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设计学院院长病榻前将遭校方解聘
核心提示:近日,网贴曝武汉大学知名教授张在元病危遭校方解聘。校方派员到他病床前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对此,武大宣传部回应称,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建议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
大洋网-广州日报11月17日报道 昨日,大旗网上一个题为《武汉大学对待功勋教授果真寡情薄义》的帖子称,武汉大学的著名教授、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博士两年前患上罕见的神经元传导障碍,已经病危,然而武汉大学今年竟派员到他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宣布:终止其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
网帖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论,有网友认为武汉大学此举是狡兔死,走狗烹。
武汉大学宣传部向本报发来情况说明,称按照聘用合同约定,张在元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支付,但学校除补贴16.5万元,已垫付医疗费用68.6余万元。学校表示对张教授的病情深表同情,但建议张教授及其近亲属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出于人道主义,武汉大学仍会尽可能协助张教授渡过难关。
张在元简介
张在元,东京大学工学博士、UIA国际建协研究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1984年开始主持筹备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88年赴东京大学留学。1997年任香港大学研究员。1997年~1998年赴美国作高科技区规划设计博士后课题研究。1999年应广州市政府邀请主持“生物岛”总体概念性规划设计。2001年为“喜马拉雅空间设计”总建筑师。2002年为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先后主持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广州天河软件园区等项目规划设计。2005年被聘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张教授学生发帖:武大对功勋教授寡情薄义
“武汉大学今年竟然派员到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博士宣布:终止他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
帖子《武汉大学对待功勋教授果真寡情薄义》最先是发在一私人博客上,后来被不断转载至各大论坛。帖子称,武汉大学的著名教授,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博士是该校建筑系创办人,但两年前得了神经元传导障碍,已经病危,然而武汉大学今年竟然派员到他的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博士宣布:终止他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发帖人表示,他是不忍心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下场竟然如此之惨不忍睹,才发帖求助。帖子最后还留有实名及联系方式。
记者电话联系上身在北京的发帖人戚非子,他自称是张在元教授第一届学生。戚非子表示:“虽然他不是直接教我的,但偶尔回来上课或者讲话,经常能给我们以鼓舞,我毕业后与张教授也有私人联系,他对我们学生也算是关怀备至。” 戚非子称,张教授的遭遇是他从张教授夫人处听回来的,“我们得知这个情况后,先是觉得学校实在不太人道,然后我们也私下组织了一些毕业的同学,给张教授捐款。”
张教授亲戚兼委托人:病危床榻前宣布解除合同实难以理解
“当时张教授只有老伴在身边……张教授当时就面色大变,老泪纵横。”
随后记者拨打了张在元教授的亲戚兼委托人陈四平。陈四平称,解聘一事发生在2009年4月30日。“当时张教授只有老伴在身边,学校方面派了人事、组织、学院、校医院4个方面的人来过,当着面宣布与张教授解除合同,张教授当时就面色大变,老泪纵横。” 陈四平说:“实际上,张教授当时气管割开,仅靠机器呼吸,属于病危状态,学校在这个时候来宣布解除合同,实在难以理解。” 陈四平还称,实际上当时聘任合同还没到期,“但学校为了尽快解除合同,居然擅自更改合同时间。” 陈四平还坚称,他手上拥有合同证据,但当记者多次索要电子版副本,陈则表示暂时未能提供。
武汉大学宣传部门:张教授非全职聘用不享住房医疗福利
“2006年,张教授重病入院后,虽然张教授长期不能在岗工作,学校仍旧按原合同约定继续发放其薪酬用于其医疗和家属生活。”
武汉大学宣传部门负责人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确有与张在元教授终止合同一事,但网上内容片面,过度夸张。昨晚,该负责人发来了《关于张在元教授终止合同问题的情况说明》,文中称,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张在元每年在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20天,即非全职聘用,其人事档案关系不在学校,亦不享受校内教职工住房及公费医疗等福利。同时,学校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薪酬中已经包含医疗保险等费用。2006年,张教授重病入院后,虽然张教授长期不能在岗工作,学校仍旧按原合同约定继续发放其薪酬用于其医疗和家属生活,2009年4月30日,张在元教授与学校的聘任合同到期,自然终止。截至2009年10月,学校除补贴16.5万元用于治疗外,已经垫付医疗费用68.6余万元。
文中最后表态,第一,对张教授的病情学校深表同情。第二,建议张教授及其近亲属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有关劳动争议问题。第三,如果经过法律确认武汉大学有责任,武汉大学不会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法律确认武汉大学没有责任,出于人道主义,武汉大学仍会尽可能协助张教授渡过难关。
网友争论:“狡兔死,走狗烹” PK 学校仁至义尽
“狡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是不少网友的一句话评论。不少网友对于高校人情淡薄,有一番感慨,大旗网友jessysd :“作为一个在武大待过四年的人,我觉得很丢人!”
