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探讨三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

火烧 2009-11-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涉及生产力三要素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重点批判邓小平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论,并分析劳动对象与生产力的区分。

与韩西雅同志共同探讨三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

我们首先说明:您发表的“卖椟瞒珠”、“真瓶假酒”“为什么”一文中,对上层发表的《六个“为什么”》进行的解释和批判我们完全赞同,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只是对于其中代表您认为的“三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也供〈网友〉共同讨论:

一、您说:“他们不说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对象三要素构成的”。似乎您也承认生产力的“三要素”?

二、您说:“生产社会化,就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大工业生产”。

似乎您认为:“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才有,才开始的。

三、您说:对于这个问题,在今日之中国,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了,那就是消灭资本主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似乎您也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我们却认为是不对的。

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

一、

1、生产力“三要素论”,是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价值或创造生产品的恶毒伎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创造价值,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劳动创造生产品)

生产力“三要素”产生的缘由和恶果,是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了这句:“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其实,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不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是生产工具和使用这种工具的人。这是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无产阶级的领袖马恩列斯毛在内都承认的。资产阶级的庸俗政治经济学者也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来,只是他们不执行就是了。正式提出生产力“三要素”的,是我们现在中国的新生资产阶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者。

由于当时邓小平掌握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权,说话算数。是他的这句话的错误导向引起的。后来,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高管们的仔细猜想:生产力中不提生产工具这个在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而提生产资料这个抽象无边的概念,这等于只有劳动力一个因素,这不对呀!可是又不敢反驳他,因此就掀起了一场到底什么是生产力的争论。既然邓小平已经开出了生产力“三要素”的先兆。三要素就是多要素,那别人也就可以无拘无束的猜想了,于是就想出了还有一个劳动对象的因素(您说是生产对象)。可是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劳动对象跟生产力是两个概念,不可相提并论。请问: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生产的一种能力,就是生产工具、机器与使用工具、机器的人相结合。就能进行生产。

什么是劳动对象或生产的对象?比如我用鱼网去捞鱼,鱼网,就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称的生产力或生产工具、机器;鱼,就是劳动对象或生产对象。但是鱼不仅不是生产力,反而是生产的一种阻力。所以,不能把劳动对象称为生产力。我们能把敌人和他们使用的武器当成我们打敌人的力量吗?当然不能。

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者借口说:没有劳动对象,只有生产力就不能进行生产。是的,可是到底先有的劳动对象,还是先有的生产力,是先有的鱼,还是先有的鱼网呢?当然先有鱼,然后才有鱼网。 那怎么能说,只有生产力没有劳动对象,只有鱼网,没有鱼呢?他们又说:劳动对象有天然的,还有生产力制造出来的。比如,从铁矿石中炼出来钢铁(铁矿石就是天然的)以后,又把钢铁(钢铁就是由生产力制造出来的劳动对象)制成拖拉机。假如没有钢铁这种人工制造出来的劳动对象,怎么能制造出拖拉机呢?可是炼钢铁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拖拉机或其它生活资料的。要知道,社会生产只分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如农业、捕捞业、矿业、森林采伐业等等。第二部类就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如把第一部类的生产品作为原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者所说的劳动对象,加工或深加工,使之成为能吃的各种食物和能用的各种器物。再往下就是服务性的行业了。不管你怎么加工或深加工,也是加工第一部类的生产品,也是消费第一部类产品的数量。他们就是借口人工制造出来的劳动对象,把劳动对象说成是生产力组成部分的。但无论是什么劳动对象,它也是生产力的一种反作用力!

