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孔庆东《仁侠精神不能丢》读后

火烧 2009-09-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围绕孔庆东提出仁侠精神不能丢,分析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强调仁与侠结合的重要性,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价值与传承。
                      孔庆东《仁侠精神不能丢》读后
 
 
         老孔的博文仁侠精神不能丢,受到了有的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提倡“仁”,就是提倡儒教,而儒教一直以来就代表着落后、愚昧、专制,是糟粕。其实老孔自己在文章中也说过:“跟着别人说自己的文化是糟粕,其实糟粕哪个文化都有,但同样哪个文化都有精华。”只要真正翻看过《论语》、《孟子》,都会知道老孔这句话是的论。儒教的糟粕在哪里?不外乎精英治国论,等级森严的制度,宣扬“士”高于一切、轻贱劳动人民,歧视妇女等。那儒教的精华又是什么呢?就是老孔总结的一个字:“仁”。什么是仁?孔子和孟子都没有详加说明,其实大约就相当于佛祖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只不过“仁”更多了对社会建设的参与和自身修养的提升。仁,统率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是不是儒教一直以来就是落后、腐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呢?不是的,自封建社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就可以证明。为何到了近代,统治集团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封建王朝的崩溃呢?除了老孔所说的“儒家思想到了晚期,不与侠结合了,它就僵化了”,“儒跟侠是要结合的,光有儒,不行;光有侠,也不行”之外,也有儒教本身的糟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一样到了有摧毁一切的力量的原因。所以匡亚明先生在《孔子评传》中说:“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新文化运动,何尝不是反对的儒教的糟粕,而发扬着儒教的精华呢?始终听到说毛主席思想把马列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席自己也不止一次说过要发展地学习马列主义。那主席用的什么思想来发展?就是中国传统的仁和侠的精神。这是不用过多阐述的,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会有这么多勇士前赴后继,他们的牺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来自于马列主义毛思想,也来自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为了信念,不在乎个体得失的精神。老孔也说道:“侠是帮助别人做事不惜牺牲自己,这个牺牲包括牺牲时间、钱财、精力,最高的是牺牲生命,还有牺牲荣誉。所以最伟大的侠就是烈士,就是那些为了民族、为了国家牺牲的人。”这牺牲精神,正是“仁侠”的传承。仁,有了侠义,就可以用来改变世界;侠义有了“仁”,就知道奋斗的方向。

不由想起《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第9章:“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每读至此,心甚向往之,一种温暖的情绪在心底汹涌,大有饮两杯烧酒,击箸而歌或长啸山野的冲动。眼前总会有一幅很“武侠”的场景:一瘦弱书生,只为闻知友人病了,便匹马西风,翻山越岭,不远万里前去探望。去得却又很不是时候,正遇到外族大军攻城。友人劝他独自逃生,想来他是手无缚鸡之力,是背不动友人的,故断然拒绝。其回绝之言语有金石之声,以掷于地,可响彻云霄。城破,以外族凶狠残暴的过往经验,免不了屠城的结局。可幸运而幽默的是,此次攻城的胡人,却是被孔孟儒家文化汉化得很透的了,于是有了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

一介书生,一袭长衫,独立于夕阳西下、残霞满天的城头,看敌人默默远去,有风撩起衣襟,这略显孤寂的形象便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这种精神,何尝不是与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脉相承呢?在这里,仁侠结合得是那么地完美。

老孔说“雷锋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大的侠”,是的,他是把侠义精神与毛主席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大侠”。

但是仁侠相结合,就没有缺点了么?也不是的,因为时代所限,在他们身上,最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弱点就是精英意识。他们认为,改变世界只需要他们就够了。于是一切政治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远离普通老百姓的。这就是仁侠在近代终究不能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要靠毛主席思想的原因。毛主席思想在仁侠的基础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融合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当然,他不否认少部分优秀人物的卓越贡献,但是,他强调创造历史的,始终只是人民。

仁侠精神,在政治生活中,是有利有弊的,那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呢?这好似就是老孔为何要在当代提倡“仁侠”精神的“命门”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老孔先以08年四川地震为切入点,坚决抨击称志愿者抗震救灾的精神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说,得出这种精神“一是来自于大的传统,悠久的古代文化传统,二是来自于革命传统,来自于社会主义传统”的结论。他接着阐述了仁侠对统治集团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最后,他说:“我们应该趁此机会反思自身问题,要恢复侠义精神,恢复仁义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上来。”也就是说,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远离了毛泽东思想之后,用什么精神来建立和谐社会?那就是仁侠。领导者有了“仁”,就会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有了侠,就会有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不怕列强、不一味韬光养晦的勇气。老百姓有了“仁”,就会知道什么是团结互助、舍小我成全大我和舍生取义;有了侠的精神,就会更勇敢地面对社会种种丑恶。

其实,老孔何尝不知道,从古至今,仁侠结合得最好,而且又与马列主义思想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毛主席思想,所以才会有他一直以来对主席思想的推崇和宣扬,也才有了《巍巍毛泽东》的“毛泽东出生于中华民族命运最为黑暗沉重之岁月。他发宏愿,立雄心,养浩气,救万民。立足湘江,胸纳寰宇,北游红楼,南结黄埔,东谋建党盛举,西挽灭顶危局。遇千难而不挫,经百战而愈奋。终成一代民族舵手,驱倭寇,扫民贼,新中国乃巍巍然崛起东方。毛氏毕生,与庶民同呼吸,谋国家千秋业,戒骄戒腐,反帝反霸。一穷二白之赤县,转为粮油滚滚,钢花烁烁,书声琅琅,欢歌阵阵之强邦。更有两弹一星,护民万福,哲思雄文,厚馈子孙。华夏神州之命运,已跃出低谷,冉冉行天矣”气势磅礴,充满了感情的歌颂。只是,在当今,他必须用“曲笔”,必须兜一个圈子,必须循序渐进。如果在中国,能全面推行仁侠精神,那离毛主席思想还会远么?

所以,老孔用这一句话作为整个文章的结尾:“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科学地发展,中国才能繁荣兴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