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是被滥用以至造成混乱的经济概念
计划经济是被滥用以至造成混乱的经济概念
作者:迭飞
计划经济基本含义是指在社会主义下,生产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实,计划和经济又是不同的概念,两者并列,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严密的。但由于理论家们都这么说,习惯成自然了。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在这个制度之下,现代的阶级差别将消逝;而且在这个制度之下―也许在经过一个短暂的,有些艰苦的,但无论如何在道义上很有益的过渡时期以后,―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第243页)
仔细读了恩格斯这一段话,必定豁然开朗:这里的计划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计划经济完全是两码事。非常明确,计划就是同生产力联系,而不同经济联系;即使同经济有联系,也是通过生产力这个媒介来间接发生联系。用公式表示,就是:计划-生产力-经济。离开生产力,计划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离开计划,经济照样独立存在,但生产力就会变成无序杂乱的生产力。仅此而已。把计划直接同经济捆绑起来,无异于把风马牛捆绑在一起。计划归属于生产力范畴,经济归属于社会制度范畴。说社会制度是计划形态,或非计划形态,逻辑上说不通。计划是纸面上的,经济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人离开计划能生存,人离开经济一天也生存不下去。如果实在要牵强附会,宁可称计划生产力,也比称计划经济强一千倍。把计划滥用到经济上去,使用计划经济概念,轻则引起思想理论界的混乱,重则葬送几十年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就像我们今天实际所看到的那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生产力和计划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就是工人阶级的劳动能力加自然和社会资源。计划是什么?计划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调配。在早期资本主义下,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滥用社会、自然资源,压榨工人阶级劳动力,绝对不会有对自然、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调配,所以,要革命,变无序为有序,把计划同生产力密切结合起来,完全是时代的需要。在当代资本主义下,由于资产阶级吸取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在生产中引进了计划,部分改善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只能推迟资本主义的死亡,并不能使生产完全进入计划的受控状态,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造成的破坏和伤害仍然那样大,离开恩格斯在上述中所说的,"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尚有极大的距离,所以,当代仍然要革资本主义的命。
其次,把目光转向经济。经济是什么?经济是一种生产关系。作为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有两种形态:公有制和私有制。没有第三种经济形态。经济同计划直接相联系,就会产生第三种经济形态:计划经济。那么,人们自然就会问,这种计划经济形态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呢?所以,问题绕来绕去,只在原地打转。很清楚,经济如果离开了所有制归属,抽象、一般地谈论计划,赋于经济以计划形态,这种所谓的经济形态,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并不存在实际中,是一种人的头脑加工后的产物。
再其次,深一步发掘,就会看到,在私有制下,由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作为劳动力的工资,而不是全部劳动的工资,工人劳动创造的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成果都被资本家无偿地放入了腰包,造成了占有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不生产,生产的不占有社会资源和劳动力的极不公平、正义的状况,造成了社会一端富裕,一端贫穷,工人阶级普遍因资本家阶级的富裕而贫穷。社会因富贵而生病―社会富贵病。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这就是全部现代社会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是生产全部价值的唯一的阶级。因为价值只是劳动的另一种表现,是在我们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用以表示包含在一定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由工人所生产的价值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那些占有原料、机器、工具和预付资金,因而有可能去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的那些所有者。所以,工人阶级从他们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中只取回一部分。另一部分,即资本家保留在自己手里并至多也只须和土地所有者阶级瓜分的那一部分,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随着每一项新的发明和发现而日益增大,而落到工人阶级手中的那一部分(按人口计算)或者增加得很慢和很少,或者是一点也不增加,并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缩减。"
(同上,242页)
而在公有制下,以上的弊端都不存在了。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资产阶级剥削阶级被消灭了。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人阶级劳动后创造的价值有没有发生增值情况?有,但作为社会的劳动纳入社会的统一管理之中,并没有落入任何私人腰包。只要制度健全,也不可能落入私人腰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为社会各种公共扣除,比如医疗保健、教育基金、国防基金、劳动保护基金、住房基金、社会养老基金,等等,逐步积累起来,最后,划了一个圆圈仍旧回到劳动者手中。社会也不会因富贵而出现病态象,始终向劳动者共同富裕逐步过渡。
所以,马恩始终把重点放在改变私有制上,而不是其它,是有道理的。设想一下,如果在改革开放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只要重申一下,计划生产力要加强,要完善,要大力发展,做代表就是要做先进的计划生产力代表,资改派精英们还敢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度一根毫毛吗?不敢了。正因为把解释权交给他们了,他们就肆无忌惮地随意篡改马克思主义,像变戏法一样,先把计划同经济挂钩,再把计划解释成僵化的、固定的、不合时宜的、斯大林模式的,进而为了克服这种僵化、固定、不合时宜、斯大林模式,就顺理成章地进入经济制度"改革",在众目睽睽下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偷换成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工人阶级和他们忠实的知识分子代言人发觉,生米已经煮成熟饭。
不可否认,个别工人的确会有这样的愿望,想使自己的工资体现全部劳动成果,每个月都把为自己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以货币形式拿到手,否则,就没有劳动"积极性"。这种个别情况是有的。解决办法也是有的。就像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一样,开办各种工人学校,进行教育,启发工人阶级觉悟,讲清这同旧社会,为资本家干活是不一样的。现在是新社会,工人阶级既是为国家工作,也是在为自己工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与资本的道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社会主义公有制加个人责任制,照样能使社会主义制度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工人阶级凭自己的阶级本能完全能领会马克思主义。正像恩格斯所说:"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要比我们那些高傲的"有教养的"人高明得多,因为前者对最难的经济结论也很容易理解,而后者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却终身也解决不了。"(同上,235页)资改派的精英们就是恩格斯所批评的这样高傲的"有教养的"人,就是"对最难的经济结论""终身也解决不了"。他们叫喊起来:对呀,工人没有积极性,是由于没有把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人皆有私心。私心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改制,改制,统统改制。于是,股份合作制,私人所有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公有制处于瓦解状态。
还有,社会主义肯定有暂时照顾不到的经济领域,比如分散的个体经济,本来就以个体经营为好,这是谁都清楚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的,并不是全部取消。这些我们都是知道的。但到了资改派那里,就被说成是社会主义计划的面太广了,太宽了,把不应该纳入的也纳进来了,造成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没有积极性。应该抓大放小,放开搞活。用这种办法来冲击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我们看到,很多工友就是在他们私有化的鼓吹下,离开公有制企业,下海经商,反过来利用手中的资源,排挤、挖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工人兄弟对自己的公有制不感兴趣,反而对私有制乐乐津道,岂非咄咄怪事?
资改派就是这样做的,指鹿为马,搞混计划同经济之间的区别,不分青红皂白,集中火力,向计划经济这一并不存在的虚拟的经济形态开火,以至他们故意把火力打偏,打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态上,把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长期的英勇奋斗,牺牲了无数革命志士和工农革命者的生命,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明目张胆地"改革开放"成资本主义私有制,人们并没有觉察,甚至为他们叫好。资改派偷梁换柱,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巨大损失,可能再用三十年时间,也不一定能弥补回来。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再次拨乱反正。坚决停止使用计划经济概念,明确计划就是指计划生产力,经济就是指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度。这样,顺理成章,改革,就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开放,就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独立自主;市场,就成了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驾驭的骏马;市场同经济就会在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脱钩,为我所用,而不能撼动我一根毫毛;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又奈我如何?
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