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一)
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一)‧“生”墳前拜父母‧“死”骨灰歸故里‧85歲陳平要回家
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62060?tid=3
- 要聞
- 專題
- 頭條
-
陳平於1947年當上馬共總書記,正式領導馬共。
-
陳平父親王聲標的墳墓。(圖:光明日報)
-
陳平雙親的墓地相隔不遠,母親的墓地稍比父親低一些。 (圖:光明日報)
-
陳平的母校南華學校。(圖:光明日報)
-
南華中學家教協會主席余細俤。(圖:光明日報)
-
實兆遠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風水卻不錯,出了不少名人。(圖:光明日報)



(霹靂.實兆遠)陳平,一個名聲響噹噹的人物,從50年代跨越到90年代,最近高調要求返回祖國馬來西亞,而在本區域尤其是馬新泰三國,再度引起廣泛注意,掀起輿論風潮。
陳平,前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於10月甫度過85歲生日,身體健康逐漸衰退,深刻感受到自己年歲已高時日不多,返回故鄉馬來西亞霹靂州南部的小鎮實兆遠的心願越趨殷切。
15歲那年,為了理想和抱負,陳平毅然離開出生和長大的家鄉實兆遠,從此展開馬共森林武裝鬥爭、過著鎗彈雨林,以及隨時遭暗殺的驚險、漂泊生涯。
離家70載
陳平今年85歲,離家剛好70載,他的父母分別在陳平離家四、五十年後相繼逝世。陳平的心願是在晚年最後的歲月返回故鄉,一盡為人子的責任,到父母墳前祭拜,重回實兆遠家鄉祖屋緬懷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美好回憶,再探望昔日友好,一解多年的鄉愁。
2009年12月2日,是馬來亞共產黨(馬共)簽署《合艾和平協定》的20週年紀念;1989年12月2日,伏居在泰南森林的馬共,和馬來西亞政府及泰國政府簽定和平條約,馬共放棄武裝鬥爭,走出森林,而馬泰兩國政府同意讓這批原馬共成員分別選在泰國或馬來西亞定居。
簽署和平協定之後,有的馬共份子成功回歸祖國,以平民的身份重新生活,融入社會。不過,曾為馬共領導的陳平至今仍無法踏足祖國。陳平,原名王文華,是馬共最後一名總書記,領導馬共多年,曾被稱為”國家頭號敵人”。當時,英殖民政府懸紅25萬元獎金(等同當年福利部彩票首獎,現值百萬令吉),通緝陳平這位共產黨首腦。
這位曾經叱吒風雲,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子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要在母親的墳前叩拜。他說,他要生於斯,死於斯,死後化為骨灰也要葬在父母墳旁。這個時候的陳平,不再是馬共領導,也不是戰士,只是一個想家的老人,一個思念父母的孩子。他的心願得以實現嗎?
這或許是陳平一生中的“最後一場戰”,他不輕言放棄,目前,他還在做最後努力,設法爭取回國。而他在實兆遠的家人,以及曾經的同伴對此又有何感想?趁簽署《合艾和平協定》20週年之際,《光明日報》來到陳平的家鄉實兆遠,找到了從未曝光的陳平雙親墳墓,也探訪了他的親人,為歷史留下一點記錄。
《光明日報》經過各方打聽,多趟從八打靈再也驅車超過200多公里到實兆遠,最後慶幸出門遇貴人,終覓得陳平父母的祖墳位置。
陳平的父親王聲標老先生與夫人關芹治葬於紅土坎廣福宮華人義山。那是從實兆遠前往紅土坎途中的一座義山。義山的路頗小,只容得一輛車進出,崎嶇不平,一路往上,來到頂端,居高臨下,眼下盡是數百個墳墓。我們二度到訪才找到王聲標老先生的墓地。
第一次,雖知道王老先生葬在紅土坎廣福宮華人義山,但茫茫墓海,如何著手去尋?試了亦是徒勞無功。第二次重訪舊地,經陳平親人提點,才知當日我們與王老先生的墓地相距不過咫尺,擦身而過,卻無緣見著。王老先生卒於1963年,墓碑陳舊,上面刻著的字眼早失去奪目的鮮紅,然而還是能清楚看到其兒子文榮、文華、文富、文貴、文全、文欽、文忠;女兒文治、玉治、秀球,以及孫子的名字。
