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帝王思想的天地境界
本文分享SEO标题优化核心技巧,包含长尾关键词布局方法、搜索引擎排名策略及网页内容优化方案。通过标题标签优化方法提升点击率,掌握SEO标题编写技巧,实现自然流量增长。
超越帝王思想的天地境界
辛若水
(一)所谓帝王思想
现在许多人都爱指责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而这实际上都是秉承了蒋介石的衣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然写在1936年,但正式发表却是在194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沁园春•雪》赢得了太多的赞誉,我们就不多说了;但是,蒋介石却指使御用文人攻击这首词。蒋介石问人家,看出这首词有什么问题吗?人家说没有。蒋介石便提示人家,这里面是不是有帝王思想。对对,说有帝王思想,就是有帝王思想。既然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不是帝王思想又是什么呢?据说,有的知识分子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便在那里纳闷,这人满脑子什么思想呢?看吧,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都给比下去了。那不是帝王思想又是什么呢?那究竟什么是帝王思想呢?在自由民主的今天,我们往往把帝王思想和专制主义画等号的。说毛泽东有帝王思想,那无疑就是在攻击他是暴君,是独裁者。然而,这又是怎样的污蔑啊。虽然毛泽东也讲,自己是秦始皇加马克思。但是,我们能说毛泽东是秦始皇吗?显然不能的,因为他毕竟有一个加马克思。我们讲秦始皇,似乎只有残暴与专制,但是,他的功业,恐怕谁也不好抹煞。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华,这是无量的功德。至于,修建的万里长城,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就是在万里长城后面站一万个孟姜女,这恐怕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用道德主义去评价历史,往往是浅薄的。在毛泽东那里,可能有秦始皇的一面,但说他有帝王思想,是个暴君,独裁者,那就是天大的污蔑。毛泽东实际上远远地超越了帝王思想,因为在他心目中,真正神圣的是人民。马克思是为人类而工作的,毛泽东也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虽然许多开国的帝王,也懂得载舟覆舟的道理,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才重视人民的利益。但是,毛泽东和历代的帝王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对以往历史的颠倒。在以往的封建制度下,都是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毛泽东则是让人民起来当家做了主人。这是根本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哪里有什么帝王思想的存在呢?其实,说毛泽东有帝王思想,根本就损害不了毛泽东什么。《左传》上就讲,有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说立功,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论立德,毛泽东不失为一个圣人;论立言,有雄文五卷。毛泽东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无论你打着科学评价的旗号“三七”开也好,本着蛇蝎之心攻击漫骂也罢,他的影响是永远抹不去的,他的精神是永存的。毛泽东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但是他让大多数人满意。对大多数人,也就是劳苦大众来说,他是永远的希望,他是公平与正义的象征;对于极少数人来说,他又是永远的噩梦。毛泽东不只让他的人民佩服,更让他的敌人敬畏。在毛泽东那里,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这种压倒一切的力量,用《沁园春•雪》中的话来说,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正是因为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当然,毛泽东所以受到诬蔑,主要是因为文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文革,毛泽东才成其为毛泽东。如果毛泽东不发动文革,那就不是毛泽东了。中国革命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一个政党,还是为劳苦大众?这是不言自明的。在文革中,毛泽东更多地把政党作为了一种工具,用以实现劳苦大众的利益。当然,在政党那里,就是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总体来讲,文革的手段,是非常极端的。用砸烂官僚机构的方式来防患于未然,确实很难为人接受。实际上,文革并没有防患于未然,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这是不以毛泽东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毛泽东正是用文革来捍卫他的理想,他的终极。他是报着粉身碎骨的决心的,未来的历史也确实让他蒙冤了,如同大闹天宫的孙猴子被压在了五行山下,毛泽东的文革也作为大灾难、大浩劫被永远的封存了。但是,历史终究会让它的真相水落石出。
