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一个不应被忽略的人物 夏侯玄
《三国志》中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人物 夏侯玄
夏侯玄是魏国名将夏侯渊的侄孙,其父夏侯尚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由军司马至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都督南方诸军事,封侯拜爵,成为魏国的方面大员。夏侯玄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在正始年间,也就是曹爽、司马懿受诏共同辅政的年代,夏侯玄作为曹爽的心腹干将,被任命担任了中护军的职务。
在魏国,中护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魏 略》载:“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任中护军蒋济曾这样形容:“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三官任一臣”。中护军一身兼任了中书、尚书、黄门令的职责,蒋济曾为此惶恐不安。(见《三国志·蒋济传》)夏侯玄在中护军这个职位上干得怎么样呢?《世说新语》载:“玄世名知人,为中护军,拔用武官,参戟牙门,无非俊杰,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于今皆为后式。”《旧辞源》称他“亲格局度,负一时之重望。”也就是说,他不仅知人善任,还创立了很多制度,得到普遍好评,一些做法成为后来遵循的模式。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夏侯玄做了那些制度性的开创工作,《三国志》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考证起来也比较烦琐,但《三国志》收录了夏侯玄写给时任太傅、主持朝政的司马懿的一封书信,在信中夏侯玄提出了他“治世”的三大主张。
一,继续完善“九品中正制”,完善的核心在于将选官、考评、用官的权力分立。
夏侯玄认为:“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以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述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解决的办法是“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首先,选官辈拟的权力归中正。“夫孝行著于家门,岂不忠恪在官乎?仁恕称于九族,岂不达于为政乎?义断行于乡党,岂不堪于事任乎?三者之类,取于中正,虽不处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其次,是官长考评推荐。“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最后,由朝廷甄别任命。“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基本原则应该是:“官长所第,中正辈拟”,“台阁总之”,各尽职责,互不越权。以往造成混乱的原因在于“中正干诠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于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同时,“台阁临下考功较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于此;閭阎之议,以意裁处,众人驱骇,欲风俗清净,其可得乎?”
我们都知道,“九品中正制”是朝廷皇权与地方官宦士族共同分享政治权力的一项选官用官制度,曹丕采纳陈群建议设立的这项制度,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代汉做了皇帝。但这个制度从延康到正始约二十年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1,地方中正不仅辈拟士人品第,有的甚至直接指定官职要求朝廷任命。2,有的朝廷官员打招呼,指定人名要求地方中正辈拟为某等品第。3,朝廷和中正官有时越过士人长官,直接考评士人能力,造成混乱。夏侯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分清权限,各尽职责,互不越权。1,地方中正负责选官;适不适合做官,适合做多大的官,这是中正辈拟的内容,也是以中正为代表的地方士族的权力。2,朝廷负责甄别任命;朝廷承认中正辈拟士人任官资格,但担任什么具体职务则由朝廷诠衡任命。3,地方和部门官员既不负责选官也不负责任命官员,但有考评和推荐的责任。考评和推荐内容是朝廷诠衡的重要指标,虽然这个指标越来越只有形式上的意义。
经夏侯玄完善后的“九品中正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朝廷和地方士族的根本利益,一直为后世沿用,对魏晋南北朝士族社会的形成、发展、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省郡存州”,是“事简而业修”、进而走向“大治”的有效途径。
夏侯玄认为:“司牧之立,欲一而专,一则官任定而上下安,专则职业修而事不烦。夫事简业修,上下相安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先王建万国”,“分疆画界,各守土境,则非重累羁绊之体也。”“殷周五等之叙,徒有大小贵贱之差,亦无君官臣民而有二统互相牵制者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始自秦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奸以待下,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督监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务。”解决的办法是:“五等之典虽难卒复,可粗立仪准以一治制。今之长吏,皆君吏民,横重以郡守,累以刺史。若郡所摄,唯在大较,则与州同,无为再重。宜省郡守,但任刺史,刺史职存则监察不废。”夏侯玄紧接着列举了如下有利条件:(撤郡后),“郡吏万数,还亲农业,以省烦费,丰财殖谷,一也。大县之才,皆堪郡守,是非之讼,每生意异,顺从则安,直己则争,······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二也。又干郡之吏,职监诸县,营护党亲,乡邑故旧,如有不副,而因公掣顿,······若皆并合,则乱源自塞,三也。今······贤才鲜少,任事者寡,郡县良吏,往往非一,郡受县成,其剧在下,而吏之上选,郡当先足。······今如并之,吏多选清良者造职,大化宣流,民物获宁,四也。制使万户之县,名之郡守,五千以上,名之都尉,千户以下,令长如故。······则官才有次,治功齐明,五也。若省郡守,县皆径达,事不拥隔,官无留滞,······简一之化,庶几可致,便民省费,在于此矣。”
