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跟帖小聚会

火烧 2009-11-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通过跟帖形式探讨文学真谛,强调文学应贴近人性与情感,同时分析鲁迅作品的批判精神,指出其率性而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跟帖小聚会

闲来无事,就找点事做,于是就挑了几篇浏览了网友的文章的跟帖,粘贴出来,以为打发时光。

文学的真谛

(作者--醉眼迷离)

     如今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超越发展,文化普及程度前所未有,因此,文学与每个人结缘,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谁能否认,无论男女老少,离得开电视呢?那些新闻、电视剧,甚至广告,都是文学的载体,人们在不知不觉之间,都成了文学的俘虏。
  历史上,文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由此显得高雅,以至于草民们望文却步。而今,网络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抒写自己的所想所做,因此,草根文学应运而生。在任何网站、论坛,文学栏目不仅必备,而且热闹非凡。
  人们喜欢文学,是因为文学具有思想交流、情感抒发的功能。既然是文学,不论其雅俗还是深浅,都有各自的市场,都能引起一些反应。犹如投石击水,石轻则浪小,石重则浪大。
  文学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文学首先必须是“人学”,符合人性。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就应该反映这种社会形态的实际。那种不着边际虚无缥缈的梦幻之作,那种目空一切愤世嫉俗的切齿之作,即使文才再好,终究不能得到公众的共鸣。历史上虽有陶公《桃花源记》流传千古,但那是追寻理想社会的经典之作,绝不虚幻。近代鲁迅先生以杂文作为匕首、投枪,嬉笑驽骂皆成文章,但那是与黑暗世界斗争的需要,决不是率性而为。
  其次,文学是“情学”,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人有七情六欲,反映在文学上,悲能催人落泪,喜能令人忘形。但情须自禁,如果纵情发泄,污秽尽出,难免污人耳目,为人不齿。
  第三,文学须有品味,当得茶酒,上得台面。文学是思维的结晶,只有深浅之别,应无香臭之分。网络发表为草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网络自有潜在的游戏规则,肆意违反规则,就会为众多人不容。追求新潮,借非常手段企图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未尝不可,但必须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如果把新潮与粗俗杂糅在一起,不伦不类,就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彰显了自己的浅陋。
  文学是精神食粮,精如膏脂,粗如谷粟,然而都是生活所需。假使变成了糟粕,谁会作为食粮呢?

我的跟帖是这样的:

果然是执教数十年的校长,对文学的评述很有见地.

但是,我却觉得鲁迅的“匕首”和“投枪”实在是“率性而为”,故而才发出“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的愤慨。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无所畏惧地“率性而为”,何以成为新文化的旗手。他不是共产党员,他的斗争是因为他具有冲破社会黑暗的性格,所以,他的文章就充满批判的战斗精神。正是他的率性而为,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性格使然,不为权势所屈服,不为名利而折腰,率性而为,用犀利的文笔把当时的社会和人性解剖得原形毕露,在批判中去唤醒人们良知的觉醒,这种“率性”使他最终还是未能“躲进小屋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毛主席之所以赞佩鲁迅恐怕也是缘于此,他仰慕鲁迅的战斗精神,因为他也是一个具有这种战斗精神的人。

可惜的是毛主席早在七十一年前就著文【反对自由主义】,批判他深恶痛绝的“自由主义”的种种现象,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毛主席指出自由主义是腐蚀剂,会毁坏党的肌体,党的团结,党的战斗力。(大意如此,未查阅原文。)他活着未能让自由主义在党内绝迹,现在,谁来反对自由主义,而且,现在的自由主义已经泛滥成灾,登峰造极。

谁具有这种率性而为的精神?依稀在薄熙来身上还可以看到。一管之见,还请指正。

以下是引用月下独酌在2009-11-1 下午 11:44:00的发言:

醉眼观世不迷离,一身正气为人师;

游戏人生怀大智,身居小家忧国事:

森林公园喜相逢,菊花香里论友谊;

老人坊里才子多,王维有知当叹息。

我于是跟帖:

不吐不快,吐了又唯恐你不快;思虑再三,还是对这首诗提点自己的想法,以供参考。谁叫我们是网友,而且在我想来有点惺惺相惜。

古人的诗是有“韵书”来进行规范的,而且有些韵律的“字”读音同现在的“字”的读音大相径庭。我想,可以不学古人的死板,但是却可以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韵律”来写,以求得朗朗上口。如你的第六句是应该“押韵”的,若把后三字改为“友谊思”或者“友谊识”为好。第八句改为“王维叹息有谁知?”或者“王维叹息早离世."立意更高.

如果我的想法让你失去写诗的兴趣,我的罪过大矣!!!!!!!!!是朋友,别计较啊!!!!

这是一位肺部动了手术的网友在游览了武汉的解放公园后拍的图片。图片太多,我就不转载了,而且好像很麻烦,我的电脑操作技巧又大大的不行。下面是我的跟帖:

欣赏了!解放公园几十年没有去了,还是儿时捉蛐蛐去的,尤其是后园的灌木丛,杂草丛生,蛐蛐大而且很能斗.

通过图片知道了今非昔比.

捉蛐蛐是件很好玩的事,头天就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如装蛐蛐的纸筒子或者火柴盒,水瓶,自制的网罩....天没有亮就去,蛐蛐早上喝露水时叫得最欢.听声确定位置,然后动手.它们也很警觉,没有等你过去,它就躲进洞里.于是,就得仔细辨别洞口的状态以及是否有另外的出口,再采取堵洞口灌水,把网罩套在逼它出来的洞口,令它自投罗网.很有意思的投入,一上午能捉它四、五尾就很不错了。回家后,就放进用泥巴做的钵子里,找街坊邻居的玩伴斗。

现在的孩子,起码在武汉,好像已经没有这兴趣了。当然,还有许多“玩法”已经消失了。譬如“官兵捉强盗”“滚铁环”“踢毽子”“跳八关”“桥、麦、憋、成、西、坐,被,乌龙搅水,巴牛,巴西....”(怎么个叫法忘记了,为什么是这样的程序名称也没有去考究。就是用纸板做成拍子,然后把纸毽子击起,依次用拍子去接落下来的毽子,从身体的各部位再次击起,如此往复,直至毽子落地为输.).唉,太多了,而且都是健康体魄,开发敏捷度、反应力、判断力的游戏。现在的孩子是坐在电脑旁玩游戏,体质堪忧啊!

哈哈!快乐的少年时代已经再不会回来了.

谢谢你的图片,让我有了快乐的回忆。

欣赏吴版的图片,以打油诗赞之

吴版逛公园,

美景尽入眼。

手机咔嚓照,

愉悦在心田。

独享不过瘾,

将其送上网。

秀色可餐也,

我辈领盛情。

如此好心境,

真是有板眼。(武汉话:有本领有智慧的意思)

哈哈复哈哈,

快乐随君行。

(发得太多,也没有意思,就此打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