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对关于科学社会主义20问的解答

火烧 2009-10-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针对科学社会主义20问进行解答,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问题,涵盖分配机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核心议题。

听婵释禅对“金牌民工”关于科学社会主义20问的解答  

   

听婵释禅  

一位愿意探讨问题的叫“金牌民工”的网友在“乌有之乡”发文提出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 亟待解决的20个问题。想必这些问题也是许多人很关注的问题。为了浓厚思潮碰撞的学术氛围,听婵释禅根据其所创立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尝试回答一下相关问题。限于篇幅,只作简答。具体“论证和实证”的内容可参考“听婵释禅博客”上的相关文章。本解答纯属于学术探讨的思想碰撞范围,不是任何一方的关于此类问题的标准答案,每一个对此感兴趣的学人都可以给予批评指正,但前提必须是充满智慧的以理服人的智者思辩,而不是“屁股决定脑袋”站队的小儿科那样的玩意。  

   

其中的某些问题的提法并不是很准确,个别问题也谈不上什么问题,但听婵释禅尽可地按原提问解答。  

   

一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需要不需要进一步发展,如果需要,那么需要在什么地方发展?  

答:首先由马克思等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框架,然后由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结合各自国家的国情实际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并丰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形成了即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马列毛主义或是叫马列毛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绝大多数理论原则至今仍然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颠簸不破的真理。但面对由“短缺的市场经济”过渡到“过剩的市场经济”,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也是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丰富完善的,以便更有效地“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那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无论是社会主义也好,还是资本主义也罢,其作为一种“分配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利益分配制度或是叫利益分配机制”,所面对的“经济体或是叫市场经济体”,就必须给这个“经济体或是叫市场经济体”等最基础的概念一个实实在在的说法。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主义,都必须给予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的“经济体或是叫市场经济体”等概念下一个内涵和外延相对清晰明确的定义。否则这主义,那思想的何依何托。这也是最本源、最本质、最基础的话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这主义,那思想”都将缺乏针对性和实体的依附性,至少在理论上就是一个不可原谅的空白。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形态的决定力量”这个论断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可参考《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社会性质的决定力量(36)》一文),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  

   

对此,听婵释禅通过建立可以架构世界经济学大厦的基本钢筋混凝土“大框架”的最基础、最本源的“市场经济学”,提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的“市场经济或是叫经济”这样的概念并为其下了相对清晰明确的定义,也即“市场经济者,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的定义。这样就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的关于“分配和分配关系”矛盾运行所形成的分配制度或是叫利益分配机制有了实实在在的实体依托和根基,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是资本主义理论”不再虚飘不实了。  

   

“市场经济”存在于整个人类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只要人类存在商品的“生产”、社会财富的“分配”、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换”、和对商品的最终“消费”活动,“市场经济”就存在,只不过其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表现形式”各有所不同罢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是人类的群体性经济活动和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用”等需要的“自然天成”的社会化产物。只要存在人类的社会化群体性“衣食住行用”等的需要和社会分工,就必然要有“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市场经济即是天堂,也是地狱,而对“市场经济”进行“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取得了科学合理的很大成效,那“市场经济”就是人类美好幸福的人间。“市场经济”,无论有多少地方可以被诟病,但却构成了当下人类唯一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存在,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和现实。  

三问: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  

答:对于市场经济之“分配”环节来说,其是具有“归属性或是阶级性”的。市场经济之“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是“没有”归属性或是阶级性的。也即任何国家、任何所有制、任何企业、任何家庭和个人等“生产”的商品,特别是在“过剩的市场经济”阶段,只要有“钱”,都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用来进行自主“消费”。只有社会财富的“分配”,那绝对是“谁的就是谁的,决没有半点免费午餐的味道”。所以,判断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性质或是社会基本经济形态”,和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下“定义”,就只能以社会财富的“分配”环节来做为唯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的定义: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分配方式,并“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分配,而“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则处于“极为次要和补充”的社会财富分配地位而形成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也即列宁斯大林时代和毛泽东时代等曾经采用过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或是叫社会基本经济形态。公有制是“按劳分配”得以实现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载体形式或是叫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实现方式。 “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和所有靠财政拨款的政府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国防等单位的开资,都是“按公权力分配”的基本载体形式或是叫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实现方式。  