(二)所谓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曾讲过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浑浑噩噩的那种,完全没有自觉,全然是本来的样子,这种自然境界的层次是非常低的,但是,我总疑心,古人所谓的赤子之心,就在自然境界里。功利境界就比较好懂了,所以做事情,那就是要有收益;人们为衣食、名利而奔波劳碌,即是这种功利境界。而道德境界呢,就是一种超越了,它不是一种浑浑噩噩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自然境界;它不是为了衣食、名利,也就是说超越了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是比较高尚的,它的极致也就是成为圣人,当然,对于常人来说,圣人是遥不可及的。过高的道德,也是容易带来伪善的。而伪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反道德。实际上,高尚的道德,就是败坏在伪善者手里。道德最需要的是真诚,是真性情,是真血性,可世界上,又有哪种道德,不从真诚走向伪善呢?所以,我觉得,在道德上,不必那么崇高,而只要自他两利就是了。任何道德都是有两面的,一是为已,一是为人。道德,首先不能伤害自己,其次不能伤害他人。做崇高道德的牺牲,我总觉得有些不值,可以不去成就崇高的道德,但却不必伤害自己,当然更不能伤害他人。也就是说,真正富有人性的道德,一方面对自己有利,另一方面对他人也有利。但是,我们往往要面对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舍鱼而取熊掌,自然是最好的选择;那么,舍生而取义,究竟值不值呢?对于我们来说,鱼、熊掌、生,这都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可以感觉到、触摸到。但这个“义”,却是虚幻的。我们不知道“义”在哪里,也许这不过是一种信念。是实在的东西重要,还是虚幻的信念重要?这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歧途。如果是现实主义,那就会选择鱼、熊掌、生;如果是理想主义,就会选择义。我在想,这个“义”,真的高过生命本身吗?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答。因为我们并不理解圣贤家法,所以也就很难懂得舍生取义。道德境界是通向宗教的。社会性的道德往往要上升为宗教性的道德。社会性的道德,会受社会、时代、阶级的局限。而宗教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的,它甚至把人上升到达神的位置。同时,在宗教性的道德中,又往往有一个上帝的存在,也正是从上帝这里,人们获得了真正的神圣与崇高,但是,我们中国,对宗教性道德是不怎么认同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认同至高无上的上帝;我们更喜欢与时俱进的社会性道德。而社会性的道德,又很容易在与时俱进中随波逐流,进而完全丧失了神圣,甚至走向伪善。实际上,道德境界虽然是超越的,但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还是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天地境界,那么,什么是天地境界呢?我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的“天人合一”。从本质上讲,天地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天人合一,是达不到的,而只能在审美中达到。“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达到同一。人成为自然,自然也成为了人,即所谓的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可以说,天地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我们分明地感到了这种境界。那些指责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的人,实际上恰恰忽略了那些诗词在本质上是艺术,而不是政治宣言。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体现的是天地境界,而不是帝王思想。也就是说天地境界是远远地超越了帝王思想的。帝王思想,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而天地境界,则属于审美形而上学。一个人的境界,是学不来的;毛泽东的境界更是学不来。在境界上,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恐怕也后无来者。毛泽东的天地境界不是僵死的,相反,是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富有想象力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怎样的境界?这里面更多的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天地境界,在本质上也是超越的;同时,它本身又是无可超越的。也就是说,天地境界超越了一切境界,又没有任何境界能超越它。天地境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们,但对我们来说,这种境界永远可望而不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但是,我们万不可因为自己达不到这种境界,便肆意地诋毁它,说有什么帝王思想。
(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与其说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不如说他具有的是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帝王中有英雄,但又不尽是英雄,帝王中的英雄,同样少之又少。可以说帝王中的英雄,大都是开国的雄主。毛泽东所评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开国的雄主。也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帝王思想,比如南唐的李煜,恐怕就找不出多少帝王思想,他不过一个天真稚气而又充满感伤忧郁的词人罢了。我在想,把帝王思想等同于专制主义究竟对不对?不可否认,专制主义是帝王思想的应有之义。那些开国的雄主,在具有雄才伟略的同时,也是一个暴君。但是帝王思想,又不只是专制主义的,它同样具有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刘邦见到秦始皇出游的威仪,便讲“大夫当如是也”。这意思就是说,大丈夫应该做顶天立地的英雄。刘邦的《大风歌》是我们熟悉的,不妨录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有人评价说刘邦虽然不是诗界的英雄,但《大风歌》又实在是英雄的诗歌。