什么是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一方面是以生产工具、机器为主体;另一方面,是为生产准备的所有东西。包括为生产工具、机器上备用的零件、元件、部件、三角带、螺丝钉、汽油、电力等等。但是,只有这些东西用在生产工具、机器上,跟生产工具、机器结合为一体时才能成为生产力。跟非生产工具、机器结合为一体,就不能称为生产力。比如跟战争武器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讲生产力时必须对生产力的另一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总之,人们只能用具体的生产工具、机器进行生产,不能笼统的说,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设计师”,笼统的把生产资料,特别是把劳动对象也说成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多要素论”。于是,当时就有人风趣地说:收税的人才是生产力。因为生产的价值再多,收税的人要是不给收上货币来,也算白搭。我说:小米饭才是真正的生产力。虽然人是生产力各个方面的决定因素,但是人要是不吃饭,就什么也干不成!这不是抬死杠吗?不是。就是由于中国的新生资产阶级把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搞错了,并且又加上个劳动对象造成的。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

本来生产力的三要素,就已经是“多要素论”了,就已经误导了中国一些本来就不懂什么是生产力的理论家。可是邓小平又在1988年9月5日接见捷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一个“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胡说八道!

我们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产物,是装在人头脑里的东西。例如,公路上跑着很多汽车,驾驶舱里还有会开汽车的人,我们也知道汽车是有科学技术的人制造出来的,人也是会开汽车的,可是谁看见过科学技术什么样呢?没看见过。如果制造汽车或开汽车的人从驾驶舱里走出来,陌生人就不知道他会制造汽车或开汽车。生产力是一种物质的力量,包括人在内。会制造汽车的人如果没有生产工具也制造不出来。

后来有一个权威的科学家,他也知道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但是他不敢惹邓小平而想方设法为他进行辩护,说:“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可是这样辩护就不科学了。转化、孵化者都是在自身不同的性质里变为另一种性质。坏人转化为好人,说明他原来不是坏人。鸡蛋孵化成小鸡,说明它原来不是小鸡。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说明科学技术原来不是生产力。实际上,大多数人谁不知道?!是具备了能制造汽车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生产工具和原料才能制造出汽车来。不是转化来的。

科学技术更不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生产力,两个要素是不可分开的。生产力哪里还有第一、第二之分呢?这简直是奇谈怪论。

假如生产力要真是分第一第二的话,那么第一生产力也必须是人,也不应该是科学技术。谁都知道,人能发明、制造生产工具,能使用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坏了,还能维修生产工具。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企图,分明是见物不见人,比老资产阶级还厉害,就连生产力中明显的起决定作用的人都不放过,都不承认他们是第一生产力!就说明他需要的只是政权,是统治。确实,邓小平把拥护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提上来,把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拥护他的人打下去,不管这些人有没有科学技术!

由于中外的资产阶级为了更多的剥削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编造出所谓的“第三产业”。他们不以生产工具、机器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搞什么教育经济、运输经济、旅游经济,工商税务、商业、银行、股票、律师等等都是经济。

特别是,我国在二十年前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一种新的服务性行业,美其名曰“性服务”!就是为了向外国资本家招商引资,适应外国资本家的生活恶习,给人家准备良好舒适的“投资环境”,批准各大中城市都开办“夜总会”、舞厅、歌厅、饭店包间里的“三陪小姐”等等。每年给国家上缴大量税收。后来,中国又产生了很多“大款”,自然也就包括为中国大款的性服务。除了经过国家批准的性服务场所以外,后来中小城市,甚至农村里都出现了不少隐藏的卖淫场所!这样,就连卖淫女使用的东西也成了生产力!总之,中国的新生资产阶级把生产力说成多要素论,说明他们已经不以生产工具、机器为生产劳动产品的来源了,当然也就不以生产工具、机器为生产价值的来源了,不管手段如何卑鄙,凡是能给他们挣钱的活动和使用的东西都叫生产力;凡是能给他们上缴税收的手段,都是生产力了!他们提倡生产力多要素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生产力庸俗化,给更多的捞取剩余价值制造理论根据。

劳动人民只能以生产工具、机器为生产力;比如农民只能以锄、镰刀等等为生产力,哪怕镰刀发展成收割机;工人只能以锤、斧等等为生产力,哪怕斧头发展成伐木的机器。

同志们!咱们可千万不要小看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生产力“多要素论”。他们通过编造生产力的多要素论,把生产力庸俗化。然后又学老资产阶级的“第三产业”,也就是企图不使用生产工具、机器,而单靠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其它的剥削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由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真正的劳动者用劳动时间去换取生活必需品,就要受到额外的剥削。因为统治阶级募养的不劳而食者跟劳动者分享劳动果实的人增多了。同时,由于不提倡用生产工具、机器去增加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都在他们那里没有用了。就只能给劳动人民使用!