      “资本主义”的定义: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 做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分配方式,并“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实现“由多数人向少数人手里和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手里集中和转移”的分配,而“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则处于“极为次要和补充”的社会财富分配地位而形成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也即实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或是叫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私有制是“按资分配”得以实现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载体形式或是叫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实现方式。但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只要有“按公权力分配”,就必然伴生、伴随着“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这种社会财富“分配”的实现方式。不过,私有制则是“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最肥沃的滋生土壤和腐败的万恶之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条件下的腐败问题,是一个难以根治的社会化问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或是本质:归根到底,就在于“社会财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共享,还是由少数人独享”的问题。而实现社会主义“人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共享”的“载体形式或是叫实现方式”,那就是“公有制”条件下的“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导和统领”分配方式;而实现资本主义“金本位”的“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载体形式或是叫实现方式”,那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的“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导和统领”分配方式。“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制度及其思想理念体系,其不过都是为了保证和维护“某种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或是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正常安全运行罢了。   

   

严格地讲,此类概念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更准确一些。“科学”两字只在于强调某个理论的“可能”真理性,但如果不是真理,即使在某个概念前面加上“科学”这个定语也是没用的。所以,再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完整概念的定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就是指以社会主义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统领和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一种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具体就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两种“主要” 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的“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分配,而“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则处于“极为次要和补充”的社会财富分配地位,并以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统领和指导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进步文明”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其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或者叫“进步文明性”,就在于其把“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放在了“主导和统领”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就是指以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统领和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一种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具体就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两种“主要”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分配,实现社会财富“由多数人向少数人手里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手里集中和转移”的分配,而“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则处于“极为次要和补充”的社会财富分配地位,并以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统领和指导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落后” 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其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落后性”,就在于其把“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这两种“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分配方式放在了“主导和统领”的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一是“以公有制,还是以私有制”为市场经济“载体”形式或是叫社会财富“分配”的实现方式。二是以“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导和统领”分配方式,还是“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做为社会财富的“主导和统领”分配方式,是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金石。而实际上,“公有制”是与“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相对等、相匹配的; “私有制”是与“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相对等、相匹配的。  

四问:目前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吗?为什么?  

   

答:目前的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可根据听婵释禅对“封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性共产主义等概念所下的定义自己去分辩和判断。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或是会那样?那只有天知道。  

   

四问: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功过?发展趋势?  

   

答:这个问题是一个敏感问题,历史会客观公正地回答这个问题的。其发展趋势也必将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的主流社会形态或是叫主流文明是处于“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特色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五问:如何划分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的定义是什么?  

   

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重新划分为:人类历史已经或将要大致经历:原始市场经济、封建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和共产市场经济四个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其有专文论述。  

   

“社会市场经济”可划分为“封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中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共产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三个基本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对于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是一样的“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不同的只是被政府等各层级组织“灌注”了不同的执政思想理念体系,才把这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变得面目全非地让人们有些辩认不出来了。  

  “社会市场经济”形态内部区分各种不同的“具体” 社会经济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标志着采用不同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并在“市场经济”前面加的有如“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等的这样的“定语”做为基本标志的。所以,也可以把上面的划分简化成:“封建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资本主义”的中级阶段,“社会主义和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三个基本阶段。  

   

“社会主义和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即以公有制为基础,并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为主,以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为辅”的“社会主义和社会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形态。这种“分配格局”的社会形态,可以使社会财富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得到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分配。这种进步文明的“社会形态”在前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时代和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等被采用过,在朝鲜和古巴等国家正在被采用。当然,进入“社会共产主义”阶段后,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已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出现社会财富的“按需分配”方式。而到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则基本上是采用“按需分配”方式了。但由于其离人类太远,在此就不多浪费笔墨探讨了。  

   

“社会共产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是指以社会共产主义的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统领和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一种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具体就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及其演化的按需分配”三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主导和统领”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分配,而“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方式则“基本上不存在或是仅存一点尾巴”,并以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格局”统领和指导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进步文明”且由两种社会形态“混合”而成的社会基本经济形态。  

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性或是叫“文明进步性”,就在于其在“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实现了“按需分配”。这种只有在“以往和现在”极品的“皇族、资本家、官僚等”那里实现的还是很初级阶段的“按需分配”方式,将在更大的人群范围内实现,并且还要提高很多“按需分配”的档次。等到科学技术等推动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实现了,听婵释禅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也就到了没有什么实际存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光荣退休的时候了。  

   

六问: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力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和区别。所谓生产力: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过程中人类进行商品生产的能量、水平、手段、方式、品质、效益和效率等因素综合效应所形成的能力。也即无论人们采用哪种社会制度的可以提高商品“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机器设备、生产手段、生产工具和先进管理方式等,其生产出来的商品,都可以通过“分配”来的钱,再通过商品的“交换”而实现最终的消费。也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换力和交换关系、消费和消费关系”三者是没有归属性和阶级性的。只有“分配和分配关系”才有归属性和阶级性。“分配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决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社会形态主要决定市场经济之“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方向,并最终决定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社会性质”。而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取绝于一个国家:一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商品生产手段、分配手段、交换手段、消费手段等的社会化商品大生产的力度;二是和平建设时间的长短;三是人口增长速度和素质高低;四是政府、企业等各层级组织领导组织商品“生产”的能力等因素。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等社会制度,只要具备这些必要而良好的条件,都是可以达到很高的生产力或是叫商品“生产”发展水平的。  

   

七问: 重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发展有什么必然联系?  

