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西方经济学简评 (一)

火烧 2009-11-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简评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对立,探讨《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如何融合两者,分析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局限性,结合华盛顿共识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简评 (一)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当今两大对立的理论派系。但《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却是包容着这二大理论体系,并建立在其中合理内核之上的理论体系。书中虽然己有不少新概念新定义,但为了书的叙述简便,更多的是沿用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已有概念和范畴。为了使对经济学理论了解不多的普通读者对《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与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有一个快速而基础的理解。这里将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一些比较。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一. 经济科学的阶级性与局限性 

    经济理论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偏重于一定社会群体利益的理论。任何经济过程与运行规律,都不能离开现实的、历史的的环境条件,抛弃环境条件,任何真理都会变成谬误;掩盖利益关系则是将荒谬理论宣扬为真理的手段。

    1989年,约翰•威廉姆森按照自由资本主义理论而起草的《华盛顿共识》,系统地提出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主张,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自由、贸易自由、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金限制、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这个《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90年代在拉丁美洲推广。开始,在其中的一些国家的一些时段内,也曾经取得一些增长效应。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迅速贫富分化,经济、社会动荡,停滞不前。

    前苏联体解是完全按照西方经济理论所设计的路线走。国家所经受的浩劫 只有用金融战来形容。

这是二个抛开环境条件、掩盖利益关系的极端的理论为利益服务的例子。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也不乏被劝吃药的例子。

     新自由主义理论也不是一无是处,但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内外环境不同,利益机制已经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使社会的分配矛盾获得缓解,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但是同时也积累了更高一个级别上的巨量资本。这个巨量资本除了向当今形形色色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工具宣泄外,更需要全球的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国内制造的贫富分化,这时已经由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分化而取代。一边是强大的国际资本输出,一边是以国为单位的劳动和资源输出。在强大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面前,贫穷国家与发达国家讲自由?那就是被掠夺的自由!

    但是也有人走另一个极端,因凱恩斯主义的“有形的手”与新自由主义“无形的手”对立,因而否定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这是极端错误的。经济现象更纷繁复杂的,经济手段层出不穷、接应不睱,经济利益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争斗。对一定阶段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过程本质联系的揭示就是科学,不加环境区别,不加条件地运用,任何真理都会变成谬误。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有理论方法上的不同。马克思经济学方法,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人、人的社会关系放到历史的过程中考察,出发点是人,沿着人的劳动、价值、商品分析、资本运行过程、劳动者在资本运行过程中地位变化、资本运行的历史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的考察,从而建立了一套逻辑结构十分严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侧重用数量分析与实证的方法,在抽象与假定过程中,舍去了经济关系中人的属性,出发点是资本,劳动者没有“人”的属性,仅是资本运行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应该说,抽了人的经济学,对一家企业的管理来说,确实有用。企业中的人、财、物对管理者来说,都是生产要素。西方经济学在微观领域,特别是其企业管理学部份,确实有很多亮点。但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人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或者说,起主要作用的不是生产要素的部份。人在生产中是消费者,人是生产的主人,人的生产是手段,满足人的消费才是目的。

    总体评价,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一种偏向资本的、代表强势资本利益的理论。正象马克思经济理论是偏向劳动者的理论一样。本书所遵循的理论原则是劳动与资本共享,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从书中的经济过程描述、经济原理的演绎、经济规律的发现,处处可以感受到,经济过程、经济规律是社会历史、经济环境的产物,经济应策手段往往有利益的不同,产生选择的多样性。但是,如果从劳动与资本共享、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本书所给出的应策手段才是唯一的。

    货币迷局作者将在(《我的财富网》http://www.my688.net/forumdisplay.php?fid=4)开设《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专题讲座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