摡栝起来,夏侯玄的观点是:治理民众的官职,应当事权统一,任期要够长,不能也不应该相互牵制。任期够长官场才能安定,工作也才能深入;事权统一才能提高效率。造成诸多官僚机构相互牵制的原因始于秦代,秦始皇不行圣道,不相信官员,害怕官员们胡作非为,设立监察官员去监督,又害怕监督的官员包庇袒护,又设立司察官员去监视;又设太守又设刺史,刺史与太守的职权混淆,监查与司察相互扯皮,官员们各怀心思,形不成合力。古代分封诸侯,划定疆界,各自管理各自的地盘,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但只有大小贵贱的区别,绝没有相互牵制的弊病。现在要恢复殷周时代五等封侯的分封制度,一时恐怕做不到,可以先大致规定一个能够做到事权统一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省去郡和郡太守一级,保留州和州刺史,由州直接辖县。这个做法的好处有:1,可以减少官员,降低财政负担。撤郡后减下来的官员,再进入生产领域,又可以大量增加社会财富。2,有些大县的领导才能不次于郡守,在工作中容易与郡守闹矛盾,去掉一级,就减少了争执的概率,官员省了,事也变简单了。3,在郡任职的官员,责任是监督各县,但却同在各县的同学同乡、亲戚朋友连成一气,排斥异己,搞窝里斗。撤掉郡,可以打破原来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4,现在人才稀缺,能够做事的也少,有的郡县找不出一个良吏。事情都是县里先办,办好了才交郡,艰难复杂的事都在下面,有了好一点的官吏却都被郡调走了,撤掉郡,可以让好一点的官吏直接面对百姓。5,县分等级,万户以上的县设太守,五千户以上的县设都尉,五千户以下的县设县令和县长。官员按照治理能力考绩迁转,可以起激励作用。总之,省去郡一级,由州直辖县,可以统一事权,提高效率,节省经费,方便百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三,改服制,“车舆服章,皆以质朴,禁除末俗华丽之事。”“自上以下,至于朴素之差,示有等级而已。”目的是为了根除当时不分等级、竞相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
司马懿是这样答复夏侯玄的:“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皆大善,······而中间一相承袭,率不能改。秦时无刺史,但有郡守长吏。汉家虽有刺史,奉六条而已,故刺史称传车,其吏言从事,居无常治,吏不成臣,其后转更为官司耳。”“汉文虽衣弋绨,犹不能使上下如意,恐此三事,当待贤能而后了耳。”意思是说,你提出的三个主张都很好,恐怕现在不能办,要等到有贤能的人了才能办。这是一种有反讽意味的拒绝。夏侯玄对此大发牢骚,又写信给司马懿“汉文虽身服弋绨,而不革正法度,内外有僭拟之服,宠臣受无限之赐,由是观之,似指立在身之名,非笃齐治制之意也。”“曰‘待贤能’,此伊周不正殷姬之典也。窃未喻也。”直接指斥司马懿虽居伊尹、周公之位,只想立在身之名,不想建立好的制度,不知是想要干什么。
司马懿为什么要拒绝夏侯玄的建议?除了他们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曹氏与司马氏),有政治博弈关系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夏侯玄的三个主张,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精神,那就是要复古。“九品中正制”要贯彻的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的选官用官原则;“省郡并县”更明说是“殷周五等之制”的代用品;“改服制”是要强化等级观念。司马懿作为精明的政治人物,不能不依据现实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司马懿并没有完全拒绝夏侯玄的建议,关于“九品中正制”中选官、考评、用官权的分立,就得到了完全的采纳和实施。改服制、抑奢华、明等级,这是完全违背士族意愿的,要士族放弃腐朽奢靡的生活,比剥夺他们的士族身份还要困难。至于“省郡存州”,在士族已经取得政治、经济、军事特权的情形下,再搞乱原有的行政治理系统,后果是什么,司马懿比谁都清楚。司马懿再脑残,他也不会拿即将或者说已经到手的江山社稷来开玩笑。
夏侯玄最终是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掉,夷三族,玄“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夏侯玄在正始名士中是以“雅量”而著名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他的一件事情,“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颇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颜色的气概。《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夏侯玄的另一件事,夏侯玄欲与一个叫傅嘏的名士结交,托人介绍,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可谓利口覆国之人。”拒绝结交。陈寿认为:“玄以规格局度,世称其名,然与曹爽中外缱绻,荣位如斯,曾未闻匡弼其非,援致良才。”“利口覆国之人”,恐怕就是夏侯玄一生的定评吧!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