可以说《大风歌》所展现的那种英雄境界,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三国时代的曹操同样有这样的英雄境界,他的《观沧海》、《龟虽寿》都体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专制主义并不是帝王思想的全部,在帝王思想中,依然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当然,我们是反对专制主义的。帝皇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帝王思想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对于帝王思想,我们却应该有一种历史的态度。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我们再说他们是专制主义,有帝王思想,但有他们的功业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发现,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总有两种命运伴随着,一是誉满天下,一是谤满天下。实际上,这两种命运是统一在一起的,因为这些英雄豪杰,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荣誉,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看到荣誉,我们自不免由衷的敬佩;看到灾难,又不免扼腕长叹。然而,无论我们对这些英雄豪杰持什么态度,他们都是无可回避的存在。我觉得,帝王思想中的专制主义,是应该彻底舍弃的,但是里面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即便是千秋万世,也会散发出自己的光彩。在毛泽东身上,最为闪光的就是那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压倒敌人,而不为任何敌人所压倒。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才会使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灾难深重而又备受欺凌的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没有这种伟大的英雄主义的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现在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受到了指责。你天不怕,地不怕,那在你的心中究竟有怕的东西吗?什么也不怕,这里面虽然有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但很容易走向理性的疯狂。既然我们拥有的是崇高的理想,献身的是伟大的事业,那就可以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只要目的崇高,手段不妨卑劣,而这也就走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反面。在我们心中还是应该有所畏惧的,那畏惧什么呢?也就是天地良心。当然,天地良心没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吸引人,但是它却是一个底线。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理想主义的名义丧尽天良。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理想主义就会丧尽天良,但是,如果逾越了天地良心的底线,那就不好说了。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大抵并不吝惜人类的鲜血,历史往往是踏着千万具尸体前进的,这很可以悲哀;但又是真实的。而我们要做的,也只是珍视人类的鲜血,让人类少流血或者不流血。就像战争,在政治的立场,自然分为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这种区分是不存在的,真实的也只是人类的自相残杀,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是高于政治的。如果这样的话,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还有意义吗?我想,还是有的。人们虽然不愿看到鲜血,但又敬佩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造就了毛泽东,毛泽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毛泽东留给我们这个民族遗产太大了。永远的封存起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况且,人们总要知道真相;一旦真相水落石出,那大是大非就不言自明了。
(四)真正的风流人物
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我觉得,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什么是风流吧。词典上是这样解释风流的: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放荡行为有关的。也就是说,风流,有好的意思,也有坏的意思。像生性风流,那就是坏的意思;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就是好的意思。然而,不管好的意思,还是坏的意思,这风流本身,总是富有诗意的。所谓的风流韵事,是多少诗人歌咏的好题材啊。不过,对于这种“风流”,我们固然可以欣赏,但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也即是所谓的敬而远之。当然,对生性风流的女子敬而远之,又是很难的事情,大圣人孔子还急急忙忙地去拜见南子呢,就更不用说别人了。中国的文人,总爱以风流自命,他们所以自傲者,也不过那点才学。在许多人眼里,才学是一文不值的;但在文人那里,又成了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理由。文人最喜欢的大抵就是放浪形骸之外了;所以,魏晋人物,便成了文人向往的人格典范。实际上,魏晋人物是不愧为“风流”二字的。但在我个人,总觉得,文人那点才学,是靠不住的,也许不过银样蜡枪头而已。