可见,今天中国的新生资产阶级在诋毁、否定马恩列斯毛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在背叛科学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在背叛无产阶级、共产党,美化资产阶级,崇洋媚外方面,比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任何一个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工人贵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生产力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术语

首先,生产力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创造的,是资产阶级的术语,我们就不去多说了。只说从邓小平控制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权以后,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说得神乎其神,简直不可逾越。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都是这两对矛盾起着决定的力量。

我们则认为:生产力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一个“力量”,一个“因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承认“力量”,就必然走到唯心主义上去,就必然走资本主义道路。承认“因素”,就必然走唯物主义道路,就必然走到共产主义。因为在剥削阶级社会中,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也引起人的物质生活资料逐渐提高。但同时也引起压迫剥削的阶级关系越来越紧张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产生,同时也产生出先进的阶级;在持续不断的被压迫阶级跟压迫阶级的生死斗争中,最终产生出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和无产阶级,导致发展到今天的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即将彻底灭亡,实现共产主义即无阶级社会。由于不管剥削阶级怎样腐朽,不经过被压迫阶级的消灭,也是绝对不会自行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阶级斗争,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

假如生产力要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那还要先进的阶级在新的生产方式发展到成熟阶段,消灭旧阶级和旧生产方式的革命主观能动作用有什么用?那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经济上的机械论和自动论”!

资产阶级站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的立场上,一方面把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叫做生产力。理由是什么呢?他们说:“只有生产工具,没有使用工具的人就不能进行生产,就不能形成生产关系。可是在无产阶级看来,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是不能分开的;未曾计划用多少生产工具,就必须计划多少使用工具的人。这是无须多说的。恰恰相反,把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相分离的正是资产阶级干的好事。人们知道,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自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就干着把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相分离的勾当。因此,资产阶级不像奴隶主阶级那样又占有生产工具,又占有奴隶,而是只占有生产工具、机器,不占有雇佣奴隶。他们用于生产和其它事务上的人,都要现到劳务市场上去临时付钱购买。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和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工具、机器、生产设备等等属于“固定资本”。而购买劳动力的钱,则属于“可变资本”,资产阶级和资本家捞取的剩余价值是从可变资本中得来的,不是从固定资本中得来的。也就是说,纯粹从劳动人民的血汗中得来的!所以才把生产工具、机器和使用工具的人相分离,用占有生产工具的手段去占有雇佣工人,以便于剥削他们。但是,又把它、他们共同称为生产力,这是多么的矛盾?既然把它、他们分离了,又不得无奈的捏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剥削。他们的眼里一点也没有工人和劳动人民,不照顾这些人的利益。他们维持这些人的最低生活水平,让他们艰难的活着,仅仅是害怕没有剥削的人!

可是,要问什么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虚伪地说: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关系。这就把所有的剥削阶级和不劳而食者跟直接生产者混在一起了。什么是直接生产者?就是亲自使用生产工具、机器创造生活用品的人,这里当然要包括,真正由人民选举出来的所有为生产而服务的人。但是绝对不包括资产阶级、资本家和他们募养的人。其实,生产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本身就形成生产关系,并且是真正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所说的生产关系是阶级关系,是剥削压迫与被剥削压迫的关系。这样,生产力就成了只有资产阶级才有的专门用语。对无产阶级来说,完全是多余的、错误的用语。 

我们现在的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必须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进行阶级分析。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有不少共产党人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

要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时,就已经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了。而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总是社会化的,它是由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决定的。并且,社会化就是公共所有,就是公有制。马克思说:“历史表明,公有制是原始形式(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克尔特人等等),这种形式在公社所有制形式下还长期起着显著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把它们当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截止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普遍矛盾。但是普遍矛盾不能解决具体社会的问题。具体社会的问题,(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必须从分析具体社会找出来的矛盾(例如我们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公有制与统治方式的私有制之间的尖锐矛盾)。只有这对矛盾才能解决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并总结出来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继续消灭资产阶级的正确对象。

