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周易》
“易”学与《周易》
上面所谈问题,说明很多问题不应该把它都当成《周易》中的内容,但历史上有些人总想把它列进《周易》内容中去,为什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和人们分不清《易》学和《周易》的关系有关。
那么《易》学和《周易》是什么关系呢?就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人认为《易》学就是研究《周易》之学。
但是这个定义下的很不准确,如《周易》之前,就有《连山》、《归藏》两《易》,难道它们就不属《易》学范畴吗?
近代人胡朴安在他的《周易古史观》自序中又说:“《河图》、《洛书》、先天、后天、六十四卦方圆诸图,是邵康节之学,而非易学。”可是术数家们又一直把这些内容当作是《易》学的发展,这又怎样解释?
看来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对《易》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认识才造成。
但是,什么叫《易》学?若从内容上分,恐怕这个定义很难下。因为从春秋战国开始的百家争鸣,各家的学说几乎都受到《周易》内容的影响,但不能把他们都列入《易》学。那么到底什么叫《易》学?从现在看,《易》学的最大特征,就是离不开卦象符号。因此,只要是用卦象符号来研究各种学问和所得的结论,就应该构成《易》学内容。
从这个定义出发,最早使用卦象符号的是八卦,因此八卦就是《易》学的世祖。《连山》、《归藏》是在八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卦象符号专门研究卜筮为内容的著作,从而形成了《易》学中的卜筮派。《周易》同样是在八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通过卦象符号,专对各种哲理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著作,从而形成了《易》学中的哲理派。
当初,人们对这种界限并不自觉,所以《十翼》的作者在注释《周易》时,一方面对《周易》中的哲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发掘和记述,同时把《连山》、《归藏》失传后还在有关人中流传着的内容,也顺手记录下来。实际这就成了后人不仅仅是研宄《周易》的重要资料了,而且成了后人研究整个《易》学的重要资料了。如果分不清这个界限,实际就把《周易》的内容搞成了龙蛇混杂的大杂烩。
哲理派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在各家各派中都得到发展。卜筮派,在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发展,到了汉代,焦延寿结合灾异,借六十四卦的卦名,著《焦氏易林》,对六十四卦中的卦爻辞,作了和《周易》不同的新著述。传至徒弟京房,著《京氏易传》,结合春秋战国以来发展的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以及阴阳家的“舍人事而任鬼神”的内容等等,进行再创造,再发明,创出了很有名的纳甲等法,成为《连山》、《归藏》失传后占卜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也为后来的占卜学从理论到实践开了一个新端点。发展到宋代,又和《河.洛》结合在一起,并大作文章,提出了先天说和后天说的内容等等,使占卜从理论到实践又上了一个新台级。现代人所谓的“科学预测学”,其实正是这些内容的翻版,并无什么新东西。
通过以上所述,便可知道,《周易》是《易》学中哲理派的世祖,它不能代表全部《易》学的内容。《易》学中的占卜派,并不是《周易》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把这行为硬说成是对《周易》的继承和发展,也就只能说这是一种拉大旗作虎皮,吓唬别人,保护自己的行为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