王老先生的墓地如今仍在義山孤寂地等待,等他闊別多年的兒子前來拜祭。
04年申請遭拒
入稟上訴
2004年,陳平致函時任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提出回國申請,不過卻遭拒,理由是他沒有接受面試。翌年,他入稟法檳城高庭,要求諭令政府履行和平協定,案件較後移交吉隆坡高庭審理;2007年7月,高庭基於陳平無法提呈公民權與家人公民權的資料證明是大馬公民,而駁回他的申請。
4月30日法院終極駁回
陳平不服判決,提出上訴,結果被撤銷訴訟。決心要回國的陳平並未放棄,再度上訴,卻又遭上訴庭駁回,他最後向聯邦法庭申請上訴准令,然而,在2009年4月30日,法院駁回有關申請,陳平回國夢碎。
撇開法庭判決不談,對於陳平爭取回國,國內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激烈地反對他回國,一種是呼吁政府尊重和平協議,讓陳平還鄉。這兩種聲音還在角力,不過顯然,反對的聲浪佔盡上風。陳平回鄉之路似乎已被完全堵住了。
國際法庭或許是陳平爭取回國的最後管道。
陳平堅定的說,即使是死後,他也要把骨灰安葬在實兆遠父母親墳地附近。他也作了最壞打算,囑咐身邊親人,如果生前回國心願不成事,那麼死後就把他的骨灰帶回家鄉安葬。
南華母校孕育名人
■陳平就讀的南華學校
位於實兆遠的南華中學,出過不少名人,包括前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丹斯里陳祖排、前雪華堂會長丹斯里顏清文與陳志成,當然少不了的是陳平。
在南華中學70週年紀念特刊裡,陳平的名字出現在“知名校友”名單上。特刊裡頭這樣介紹陳平:“原名王文華,1938年本校初中第一屆畢業,連任馬共總書記數十年,領導抗日與抗英鬥爭。”
當年陳平在學校讀書的課室,至今還保留著。那是一座建於1937年的單層課室,位於校園的邊陲地帶,一個叱吒風雲的男子曾經在這裡靜靜坐著上課。不過,在2009年的11月,這個課室顯得安靜,一如其他的課室,畢竟陳平的年代已經走遠了。
無疑,陳平是一個響噹噹,擲地有聲的名字,然而時代的巨輪在前進,新一代對於陳平似乎只剩下模糊的印象。
學校裡頭40多歲的教員,對於陳平,亦是所知不多,更遑論在校園內的新一代青少年。望著一群群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學生,一名不願披露姓名的教員說,他們大概都不知道陳平是誰吧……。
南華中學家教協會主席余細俤也表示,他與陳平的年紀差了一截,所以也不甚瞭解陳平的事跡。“不過,我認為,一些曾經有過的歷史事跡應該被記錄下來,被講述,否則以後,就會消逝,就沒有人懂了。”
陳平的名字正在他的母校消逝著。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南華中學的學生都不會知道,校內曾經有過一個叫做陳平的名人。
【陳平簡介】
英曾懸紅25萬元緝捕
陳平原名王文華,排行第二,有一名哥哥名叫文榮,下來有5個弟弟,3個妹妹。而陳平的父親把首4名兒子,分別取名文榮、文華、文富、文貴(榮華富貴),接下來的3名兒子則分別取名文全、文欽、文忠。
陳平是於1924年10月22日出生在霹靂州實兆遠一個小康之家。父親王聲標,是一名商人。
他曾在實兆遠南華小學和中學就讀。1940年,陳平加入共產黨,幾個月後就離家。在二戰期間,陳平加入抵抗日本的游擊隊。二戰結束後,他獲英殖民政府頒授英國有功勳章,後來因領導共產黨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而被收回有關勳章。
1947年,陳平當上馬共總書記,正式領導馬共。英殖民政府於1952年在主要英文報章封面刊登懸紅25萬元(估計現值百萬令吉),緝拿頭號通緝犯――陳平。
1989年12月2日,大馬、泰國與馬共簽署和平協定,馬共放下武器,走出森林。
陳平大事年表 | |
1940年 | 15歲的陳平離家(霹靂州實兆遠),從此就沒有再回到這個家,也因此 與父母永別。 |