   

答:重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发展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公有制和私有制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企业化、集团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载体形式,而且还是社会财富“大的取向、流向”的分配方式。公有制决定“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共享”。私有制决定“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不管是采用公有制,还是采用私有制,只要是企业或是企业集团这种社会化商品“大生产”组织形式存在,并且采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推动最先进的商品“生产”手段、工具和管理方式等进步,就会必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是叫“解放和发展”商品的“生产”能力。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大好处,就是即可以充分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可以建立“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的共享”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私有制即使可以做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但却做不到“财富共享”的要求。而这“财富共享”才是“社会主义”的实质内容,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社会主义。  

   

八问:社会主义如何消灭剥削?如何让集体财富的源泉的以充分涌流?  

九问: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答:公有制可以消灭剥削。一是企业或是集体的一部分利润可以通过发工资、奖金等“按劳分配”的形式发给经理和工人;二是一部分利润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由国家建立“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制度体系”的方式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三是一部分利润做为生产发展资金;四是剩余的利润则变成公积金、公益金等企业或是集体的公共资金,进行企业或是集体内部职工等的“生老病死的制度安排”。也即公有制的企业或是集体的所有利润都通过“按劳分配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的不同渠道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地分配到了所有企业或是集体成员的手里。不存在“按资分配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少数人独占和剥削的问题。由此,集体财富的泉流就可以得到充分地涌动。社会主义的这种“财富共享”机制的优越性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人类和谐稳定共存共处的最坚实的生存、生活基础和基石。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有制的企业或是集体的利润,也即“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这样发挥的作用。也即这“利润”或是叫“剩余价值”,在公有制的企业或是集体里都通过不同分配渠道分配给了全体社会成员。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意义。  

   

十问:价值规律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作用?  

   

答: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都存在人类赖以“衣食住行用”等的生存、生活的“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从对价格管制相对严格的“短缺的市场经济”过渡到对价格管制相对比较宽松的“过剩的市场经济”阶段,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和领域就更加广阔而富有力度了。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等社会形态,其都有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手段等大进步并产生商品极大丰富的“过剩的市场经济”阶段。但即使在“过剩的市场经济”里,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是那么均衡,政府等各层级组织对生活必需品的必要价格管制都是必须的。也即“价值规律”在生活必需品等的发挥作用都必须是要受到限制和管制的,即使是社会主义也概莫能外。  

   

十一问:更高层次的生产关系能否在目前的中国率先产生,为什么?  

   

答:“更高层次的生产关系能否在目前的中国率先产生”,这句话应改成“更高层次的分配关系能否在目前的中国率先产生”。 因为“分配力和分配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推动“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生产关系”什么事。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有了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时间,其社会主义先进的“分配力和分配关系”因子和思想理念基础是相当雄厚的。更高层次的“分配关系”在目前的中国率先产生是最有可能的。  

   

十二问:如果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检验,你如何检验,检验的结果如何?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坚持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等都是一种简略语,其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否则就都有摸棱两可的语境。也就是说,他们有个“是用社会主义的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实践,还是用资本主义的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等的实践去检验”的问题,而后两句也有“坚持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还是往资本主义等那里改革开放”和“摸哪块石头过河”等的问题。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摸着石头过河”两句话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探索”问题。如果用“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共享”这个实践标准去检验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你就会发现许多问题。  

   

十三问:社会主义要求消灭私有制,但是你如何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厦?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最为关键的问题。  

   

答:社会主义要建立“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共享”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通过“公有制”这种市场经济的载体形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因为私有制实行的“按资分配”只能实现“社会财富由少数人独享”,也即私有制企业的绝大多数利润必要被“资本家”占有。这是谁也难以改变的事实。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类在市场经济之商品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的社会协作关系。生产关系在任何社会制度里,只要有群体性互助合作的商品“生产”活动也即企业或是作坊等,就会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的社会商品“生产”的协作关系。公有制只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财富由全体社会成员相对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共享”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基础之上。“生产关系”实在干不了这样事非鲜明、归属性或是阶级性极强的活。  

   

十四问:为什么说共产主义实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十六问: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十七:目前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形式与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不同,应当采取怎样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十八问:社会分工的性质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特点有什么一致的地方,为什么?  

十九问: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具体的标志是什么?  

二十问:如果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你就可以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看到和正确分析国际政治风云将如何变换?  

答:这几问题没有解答的意义,就不回答了。  

 2009年10月29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