也有网友认为,学校尽了自己的责任,不该过分斥责。大旗网友shire说:“武汉大学有义务为每个老师养老送终吗?医保去哪里了?要用纳税人的钱养活某‘功勋卓著’的人吗?单位要尽自己分内的义务,个人同样有自己的职责,别什么都往单位头上推。”
延伸阅读:晚年钱学森关注人才培养 助张在元创武大建筑系
晚年的钱老还十分关心国家人才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正在筹办开设建筑学专业。筹办人张在元找到钱学森,凭着钱学森的论证报告,武汉大学终于成为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第一所开办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
====
晚年钱学森关注人才培养 助张在元创武大建筑系 2009-11-17 05:01:29 来源: 北京青年报(北京)核心提示:晚年的钱老还十分关心国家人才的培养。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正在筹办开设建筑学专业。筹办人张在元找到钱学森,凭着钱学森的论证报告,武汉大学终于成为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第一所开办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
北京青年报11月17日报道 昨日的北京,气温骤降,天空飘着鹅毛大雪。
从早上8点开始,来到中国航天工业集团总公司后面宿舍楼的家属院的人络绎不绝。这里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常年居住的地方。
10月31日8点06分,这位享年98岁的杰出科学家与世长辞。灵堂就设在钱老家中,供其生前的老领导、老部下和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的同事进行悼念。
在钱老故乡杭州,位于马市街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这两天也迎来了众多自发前来悼念的各界群众。尚未正式开放的钱学森故居,特临时向公众开放三天。
“昨天早上得知不幸的消息。屈指算来,我结识钱学森已整整30年。”就在最近,作家叶永烈刚完成了40万字的《钱学森传》,科学巨人逝世的消息随即传来。在接受CBN记者电话专访时,叶永烈声音低沉沙哑,沉浸在悲痛之中。
1979年,年轻的叶永烈担任电影《向宇宙进军》的导演,按照惯例,他将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
“没想到,当时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说要趁来沪之际跟我谈谈意见。”那天晚上,叶永烈如约赶赴上海延安饭店,见到了被毛泽东称为“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他穿着一身军装,摘下军帽,露出宽广而白净的天庭,书生气质,温文尔雅。一双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
1955年,在美已20年的钱学森冲破美方重重封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而在叶永烈的记忆中,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晚年仍然如一颗恒星,散发着巨大的光热。
严谨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钱学森,卧病在床,安心静养,除了身边的秘书和家人之外,很少与外界直接联系。
“他获取信息的通道有两种,一个是读报纸,一个是听广播,却不看电视。”叶永烈说,这是钱老从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任教期间保留的习惯。
钱学森科学的严谨作风也带到了他的生活中,他恪守固定时间。每天早上7点,他会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档名为《科学知识》的节目。晚上6点半,则把时间雷打不动地留给了广播版的《新闻联播》。
“让我感到很惊讶的是,钱老和计算机打交道的时间不算短,但他在晚年连电脑和互联网一下都不碰。”叶永烈记得,几年之前,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放在父亲病床前。钱学森连忙挥手,示意钱永刚把电脑拿走。“听钱永刚说,钱老有三个秘书。互联网时代,没有人会像钱老那样,每天亲自做简报。”
每天下午3点,钱学森会从床上坐起来,认真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8份报纸,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那些美妙的文字剪辑下来。“只有在最后的几年,钱老的听力下降得很厉害,他才开始看会儿电视。”叶永烈告诉CBN记者。
钱学森对于艺术的感悟能力也给叶永烈留下深刻印象。
1990年,在考察我国现代工业城市的弊端,身怀忧虑的钱学森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在79岁高龄之时,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别以为科学家都很严肃,钱老的兴趣也非常广泛,喜欢摄影,会吹小号,会画画。”尽管钱学森总是自谦自己对艺术是外行,但叶永烈觉得,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晚年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有所研究,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六次产业革命”
钱老晚年的另一个功绩,不能不提到沙产业。叶永烈说,当年47封信谈治沙的故事广为人知。
1984年,钱学森正式提出了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并预言这一产业将成为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钱学森认为,当时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他提出,要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
从1983年至1999年16年间,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通信计186封。其中涉及沙草产业内容的就有47封,包括同国家领导人、知名专家、部门领导、科研人员、基层同志和编辑记者的通信。
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内蒙古各地正充分利用沙区日照长、温差大等有利条件,大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林沙产业,实现了林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鲜为人知的是,钱老不仅出理论,还出钱支持治沙事业。
1994年,钱学森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身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忧心出不了杰出人才
晚年的钱老还十分关心国家人才的培养。
“我已90多岁了,正在思考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标准。”据涂元季的回忆,最后几年的岁月里,这位暮年老人的内心最担忧的事情、“整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探望钱学森时,这位脾气温和却个性秉直的老科学家向总理谏言,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在温家宝总理的记忆中,这句话已经讲了五六遍。
事实上,钱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一贯的。
在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看来:“武汉大学的建筑学科,如果没有钱老,也不会有今天。”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正在筹办开设建筑学专业。筹办人张在元两次申报未果,第三次申报时,有人指点他说,批准的唯一可能就是有钱学森的论证。张在元四方奔波,一周之后,终于找到钱学森。欣喜国家人才培养的钱学森,欣然写了5页论证综合性大学办城市规划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凭着这份报告,武汉大学终于成为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第一所开办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