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项精神
秦始皇出巡,威风八面,观者如云。当时人民群众对始皇的热爱、痴迷、崇拜,怕也不下于今日之超女快男的粉丝们。人群中站着两个不一般的人物,一个是刘邦,另一个是项羽。邦曰:“大丈夫当如是也”,羽则曰:“彼可取而代也”。
“当如是”比“取而代”要含蓄一些,然而两者并无实质不同。天之下万民之上的职务,全国只此一个。始皇既已“如是”,他人再想“如是”,除了“取而代”之途径外,恐也没有其他善着。“当如是”未必“取而代”,而“取而代”亦未必“当如是”。从二人后来的表现看,两人当初所说的两句话,竟像死了修辞上讲的“互文现义”。“当如是”里含有“取而代”的意思,而“取而代”里也包含着“当如是”的认识。汉代教授、学者、专家们每提起刘邦,总要先称“我高皇帝提三尺剑,斩白蛇,诛暴秦”,颇类似于今天官样文章中的“指导思想”所处的地位。然后即是“救万民出于水火”“功高盖世”云云。古来官样文章,大抵都是这样做法,说说无妨,但万万当不得真。
汉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战多和少,硝烟弥漫的日子远多于歌舞升平的时光。今天我杀你,明天你杀我,一将封侯万骨枯。“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野心家成则王侯败则寇,运气不好,死无葬身之地且还要落个万古骂名,也不应有什么遗憾,本来就是赌吗?有输有赢是正常情况,愿赌就要服输。最倒霉的平头百姓,从未想过封王封侯,只想平平安安过苟延残喘的日子而不可得,结果除了被无端屠戮,还是被无端屠戮。不仅如此,最悲惨不过的是,置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我高皇帝”们口口声声要措他们于“衽席之上”。一旦“我高皇帝”野心成就,愿望实现,平头百姓们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好眼巴巴地等待下一个口口声声要措他们于“衽席之上”的“我高皇帝”。然而“我高皇帝”们何时又真正想过措平头百姓于“衽席之上”了?他们心里默念的还不是“当如是”与“取而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不过是忽悠,真正存在于帝王将相心中的精神只是以“当如是”与“取而代”为内容的刘项精神。
刘项早已作古,但刘项精神永存。即便在今天,也随处可见它的影响力。今日机关、部门、事业单位乃至大型企业中,其员工在看到他们春风得意的头头们时,有几人心里没有想到“大丈夫当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也”?“当如是”自不待言,在许多“颇有上进心”的人才心里已经达成共识,“理当如是”。至于“取而待”,不过是个方法与手段的问题。有关系跑关系,没关系拉关系,送钱送房子送玩物送美女,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既没关系,又拉不上关系,便加班加点,埋头若干。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目的均相同,即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取而代”。许多单位存在“四○”现象,人一到四十,感觉“进步”无望,就开始混日子,因为他们已经放弃了“取而代”的打算。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是源于大家都想“取而代”,而情况表明,能够“取而代”的机会并不多,僧太多,粥太少,不能拼道德,只能拼心计与关系。
“当如是”的目标对其持有者来说,是动力。但“取而代”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无数的事实证明,在实现目标的途径中,投机取巧总是比踏踏实实要便捷得多。如果没有办法消除投机取巧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最好就是对一些关键职位进行处理,使刘、项之类野心家放弃“取而代”的打算。比如,调整目标职位权力与责任的配比,提高责任,缩小权力,尤其是减少各种或明或暗的特权,降低其他待遇,或者提高有“取而代”打算的阶层的待遇,使其仅仅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没有必要想尽办法去“取而代”。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还有强烈的“当如是”、“取而代”意图的人,谋取某职位时,便多半是冲着承担责任,实现其特定人生价值的目的而去了。这样选出来的人,在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与当前体制下选出来的人相比,应当好得多。当然,这个建议可能会遭到已经“取而代”的人士们的强烈反对,但我只是说说而已。
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