真正风流的人物,应该既有功绩又有文采,而这样的风流人物才是毛泽东理想中的;当然,毛泽东自身就合乎这种理想。毛泽东所惋惜的“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以及“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都是赳赳武夫,都有赫赫的功业。本来,他们已经因为这种功业而不朽。但是,他们依然有所欠缺,那就是“文采”、“风骚”。在我们古代,是非常向往儒将的,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而实际上,做到这一步,真是谈何易啊。建功立业,这是英雄本色;而文采风流,则是文人的追求,这二者能不能统一在一起呢?也许能吧,至少毛泽东做到了。有的研究者,在研究毛泽东的时候,专取他文人的一面,这样做虽然不是全无道理,但毕竟偏颇了些。毛泽东是文人,这并不错,但他决不只是文人,他真正的伟大的地方,是他的功业,而不是文人的特质。也可以说,他具有的是领袖的特质,至于文人的一面,在和别人比较时,可能是伟大的;但在自身,恐怕又是非常渺小的。毛泽东早就超越了文人,超越了知识分子。虽然毛泽东能够礼贤下士,但对知识分子,恐怕有许多偏见,甚至内心里瞧不起的。他不爱讲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对于知识分子的弱点,他是心知肚明的。他理想中的风流人物,决不只具有文采风流,更要建功立业的。当然我们在解释风流人物的时候,总爱讲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样讲,自然说不上什么错,但是,也说不上多么合适。在我看来,真正地风流人物应该是自觉地创造伟大历史的人物。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物在创造伟大的历史,并且知道自己在创造伟大的历史。创造伟大的历史,是建功立业;而自觉到创造伟大历史,则有赖于文采风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占尽风流,是委实不易的。在毛泽东那里,似乎以往的历史,都显得那么渺小。他那种压倒一切,舍我其谁的天地境界,将为世世代代的人们向往。也许,毛泽东是希望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的。当然,这个愿望,在他的时代,也变成了现实。有人讲过,共和国的得人之盛是远胜过汉唐的。共和国的得人之盛,会成为永远的神话;我们会从那英雄的群像中,寻觅出自己欣赏、敬佩的风流人物。但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历史会不会再创造出这样的风流人物,已经很难说了。史诗般的英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恰恰处在平淡无奇的散文时代。所以,纵然有什么文采风流,也都雅致起来,而再也没有那种压倒一切,舍我其谁的天地境界了。虽然天地境界,也即是审美境界,但这种审美境界,却是廓大无边,无比雄浑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永远在我们的想象中,但却是毛泽东时代的真实。战天斗地的豪情失却了,而中国也真正地和谐了。但是,我们这种和谐,并不让人悠然神往,反而使人觉得非常厌倦。我们也希望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可以出现自觉创造伟大历史的风流人物,但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却是“历史已经终结。”
(五)永远的魅力
很奇怪地,毛泽东虽然发动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知识分子那里,毛泽东却拥有着巨大的魅力。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偏见,甚至在内心中根本就瞧不起知识分子,这是许多研究者所注意到的。但是为什么,他依然有那么大的魅力。毛泽东说过,知识越多越愚蠢,如果这话出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之口,我想,大多知识分子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的。但毛泽东说出来,为什么就显得那么深刻,那么正确,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呢?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毛泽东那里,有着民粹主义与反智主义的色彩。这大抵并不错。虽然民粹主义,不过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但毕竟出自内心的真诚。反智主义呢,自然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了,而这就直接导致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当然,现在已经把这项社会工程,贴上了专制的标签。但是,我依然以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知识分子,决不仅是有缺点,有弱点的问题,而且有着深刻的劣根性。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虽然深入灵魂,但大抵徒劳无功,这是很可以悲哀的。也正因为有了文革,毛泽东才成为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噩梦。但即便在这些做噩梦的知识分子那里,毛泽东依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毛泽东的魅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可以说毛泽东不只拥有着领袖的魅力,而且是一个魅力型的领袖。他最核心的魅力,我觉得应该是雄才伟略与文采风流的统一。毛泽东的雄才伟略是勿容置疑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是毛泽东让中国革命起死回生;同样是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他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让中国人真正地扬眉吐气。