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论郑渊洁的假另类
郑渊洁,中国最著名的儿童作家之一。
但是,郑渊洁的童话我却没看过,我儿子看过,儿子看的时候,我也扫过两眼,讲什么?不知道,等于没看过。有人向我谈起郑渊洁如何如何教育孩子,如不上学自己教之类的。郑渊洁的博客,新浪首页上也偶尔一见,好象读过一篇,比较特立独行。
如此总总,大约判断出郑渊洁算是当今社会的另类,与韩寒有一比。
如何教育孩子?自己也有很多感触。学校简直拿学生当牲口用,学啊学啊,做啊做,补习班啊补习班,据说体育课经常被占,晚上有时忙到十二点。除了奥数,甚至还有作文。这学习吗?简直是摧残。莫说学生,农民工兄弟也不至于觉都睡不够。
为什么要这样?何苦呢?怪谁啊?老师?学校?教育部?教育制度?家长?芸芸众生,各执一词,人多嘴杂,莫衷一是。电视台里为了补习班的事情,辩论双方都吵起来了,就差没骂对方不负责任混蛋没人性了。
昨天,在强国论坛看到网友转贴的郑渊洁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文章似乎讲了一些道理,其实也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如生活阅历不够不要生硬地拔苗助长否则有害无益之类。这道理大家都知道,问题是怎么做,可行吗?不客气地说,郑渊洁实在是扯淡。
实践郑渊洁的主张需很苛刻的前提,一,老子有钱有名有影响,二,儿子有才有艺肯钻研。
何出此言?很简单,如今的社会并非“人性化”的社会,而是“工商金融资本化”的社会。可以不让孩子学的辛苦,但你如何保证孩子在二十岁之前掌握足够的知识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呢?可以不学,但名校注定没戏。
社会上的招聘看什么?看你要的价格,看你是否可用,看你的学历。
跟小学对抗,没关系。跟中学对抗,没关系。跟高中对抗,不大妙了。跟大学对抗?百分之九十要头破血流。大学不要你,将来的社会就不要你。清华、北大、复旦、麻省、哈佛进不去。国外的学生很轻松?胡扯。外国的名校同样艰苦,几天前看过一篇文章,美国的一个名校,学生很少夜里两点钟之前休息。
文学、艺术、历史,人类要学习一辈子。唐诗宋词儿时不看没关系,高中你看不看?高考这一关过不去。而奥数、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目呢?学的就是比不学的强。如果一个学生胆敢不背单词,他的英语成绩必然比其他学生差十万八千里。
怎么办?放弃数学和英语?可以,但你就别上大学了。
不上大学?可以,你怎么找工作?找什么工作?社会听你的?
或许郑渊洁可以说,“不上就不上,我让儿子搞文学,搞艺术”。可以,而且,的确有成才的可能。有些艺术家出身农民,数理化全不懂,却是艺术家。只是,这种模式可能推广吗?社会需要多少艺术家吗?市场经济,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也就臭大街了?
儿子有才肯钻,出来了,很好。出不来呢?谁负责?
老子有钱也行,象郑渊洁这类名人,不仅有名,而且有钱,其子女或许没有上学的必要。如果人人身家三千万,干脆让孩子弃学,不要学,自由发展去,发展想象力去。请几个老师,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出来更好,出不来也没关系,有保障嘛。
很多富二代不就这么生活吗?游手好闲却能继承产业。有了经济基础,有了“某某某的儿子”,生存不是问题。
问题是,可推广吗?现在已经全民资本家了?全民知本家了?全民发大财了?哪里的事哦。事实上,中国的家庭,全部平均下来低得很。没有大名和经济基础,怎么办?这些人是社会的大多数,绝大多数,千分之九百六十。如何自由发展?
自由不仅是灵魂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事情。
之所以说郑渊洁是假另类,根据就在这里,郑渊洁只能在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名望基础上规划其孩子的未来,其方法和观点对广大的人民大众来说,没啥有,顶多是扰乱一下思维。穷人按照郑渊洁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一则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二则,很可能教育失败,后果很严重。
在竞争型社会里,在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情况下赌博孩子的未来,成功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五。
并且,一般的家庭也没有郑渊洁这样有文化的家长,郑渊洁可以列一个书目,要他孩子读完,从而培养孩子的智慧。但其他的家长做不到嘛。文化人本身是半个教师,家庭教育代替了部分学校教育,但一般的家庭不具备这个条件。
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什么?是路线问题、立国宗旨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
是社会主义的福利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是“人性化的社会”,还是“工商业的你死我活”?是“平民结构”,还是“阶级分化”?是“以人为本”,还是“以GDP为本”,靠艺术和文学成名成家有几个?少的可怜。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相反,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只要以成龙成凤、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为目的,其结果必然都是惨烈的竞争。好比文学,如果作者们都要讲销量,难道他们会不竭尽全力的写作、包装、营销吗?这一点,保险公司的营业员最清楚了。
现行的社会运作模式,方式便是优胜劣汰,争取好成绩,争取进名校,争取高学历,争取进入名企。大家都在争先,自然恐后,自然加班加点地学习。不是这样吗?例外是极少的,这种情况适用于百分之九十学生和家庭。关键之关键,还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很早以前,学生比较轻松,那时候不大讲究爬到别人头上去,只讲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有人说你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耽误了一代人。现在呢?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竞相为老板们卖命的时候,又有人说不人道,太残酷。
到底哪种方式好?没有结论。归根到底还是价值观、社会观、阶级观的问题。
如果你向往一个轻松自由平等的社会,那么,不妨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均衡,你想爬到别人头上,社会制度制约了你。如果你想统治更多的人,发大财,出大名,当老板,自然要拼命地跑到别人前面去。相互竞争,少数人赢者通吃,多数人边骂边跑。
社会主义讲集体主义,既然不可能人人做老板,不妨平均一点,结构均衡,但幸福指数加权起来很高,资本主义讲个人主义,往前猛跑,落后倒霉,胜者为王。资本主义多数人痛苦,但握有资本的人幸福到极点,资本几乎可以控制一切,购买一切。
社会制度是根本法则,即便小学生做作业也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制约。那位说了,决战,你胡扯,人家美国小学生每天只上半天课。嘿嘿,你过时了,奥巴马最近的一次演讲一讲坚决主张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了,原因就是美国学生成绩差,没有竞争力。
结论是什么?真实的(非标签的)社会主义适合多数人(含学生),资本主义适于少数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