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海市蜃楼——评刘永佶“劳动主义”的经济形态观点

火烧 2009-09-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批评刘永佶提出的劳动主义经济形态,指出其将劳动力所有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割裂,忽视实际生产条件,构建出不现实的‘海市蜃楼’,强调劳动力实现需依赖生产资料结合。


     我们不能否认刘永佶先生要为劳动者争取权益,受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启发,他说:“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都是经济制度中的基本权利,它们的归属和由之派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是衡量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劳动力发展和发挥程度及其所形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内在制约机制。”(《劳动者不是“生产要素”或“资源”,而是经济的主体》)刘先生幻想着,劳动者有了“劳动力所有权”,就可以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平起平坐了,参与分配更多生产成果。刘先生猛烈抨击前苏联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以后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前苏联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片面突出生产资料所有权,否认,乃至排斥劳动力所有权。这是旧体制的重大缺陷,严重阻抑了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及发挥。”(引文同前)似乎,所有的弊端都来源于所谓的“劳动力所有权”缺失。


    难道劳动力所有权需要刘永佶先生来册封吗?这个世界上的劳动者拥有太多的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除了那些非法的绑架者和奴隶主,谁都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劳动者可以凭自己的意愿不转让自己的劳动力,这就是劳动力所有权的体现。可是,不知刘永佶先生是否知道,劳动力作为所谓劳动者素质技能在生产中的体现,必须在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结合之下才能实现。就是说,一个司机的劳动力是在与车辆结合的时候才能体现;一个纺织女工的劳动力只有在纺织机械开动的情况下才能体现;一个农民的劳动力也必须在一定土地、灌溉、天气条件下才能体现,等等,等等。如果没有一定手段工具和条件的联合,劳动力就无法实现。可见,劳动力所有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离开生产条件谈劳动力所有权就是空谈。


    那么刘永佶先生给了劳动力所有权什么条件呢?他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权剥离,给了劳动力一个专有的所有权名称,可这个名称对劳动者有什么实质意义呢?如果没有生产资料,我们给劳动者一万倍的权利,劳动力就会实现了吗?那些“不劳动的少数人”当然可以承认“劳动力所有权”,可是,劳动者依然不得不手执刘先生开的“劳动力所有权”证书,去生产资料所有权那里去申请劳动力所有权的承认——工作。“生产资料所有权”可以对着1000个劳动力所有权证书说不:“我们这里只需要一个劳动力。”那么,其余999个劳动力只能对着空气去实现劳动力所有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刘永佶先生给我们建造了一座“海市蜃楼”——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社会形式,他断言:“社会主义社会以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为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是劳动者利益的集中概括》)什么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刘先生没有给出定义,我想这个阶段中,至少劳动力所有权是商品,否则叫什么“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呢?


     在刘先生的“劳动社会主义”中,劳动力要发挥作用是需要与用自己的所有权与其他的所有权进行交换的,劳动力所有权也只有在交换的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交换,劳动力是否有所有权是无所谓的。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所谓劳动社会主义的前提之一是,劳动力是有所有权的;其二,劳动力所有权必须参与交换,才能得以实现。这就等于说,劳动者得用自己的劳动力能够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使用权交换并结合,换取生活资料所有权以维持生活。这是不要太多的聪明就能看见的。


    那么这里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在交换中,劳动力所有权实现了,劳动力可以暂时地出售一定时间的劳动力所有权,劳动力所换得的任何权利和生活资料都在与自己的权利相等,这就是所谓的“等价交换”,可是在这个等价交换的背后,劳动力所有权是否真正得到实现呢?


    刘先生当然承认价值规律,没有价值规律就没有商品经济,更没有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那么价值规律一起作用,那么就意味着劳动力所能换到的其他资料,即劳动力的价格是波动的。


    这时一个重要因素就会通过交换发生作用,这就是供求关系。稀有的所有权在交换中占据优势地位,通俗的说法就是“物以稀为贵”。因为稀有的事物,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会提高,愿意用不稀有的权利进行交换。拳王泰森的比赛所获酬劳可以达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他的几分钟的劳动力付出跟一个农民几分钟的体力付出是等量的,可是泰森的体力付出稀缺。但是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没有这么美的事情。


     我们知道,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生产成果在人们生活消费以后的结余是不多的,这样,转化为生产资料的程度就相对较小,就是说相对于劳动力来说能作为生产资料,并提供给劳动力作为劳动工具和手段的资源是稀少的。这样,两者比较而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比,劳动力就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这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出产品,参与分配和交换的时候,生产资料比劳动力占据更优的地位。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收益将要比劳动力所有权收益大。可我们看到,劳动力所有权实现了啊。


    刘永佶先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劳动者利益和意志的集中概括。而劳动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这就意味着,劳动力需要参与交换。而交换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劳动力占据交换的优势。在稀缺的生产资料面前,只有占据优势的劳动力才能获得与之进行结合的权利——工作。为了达到交换的优势,劳动力之间必然产生竞争。更有优势的劳动力将排挤掉没有优势的劳动力,在相互斗争的劳动力之间,社会主义如何集中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呢?甚至可以轻声问一句,社会主义是可能的吗?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根据价格变化来决定自己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商品经济高级阶段仍然会这样。这就表明,对于整个社会需要总量,有无数的决策中心试图知道这个社会需要总量和需要的种类、质量。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可对于社会总需要来说,他们无力得到这个庞大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需要,这就是非理性。商品经济的拥趸们声称他们知道,按照市场价格信号运行,就能够完成这个工作,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可他们得到信息的时候,已经是过时的信息。所以他们总是落后于时间。当人们把自己的生产交到市场上销售时,他们就不得不听天由命,有的商品会售出,而有的就不得不摔得粉身碎骨。当那么销售不出的商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会“供过于求”,这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意味着商品过剩,而商品的来源之一是劳动力的实现,商品过剩就意味着劳动力供给过剩。要解决商品过剩就必须减少劳动力的实现,于是,失业产生——无论“劳动力所有权”多么神圣。劳动者是需要面包大米还是刘先生的“劳动力所有权”证书呢?


    刘永佶先生以为可以借由商品经济来否定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殊不知,商品经济的魔咒并不会给它冠以“社会主义”而失效,恰恰相反,它会用经济危机给试图玩火者更大的教训。有的人以为给商品经济加上“有计划的”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这就像用纸包住了火,结果可想而知。

(评刘永佶的“劳动主义”之十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