他的出现,让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得遇明主的感觉。当然,得遇明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但恐怕现代的知识分子,也有这种明主情结吧。实际上,得遇明主,也就是希望自己为明主重用。虽然毛泽东和知识分子有过短暂的蜜月时期,譬如百花时代;但是,总体来讲,还是磕磕碰碰的时候多。可以说,建国以来直到文革结束,毛泽东在文化上走的是一条文化批判之路。从批胡适,批电影《武训传》,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胡风的反革命集团,批黑八论,批吴晗的《海瑞罢官》,批林批孔,直到批《水浒传》,这是一条分明的文化批判之路,而在这条路上,分明地激荡着文化革命的精神。对于文化革命,人们的态度虽然日趋理性,但许多人却对它的恶果念念不忘。萨特曾经谈过,文化革命,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文革又确为中国所发明。实际上,说文革为中国发明,不如说为毛泽东所发明。但是,从根源上讲,毛泽东也是中国造就的,把文革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亦并不曾错。文革虽然作为灾难、浩劫被否定了,但是,它也会成为毛泽东魅力的一部分。我们爱讲,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波澜壮阔的。但这波澜壮阔的中国史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其实,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影响实在很小的。但是,只有一个事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那就是毛泽东的十年文革。发生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即是文革世界影响的明证。但是,中国以这种方式影响世界,是很难让中国人接受的。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理性地对待文革这笔遗产。也正是因为文革这笔遗产,毛泽东被有意无意的回避着,这种回避,当然是徒劳的,因为他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影响,决不只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的,甚至他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他的文采风流将与他的雄才伟略一样,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他那浪漫的性格,他那理想主义的激情,他那反权威的精神,他那富有传奇的人生,已经成为永远的神话。毛泽东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上,留下的身影太过庞大。他甚至让许多巨人,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可以说,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没有毛泽东的中国,是无法设想的。因为历史的灵魂,就在他的身上。知识分子的苦难,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即便在知识分子的苦难中,毛泽东的光辉依然照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超越帝王思想的天地境界,造就了毛泽东的魅力,也激起了知识分子的无限神往。
辛若水
(一)所谓帝王思想
现在许多人都爱指责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而这实际上都是秉承了蒋介石的衣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虽然写在1936年,但正式发表却是在194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沁园春•雪》赢得了太多的赞誉,我们就不多说了;但是,蒋介石却指使御用文人攻击这首词。蒋介石问人家,看出这首词有什么问题吗?人家说没有。蒋介石便提示人家,这里面是不是有帝王思想。对对,说有帝王思想,就是有帝王思想。既然讲“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那不是帝王思想又是什么呢?据说,有的知识分子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便在那里纳闷,这人满脑子什么思想呢?看吧,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都给比下去了。那不是帝王思想又是什么呢?那究竟什么是帝王思想呢?在自由民主的今天,我们往往把帝王思想和专制主义画等号的。说毛泽东有帝王思想,那无疑就是在攻击他是暴君,是独裁者。然而,这又是怎样的污蔑啊。虽然毛泽东也讲,自己是秦始皇加马克思。但是,我们能说毛泽东是秦始皇吗?显然不能的,因为他毕竟有一个加马克思。我们讲秦始皇,似乎只有残暴与专制,但是,他的功业,恐怕谁也不好抹煞。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华,这是无量的功德。至于,修建的万里长城,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就是在万里长城后面站一万个孟姜女,这恐怕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用道德主义去评价历史,往往是浅薄的。在毛泽东那里,可能有秦始皇的一面,但说他有帝王思想,是个暴君,独裁者,那就是天大的污蔑。毛泽东实际上远远地超越了帝王思想,因为在他心目中,真正神圣的是人民。马克思是为人类而工作的,毛泽东也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虽然许多开国的帝王,也懂得载舟覆舟的道理,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才重视人民的利益。但是,毛泽东和历代的帝王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对以往历史的颠倒。在以往的封建制度下,都是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毛泽东则是让人民起来当家做了主人。