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何新之书的读书书摘:经济部分

火烧 2009-11-20 00:00:00 读书交流 1029
本文摘录何新经济理论,探讨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政策,分析新国家主义与计划经济对重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内容涉及历史背景与政策演变。

按:何新〖我在2000年前后提出新国家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理念,作为区别于传统左派和自由主义右翼的第三条道路。其实,新国家主义只是为当时治国者提供的权宜之计。〗鉴于“新的”何新先生已经声明“新国家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理念”作废,因此本次书摘中的何新显然是“旧的”,本书摘是帮百忙中的“新的”何新先生忙,指出一小部分不作数的旧论。  

   

何新经济理论解读及引论之二八:新中国经济史评述》  

新民主主义的方针主张在生产关系上缓慢过渡,在政策上与民休息(特别是对农民),鼓励农民致富,保护富裕农民的利益,保护私有财产。主张让农业经济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导下自发增长,发展集市贸易和市场经济,开放民间资本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积累,不强行抑制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必须出现的社会贫富分化,以经济机制促使农民扩大生产,让农产品进入交换,使农民拥有货币,从而开辟民用轻工业的农村市场,以民用轻工业的资本积累为前提,逐步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总而言之,新民主主义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少作干预,即无为而治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方针。在工业化模式上,主张“农→轻→重”发展次序。  

这一方针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国依靠新民主主义,国内建设搞得极具声色。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中国以积贫积弱、千疮百孔之态,在朝鲜战场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展开血战,以占优势的局面结束战争。  

三、社会主义改造  

但是,1952年以后,毛泽东的政治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认为,要应付国内外的严峻局面,必须尽快加强国力和国威,尽快使中国成为具有强大国防力量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换言之,必须实行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也就是苏联左派理论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的“重→轻→农”发展模式。  

为此,毛泽东主张搞国家政策所主导的计划经济(五年计划),抑制发展轻工业而为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让路。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和农产品的农业,也必须紧紧地抓到国家手里。1953年到1956年,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目的即在于此。在利益的调配上实际是以牺牲富裕农民为代价(因贫农在合作化运动中损失不大,甚至有所得利),为国家工业化目标让路。同时,中国对工商业也实行了改造,工商企业逐渐实现了国有化。  

必须注意,毛泽东的这种方针在战略是正确的。许多人认为从建国以后,毛泽东搞经济从来就没有成功过,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领导者在建设国家的理论思维上存在巨大的盲目性和幼稚性,在经济实践中多次导致灾难性局面。  

1、太急、太快。……  

2、存在浪漫空想主义的成分。毛泽东在内心深处反对私有制、货币和私有财产的存在,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但是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空想共产主义性质的经济实践(大跃进、文革)由于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必然遭到严重的失败。  

……  

“大跃进”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造成大量粮食被吃一空。“大炼钢铁”导致谷无人收的局面。一年后,在庐山上,彭德怀面对“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如何过,请为人民鼓咙呼”的情景,而鼓咙一呼。  

大跃进还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恶果,即在经济数据上“放卫星”。从此中国的经济数据就形成了“水分数据”、“浮夸数据”的特点,给经济决策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大跃进及其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经济打击是极端沉重的。中国在此期间饿死人达数千万之多。工业发展完全陷于停顿状态。【注:何新说的饿死“数千万”,到底是几千万?】  

七、经济调整  

1960年,毛泽东许多个月没有吃肉,营养不良使他的双脚浮肿,甚至不能穿进鞋子。毛泽东承认自己犯了错。1961年9月29日,他写了一封信给全体政治局委员,信中说自己和整个中央委员会“过了六年之久的糊涂日子,第七年应该清醒过来了”。  

1961年11月15日,毛泽东说:“现在是下决心纠正错误的时候了。”13天后,他又以党中央的名义发出公开自己的指示,他写道:“毛泽东同志……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呼吸、共命运的。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从这时起,毛泽东才正式退居二线,他把扭转经济局势的紧紧迫的任务交给了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在1962年1月召开的7000人大会上,他在全党面前正式作了自我批评。【注:毛泽东退居二线,是因为把经济搞糟了,让其他高人来搞?】  

……  

1990年代以后,中国再度出现毛泽东热。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所提出的若干预见今天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提出:反腐败是一项严重的政治斗争。胡锦涛提出:反腐败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表明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态度。  

历史已经可以证明,毛泽东确实抓住了关键中的关键。然而,他采取的却是一个近乎毁灭性的办法。十年文革,一场浩劫,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经济也几乎陷入崩溃。  

文革给我们的教训,用最简单话说,应该是:腐败的确是关系到党和政权能否长久生存的问题,但是不能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而应该建立长效性的制度反腐败。【注:何新有反腐败高招?】  

……  

但是,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有一个鲜明的哲学指导思想,即“摸论”。对新事物,要大胆地试。从局部做起,试对了,进行推广,试错了,再想新的办法。这一指导思想实际是总结毛泽东主政时的经验教训,对动不动就发动群众,搞大规模运动的一种扬弃式否定。它主张在全局上保持稳定(均衡),又在局部推动不均衡,是一种既大胆又谨慎的经济哲学,确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法宝。【注:“摸论”是哲学?】  

   

《为中国声辩·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何新访谈录(之二)》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应该看作邓小平、江泽民对列宁主义“新经济政策”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近于列宁当年所设想的他称作“国家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模式。  

在共产党执政下可不可以搞资本主义?应不应该建立市场经济?这是一直存在激烈争论的问题。  

我认为,邓小平在中国发起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可以认为是列宁20年代所实施的以“新经济政策”为标志的经济改革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正是尝试将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面转轨。  