那么,我们现在的共产党人,在跟“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决裂”的时代,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呢?在上面已经说过,马克思、恩格斯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把它们当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截止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普遍矛盾。虽然他们在分析无产阶级时也应用过这两对矛盾,特别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说:“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但他们应用更多的,还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总之,不能机械的沿袭过去,要从现实的认识中去分析这两对矛盾,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事务,包括经济事务,尽可能把研究的对象立足于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都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物,而是物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白地说,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关系。剥削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不是生产的“力”和生产的“关系”了,而是生产工具、机器在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的私有性质下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的阶级关系!因此,经济基础也不是经济的“基础”,上层建筑也不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而是生产工具、机器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一种私有制经济制度!这种剥削压迫的经济制度,绝对不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设计师”编造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下面,就请同志们看一看生产力在资本家阶级关系的运作中,又是怎样变成生产力桎梏而引起革命的吧?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在参与生产、管理自然、管理社会的事物方面不听取劳动人民的意见,只按阶级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去作那就不用说了。只说在劳动产品的分配方面;在生产力还不太发达的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总是这样描述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工人劳动一日,八小时、十小时、十二小时,甚至十四、十六小时,生产六马克的价值,工人得三马克,资本家得三马克。这时,就是所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了。可是工人得到的三马克,平均起来只够工人一家维持一日最低生活的。而资本家,假如他雇十个工人,一日就得三十马克,这三十马克一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持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比工人富裕多了。这就也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随着生产工具、机器的发明或改进,或资本家增加工时,或增加劳动强度,假如这时工人每日能创造十个马克,但工人最多只能得四个,而资本家要得六个。于是,工人就会联合起来跟资本家进行斗争。资本家就要千方百计耍弄各种手段,进行镇压或分化瓦解工人的斗志。这就是所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当工人跟资本家进行顽强不懈的斗争,资本家看到将要影响生产或动摇统治地位时,才无可奈何地答应给工人再增加一点工资或其它福利,或改善一些劳动条件。假如这时工人能得四个半,资本家得五个半。这就又是一个回合的所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这样,由于“积累”是社会的一种必要职能,不管社会的生产能力比过去增加多少倍,劳动者个人的一日所得,平均起来也只够一日最低生活的。其余大量的社会财富都以剩余价值形式掌握在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的手中,被他们挥霍着、滥用着。所以,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最终消灭他们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有些人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利益,只看到今天不要农业税了,给生活困难的职工发放一些救济金,跟外国资产阶级学来的办什么“慈善事业”,制定“最低生活保证”等等政策,就满足了。其实那是把劳动人民剥削得太苦了的一种表现,不想办法发放一点钱就不能使商品流通,就更加加重了本来就加重的经济危机了。但是他们这样作,也是绝对解决不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个根本问题的!只能造成压迫剥削的恶性循环。没饭吃饿死的,没衣穿冻死的,找不到工作抑郁死的、自杀的,看不起病活活等着死的依然大量存在!按照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要求:劳动力的生活费用是什么?,是劳动力从出生、成长、受教育、工作、伤病残,到死亡的全部生活费用和防止各种灾害、灾难,没有养活资产阶级和资本家的份。

自从社会上产生出剥削阶级以来,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跟压迫、剥削阶级,就是这样围绕着所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斗争着,因为它们就是私有制关系,物质利益关系。可惜,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延续着。只不过斗争越来越激烈,压迫、剥削的手段也越来越被劳动人民看清楚了。难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永远存在的吗?不是。

其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剥削阶级社会的产物,只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已。

