得吉的效果,才会像上台阶那样,一级一级向上升。以此说明,尊重人才,必须坚持正道。这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德才兼备的原则。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相结合。他们最后的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注6)也就是说,必须突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道原则。
由此看来,对人才的选拔,毛泽东更注重正道原则。这也就是后来毛泽东所强调的“又红又专”和“政治挂帅”的方针。
(五)对一句话之才也不放过。
《周易》在升卦上六爻辞中说:“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就是说,即使被人认为是最愚昧无知的冥顽之人,对提升人才,也会有用,难怕说出一句有用的话,也不要放过,这样做才是利于不停息地坚持正道原则。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注7)如李鼎铭先生,本是以行医务农为生的一位做过中学教员,小学校长的地方文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向中央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因为这个建议提的好,并被毛泽东采用,仅此一点就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一下子就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以后“毛泽东经常到边区政府看望他,并指示有关部门对他在生活上加于照顾”等等。
(六)关于怎样冲出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困难圈的问题。
《周易》在升卦九三爻辞中说:“升虚邑。”
这大意是说,从基层提升人才,这会像进入无人之地一样。这个比喻说明,从基层发现人才十分困难,然而怎样突破这个困雄呢?《周易》在升卦六四爻辞中回答说:“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这就是说,要想突破这困难,就得像国王当年以战斗的姿态,亨通岐山险阻那样才行。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吉祥的后果,这样做才是无咎的。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是怎样做的呢?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首先指出:“去掉错误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注8) (2)既要培养教育人才,又要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对此毛泽东说:“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注9),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注10),“吸收一切较有抗日积极性的知识分子”(注11)等等。总之,“不要畏首畏尾”,而“应该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他们。”(注1 2) (3)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选拔培养和锻炼人才。对此毛泽东说:“真的没有干部吗?从土地斗争、经济斗争、革命战争锻炼出来的群众,涌现出来了无限的干部,怎么好说没有干部呢?”(注l 3) 对他们的缺点,也“只有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才能克服。”(注1 4)又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的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注1 5) (4)对识别干部的方法,毛泽东悦:“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注1 6)等等。毛泽东就是通过这些办法,他就冲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个困难圈。
通过以上所谈各个问题,说明关于尊重人才的事,不少问题在《周易》中已经有所提示,而毛泽东则能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革命工作的需要,进行再发展,再创造,从而在运用中脚踏实地地落在实处。
注:
(1)李智舜,《毛泽东与十大元帅》,第23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 9 4年1月第一版。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8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9月北京第一版。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3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2年8月北京第二版。
(4) 《毛泽东选集》弟二卷,弟514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i 9 52年8月北京第二版。
(5)陈晋:《毛泽东之魂》第321;38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第1版。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46一54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京第二版。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 003页,人民主版社出版,1953年5月北京第二版。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 1 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2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就第二版。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14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就第二版。
(11)(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6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就第二版。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19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1 9 5 2年7月北京第二版。
(1 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36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52年8月北京第二版。
(1 5)《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及其在历史上的教训》1 7 5 4年7月1 4日《人民日报》
(1 6)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1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52年8月北就第二版。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