在经历这一转变的20世纪20年代,列宁路线当时曾遭遇了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的激烈反对。左派指责列宁的“新经济”是由共产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复辟和倒退。而列宁当时即已指出:在共产党领导下,不仅可以搞资本主义;而且在一定的阶段中,必须搞资本主义。这种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列宁认为,这种转变并不是历史倒退,而是前进和发展,是在俄国当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上,为提升生产力发展阶段所只能作出的必然选择,是现实主义的唯一选择。  

列宁认为,在落后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阶段上,是不可能单纯通过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手段,而实现向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直接过渡的。  

但是在列宁去世后,列宁的上述重要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思想,被斯大林曲解和弃置了。斯大林在30年代的苏联建立了所谓“斯大林模式”的官僚主义统制经济,终结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当时所构想的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十分近似于德国于第二次大战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即现代资本主义的“莱茵模式”。这种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是比19世纪古典的小私有制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也优于资本主义的“斯密模式”(亦即“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实际上,现代英美经济体制,也早已不是古典小私有制的自由市场模式,也早已转化为由国家大垄断资本所控制和主导的混合经济形态。  

我认为,国家现在有必要全面考察研究美国、欧洲和日本三种模式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它们之间在投资、运行和分配体制上与19世纪资本主义原始斯密模式的诸多不同点。在这一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重新设计和规划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型。  

根据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中国理想的经济形态应当是混合经济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注:何新的“新国家主义”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何新经济理论解读及引论之三六:就业》  

现在中国的人口是十三亿。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这样多的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否能够承载这庞大的人口数量?  

当今世界,人口上亿的除中国外还有: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日本、巴西、墨西哥、孟加拉国等十国。除美国和日本以外,其余经济均不发达。俄罗斯和巴西因为国土面积大,曾经富有过,而今已成往事。可见,人口上亿,其社会经济往往极难治理,各种危机潜流暗涌,此起彼伏,一不小心某根导火索被点燃,后果难以收拾。【注:国家的“适度人口”不要过亿?】  

……必须指出的是,新自由主义开的大规模失业药方,即所谓“减员增效”,实际并不能真正“增效”。由于失业人群庞大,社会消费急剧下降,将导致市场严重萎缩,引发经济萧条。因此,新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减员增效”政策乃是彻头彻尾的伪政策(即不可能达到目标的政策)。九十年代后期以后连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就是最好的明证。当然,话说回来,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失业、改行等现象不可避免,强行压制并无益处。但我们应当区别那种政策纵容性的失业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性失业,绝不宜以政策鼓动宣导甚至强制命令的方式搞所谓“减员增效”,只能够以较为温和、自然的方式进行处理。即使必然性的失业,国家也有义务保护弱势群体,努力延缓、迟滞这一进程的发生,并给予失业者生活保障。【注:“国家资本主义”导致“失业、改行等现象不可避免”?】  

……  

二  

改善、保障生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推动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种是设法减少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成本。故我们也应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讨论。  

……在国内“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当然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但机会毕竟还是有限。我窃以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有一个宏大的目光,既要有治本之略,也要有治标之术。所谓治本,最重要的当然是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谓治标,当前除在国内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以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向外看。  

三  

所谓向外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增加贸易出口,其二是发展劳务输出。这两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增加贸易出口的好处我们已经多次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但贸易出口的大头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数量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不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比较弱。但是许多不发达国家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却具有极大利用价值。如何开展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呢?个人认为,我国应与众多不发达国家开展以劳务输出合作为核心的全方位、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注:“大力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劳务”解决就业是个好办法,发达国家有“对于输入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非常严格”,不发达国家有针对外国劳工的暴乱。】  

……  

我们现在不谈论历史是非进退,只集中于其中一点,佛教盛行于南北朝是否有历史意义?宗教是不是如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只是“精神的麻醉剂”?  

其实,任何时代的经济都不只是物质的系统,它同时也是精神的系统。经济活动、经济成就与人的思想(文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应忘记,正是1950年代那种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禁欲献身精神,推动了中国迅速摆脱落后的农业国地位,而跨入工业国行列。毛泽东搞人民公社的目的之一,是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以防止流民作乱。【注:“通向奴役之路”来说人民公社,原来是可以在何新这里吸取“理论”资源的。】  

……  

今天我们反思这一切,应该认识到,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以外,还应当允许并引导一些支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其目的应该是明显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纾缓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国家可以鼓励设立一些专门容纳失业人口的寺院。  

2、寺院应实施严格的禁欲制度,已婚者严禁进入。  

3、鉴于我国男女比例失调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寺院应该只允许容纳男性。国家应禁止女性出家。这样即可平衡性别比例,减少许多社会问题。  

4、寺院经费可以通过国家拨款、社会捐助、自给自足(耕种土地)等办法解决。国家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5、寺院的作用应包括以下三点:  

(1)熏陶人的心灵,使人向善,减少危害社会的心理因素。  

(2)使人有一个固定的生活场所,不致饿饭、露宿街头。从而减少犯罪因素。  

(3)培养人才。  

6、培养人才应该是新型寺院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历史上看,寺院实际是保护和发扬光大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历史上有两个地方很适宜读书,一是书院,一是寺院。新型寺院应该能够担负起以低成本培养人才的任务。  

7、新型寺院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以爱国、慈悲为基调,不断在实践基础上革新其理论体系(不一定非要信仰人格神),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8、寺院人员均是自愿加入。还俗也是自愿。但为了不使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可以规定一个最低的修行期限。  

【注:大开寺院缓解失业问题和男女性别比失调、低成本培养人才,看来前十年没有大规模实行,未来可以大规模实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