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形成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也就是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即经济制度。由于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是明显建立在压迫剥削基础上的,这就必须有一个与压迫剥削的性质相适应的统治方式去维护。否则劳动者就有要造反,就要杀死压迫剥削者,就要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走。因此,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私有制的统治方式,也就是私有制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公有制社会生产工具、机器的总和,形成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也就相当于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即经济制度。由于公有制的生产方式,是公共生产,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享用。没有不劳而食者,这就不需要统治方式,只有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的管理方式就够了。因此,公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公有制的管理方式。也就相当于上层建筑。所谓的上层建筑,就是由于人是社会动物,为了保障人类自己生存的利益,总是有组织的团结行动。因此就必须有领导、有权威、有纪律;跟从者就必须听指挥,不能破坏纪律。可是,阶级统治者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利用人民在创造自己生存条件的过程中,剥夺这些生存条件为他们所需而已。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剥削阶级社会中所称的上层建筑。

在实现了共产主义,即无阶级社会的条件下,人们的活动所遵循的完全是自然法则规定的纪律。这种纪律掌握在人民自己选举出来并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公仆手中,假如任何人要是不遵守他所教导的这种纪律,那就不仅对别人不利,更主要的还是对自己不利。例如最常见的,人人都知道的电——所规定的纪律。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上层机构,当然就不能等同于为剥削压迫的官僚军事统治机构服务的上层建筑了!

我们无产阶级过去和现在所认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它们各自的制约关系是: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时也反作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这样形成的矛盾运动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看来,表面上似乎很辨证,其实也有形而上学。

实践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虽然是两对矛盾的范畴,但它们的矛盾很小,几乎是没有矛盾的。因为它们是同样性质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同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是保护和维护同样性质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请问:哪有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出来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基础的呢?没有。我们在所有场合都看到:凡是私有制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所有者——资产阶级或资本家,无论什么原因,雇佣工人跟他们发生矛盾引起争执时,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的执法者总是保护和维护资产阶级或资本家,总是雇佣工人没理!这就证明,它们不仅没有矛盾,反而是互为前提的:生产力、经济基础供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执法者,养得肥肥的;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以保护和维护生产力、经济基础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实,只有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例如公有制反对私有制。反之,也是一样。

在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早已成为两大对立阶级的今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性质,也就明显的暴露无疑了。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剥削阶级社会,最早的人们还不懂什么是阶级斗争。更没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然而,阶级斗争却一直存在着;被压迫剥削者只能直观地从眼前的劳动、生活利益出发跟压迫剥削者据理斗争:就是我干了一天活,还不够我一家最低生活的。你们却花天酒地!只是由于“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马、恩选集》第二卷、第九十页),才能生产。这种占有的人自然也就包括剥削压迫者和直接生产者。再加上:人是社会动物,总要有指挥者和服从者。马克思、恩格斯就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构成部分,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又统一,又斗争。然而不管怎样统一,也总是建立在压迫、剥削基础上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直就是笼统的论述剥削阶级社会的。没有把它们的私有制性质与公有制性质截然分开去论述,使得人们对这两个问题总是模糊不清。似乎它们和它们的压迫剥削性质都是永存的。其实不然,上面已经说过,由于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是明显建立在压迫剥削基础上的,这就必须有一个与压迫剥削的性质相适应的统治方式去维护。否则劳动者就有要造反,就要杀死压迫剥削者,就要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走。因此,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私有制的统治方式,也就是私有制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剥削阶级社会。由于公有制的生产方式是公共生产,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享用。没有不劳而食者,这就不需要统治方式,只有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的管理方式就够了。因此,公有制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公有制社会的管理方式和上层管理机构。不是上层建筑。这就证明:任何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都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可是无产阶级却认为是一个。他们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以后,还有一个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的那个统治方式没有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两个组成部分的最后一个——就认为资产阶级消灭了,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了;主要矛盾就是“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与生产落后的矛盾”了!这就是国际科学社会主义失败或衰败,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的办法还是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假如要是把生产力中的资本主义内容除去,无产阶级使用它,可以省略十一个字。不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需要使用那些重叠的概念,尽可能接近实际才好。生产工具、机器和使用它们的人,比较使用纺织机、收割机和使用它们的人,就已经是最实际的概念了。