1963年 | 他父親去世時,陳平39歲,他已經23年沒有見過父親。 |
1977年 | 母親逝世,當時陳平已經52歲,兩人已是37年未見。 |
陳平大事年表 | |
1924年10月22日 | 陳平在霹靂州出世 |
1940年1月 | 陳平成為馬共黨員 |
1940年7月 | 陳平離家 |
1942年1月10日 | 陳平組織馬來亞人民抗日軍(MPAJA) |
1945年 | 二戰結束 |
1946年1月 | 陳平獲英國頒發勳章 |
1947年 | 被揭發為間碟的馬共原總書記萊特被殺,陳平接任總書記 |
1948年 | 大馬進入緊急狀態,馬共被列為非法組織,陳平被英國當局列為頭號通緝犯 |
1950年 | 英國開始迫使華人搬到新村,令馬共難以從農民處得到補給 |
1951年10月6日 | 英國駐當地最高專員Sir Henry Gurney被殺 |
1952年2月 | Sir Gerald Templer接任最高專員,以強硬手段鎮壓馬共 |
1955年12月28日 | 馬共與大馬政府在華玲談判,以失敗告終 |
1960年 | 緊急狀態結束 |
1989年12月2日 | 大馬、泰國與馬共簽署和平協定 |
2004年10月6日 | 陳平應新加坡國立大學邀請訪問新加坡3天 |
2005年 | 陳平入稟檳城高庭申請回國,案件較後轉到吉隆坡高庭審理 |
2007年7月 | 高庭駁回陳平申請 |
2008年6月 | 上訴庭駁回陳平上訴 |
2009年4月30日 | 聯邦法院駁回陳平最後上訴准令申請 |
義山龍背受損
影響實兆遠
王建珉婉惜紅土坎廣福宮華人義山山脈的“龍背”受損,不但影響陳平,也影響整個實兆遠。他指出,如果龍身沒有破,當地人會更好,不會有多問題。
“實兆遠養燕業的成功是奇蹟,可能是當地氣候與磁場適合養燕,但是有得必有失,有人得就有人失,要令大家都有得,就須整市區風水,興建剛才我說的交通圈與噴水池,讓大家有新希望。”
站在陰宅風水的角度,他認為,該地風水對陰人來說不錯的,而對活人來說,則是勞碌,得去拼。“但是離鄉別井在外地工作的人,會更有發揮空間,成功的機會更高。”
他指出,目前實兆遠整個市鎮還不夠生氣勃勃,很大的發展可能還不行,養燕則還可以。
採訪手記
親屬忌談
對很多人來說,陳平是一個遙遠的名字,即使在他的家鄉實兆遠,陳平的身影亦是隨年月而模糊了。
有的人不知道他,有的人不清楚他的事跡,有的人知道他的事但不願說不敢說。
我們想找一個熟悉陳平的親人,好好地談陳平的事,以便在人們遺忘陳平之前,為歷史多留一些資料。然而,這亦是困難之事。這個不願談,那個推說不知道,就連尋找陳平當地的親屬,亦是幾經轉折,方才尋得。尋得之後,我們還喝了大碗大碗的閉門羹。
馬共已成為歷史名詞,陳平也從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變成一個平凡的老人,但是在大馬,談論陳平彷彿還是一個禁忌。緊急狀態結束了,馬共解除武裝了,只是在思想上,在空氣中還有一股壓迫力,使我們無法客觀全面,從容不迫地議論陳平,以及他要回國的心願。
我感慨,在多年以後,我們的包袱還未放下。不是有一個故事嗎?老和尚與小和尚外出,途遇一河,一女子不敢過河,老和尚於是背著女人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上路。小和尚一邊走一邊想,師父怎麼犯戒,背了女人呢?最後,忍不住問了老和尚,老和尚嘆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是的,放下吧,前塵往事都成了雲煙,陳平不再是馬共總書記。我看著他的照片,十足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家。而這個老人家此生尚有心願未了,他要回國拜祭父母,要死在家鄉。
後來,我們在義山尋著陳平父親王聲標老先生的墳墓。墓位於小徑附近,前後左右皆有鄰,王老先生應是不寂寞的,只是我總覺得有孤清之感,或許,王老先生還在等著多年前離家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