不过,上面这些关于经济、政治的名词、概念、范畴观念都是暂时的。都是生产工具、机器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才有的。当资本主义被消灭,共产主义实现以后,不仅资本主义的观念没有了,所谓共产主义的观念也就没有了。保留下来的就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如生产,再生产,运输、产品的储存、保管、供应,维修、回收、复用等等,这些最贴近实际的名词、概念、范畴了。当然,还有管理、统计,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艺、体育等等部门,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为人民服务工作。现在都是:劳动力市场、雇佣工人、资本家的财富论坛,竞争、失业、破产、倒闭,经济危机、货币危机、泡沫经济、总危机,商品、价值、货币,批发、零售,市场、国际市场,商店、商厦、超市,税务、银行、股票(交易所投机)、债券,律师事务、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等,这些为资产阶级剥削,不生产产品,解决不了问题的事务。

无产阶级站在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立场上去分析,非常简单明了。生产工具、机器既是人发明、制造的,又是人使用、维修的,他们和生产工具、机器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离的。生产工具、机器不可能脱离使用它们的人而独立存在。人们在安排使用多少生产工具、机器的同时,自然就会安排多少使用工具、机器的人。这是最普通的常识,无须细说。所以,生产工具脱离使用工具的人,分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造成的。

由生产工具、机器本身的功能与构造和使用它们的人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是非常和谐的,起码不会发展到动用飞机大炮引起社会革命的地步。它们是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生产和劳动的物质基础。这种关系虽然也是一对矛盾的范畴,而且也是随着生产工具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又不断克服的,但它们是人类自古以来在生产中自然形成的矛盾和关系。这种矛盾和关系在日常生产的实际运作中是非常好解决的。例如,大家共同为生产而使用的一座炼钢炉,由于它的功能和构造的复杂,所以生产关系也复杂;有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以外开采原料的、运输的,有粉碎原料的、供料的、出钢的、统一管理高炉的等等。这些人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共同形成一个生产关系的整体。哪些岗位需要多少人才能保证顺利出钢?当有的人(无论是领导或个人)提出某个岗位上需要或不需要那么多人时,可以通过实践。实践以后证明需要多少人,就可以放多少人,矛盾就这样解决了。只要在公有制和产品的分配上不产生两极分化,那就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您说:“生产社会化,就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大工业生产”。

似乎您认为:“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才有,才开始的。

但是,生产总是社会化的。它是由人类最古老的需要和使用决定的,无论公有制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还是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总是一样的。由于人们不止需要使用一种产品,而是使用多种产品,但生产者却只能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绝不能生产所有的产品。所有的产品只能由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工厂和各种不同的生产者去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使用,才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各种产品以满足各种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由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决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化。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不仅生产工具不发达,而且相应的人类需用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不多的。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特别是交通工具的不发达,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知识等等,也都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看不见广阔世界的情况。这时,当然也看不出 “生产的社会化”。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只要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也就不知道生产社会化。因为在这时,真正生产社会化的条件还没有发展成熟,生产社会化的图景还不可能在人类面前展现出来。

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中期,在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机器、铁路、轮船、电讯、世界贸易的出现等等,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过程中和以后的发展时期,“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被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出来,才有的“生产社会化”这种提法。

既然生产总是社会化的,那么所谓“生产社会化,就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大工业生产”就不对了。只能说,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因为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废止以后,由一个即将实现的,把“人们切身的物质利益与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凝结在一起”的,共产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还会更大、更广泛地掀起来。至于,因为几百年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的盲目生产,盲目竞争造成的:一方面,产品相对或绝对过盛造成的:一部分人高消费,高浪费造成的:垃圾遍野,生态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穷人却以拾垃圾,卖破烂为生!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那种青山绿水、森林遍布、矿藏丰富、青天白云,但人民贫困,物质生活资料不足的时代早以成为过去。是否还要不顾自然环境、天不下雨,土地减少,一味的盲目掀起共产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每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特别是人民选出来的公仆的必修课。

待序     电话:81388225    退休工人:朱国民  苏淑芹  2009、11、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