这是根本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哪里有什么帝王思想的存在呢?其实,说毛泽东有帝王思想,根本就损害不了毛泽东什么。《左传》上就讲,有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说立功,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论立德,毛泽东不失为一个圣人;论立言,有雄文五卷。毛泽东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象征,无论你打着科学评价的旗号“三七”开也好,本着蛇蝎之心攻击漫骂也罢,他的影响是永远抹不去的,他的精神是永存的。毛泽东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满意,但是他让大多数人满意。对大多数人,也就是劳苦大众来说,他是永远的希望,他是公平与正义的象征;对于极少数人来说,他又是永远的噩梦。毛泽东不只让他的人民佩服,更让他的敌人敬畏。在毛泽东那里,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这种压倒一切的力量,用《沁园春•雪》中的话来说,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正是因为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当然,毛泽东所以受到诬蔑,主要是因为文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文革,毛泽东才成其为毛泽东。如果毛泽东不发动文革,那就不是毛泽东了。中国革命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一个政党,还是为劳苦大众?这是不言自明的。在文革中,毛泽东更多地把政党作为了一种工具,用以实现劳苦大众的利益。当然,在政党那里,就是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总体来讲,文革的手段,是非常极端的。用砸烂官僚机构的方式来防患于未然,确实很难为人接受。实际上,文革并没有防患于未然,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这是不以毛泽东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毛泽东正是用文革来捍卫他的理想,他的终极。他是报着粉身碎骨的决心的,未来的历史也确实让他蒙冤了,如同大闹天宫的孙猴子被压在了五行山下,毛泽东的文革也作为大灾难、大浩劫被永远的封存了。但是,历史终究会让它的真相水落石出。
(二)所谓的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曾讲过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浑浑噩噩的那种,完全没有自觉,全然是本来的样子,这种自然境界的层次是非常低的,但是,我总疑心,古人所谓的赤子之心,就在自然境界里。功利境界就比较好懂了,所以做事情,那就是要有收益;人们为衣食、名利而奔波劳碌,即是这种功利境界。而道德境界呢,就是一种超越了,它不是一种浑浑噩噩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自然境界;它不是为了衣食、名利,也就是说超越了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自然是比较高尚的,它的极致也就是成为圣人,当然,对于常人来说,圣人是遥不可及的。过高的道德,也是容易带来伪善的。而伪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反道德。实际上,高尚的道德,就是败坏在伪善者手里。道德最需要的是真诚,是真性情,是真血性,可世界上,又有哪种道德,不从真诚走向伪善呢?所以,我觉得,在道德上,不必那么崇高,而只要自他两利就是了。任何道德都是有两面的,一是为已,一是为人。道德,首先不能伤害自己,其次不能伤害他人。做崇高道德的牺牲,我总觉得有些不值,可以不去成就崇高的道德,但却不必伤害自己,当然更不能伤害他人。也就是说,真正富有人性的道德,一方面对自己有利,另一方面对他人也有利。但是,我们往往要面对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舍鱼而取熊掌,自然是最好的选择;那么,舍生而取义,究竟值不值呢?对于我们来说,鱼、熊掌、生,这都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可以感觉到、触摸到。但这个“义”,却是虚幻的。我们不知道“义”在哪里,也许这不过是一种信念。是实在的东西重要,还是虚幻的信念重要?这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歧途。如果是现实主义,那就会选择鱼、熊掌、生;如果是理想主义,就会选择义。我在想,这个“义”,真的高过生命本身吗?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答。因为我们并不理解圣贤家法,所以也就很难懂得舍生取义。道德境界是通向宗教的。社会性的道德往往要上升为宗教性的道德。社会性的道德,会受社会、时代、阶级的局限。而宗教性的道德在本质上是超越的,它甚至把人上升到达神的位置。同时,在宗教性的道德中,又往往有一个上帝的存在,也正是从上帝这里,人们获得了真正的神圣与崇高,但是,我们中国,对宗教性道德是不怎么认同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认同至高无上的上帝;我们更喜欢与时俱进的社会性道德。而社会性的道德,又很容易在与时俱进中随波逐流,进而完全丧失了神圣,甚至走向伪善。实际上,道德境界虽然是超越的,但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还是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天地境界,那么,什么是天地境界呢?我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讲的“天人合一”。从本质上讲,天地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也就是说,在现实中,天人合一,是达不到的,而只能在审美中达到。“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达到同一。人成为自然,自然也成为了人,即所谓的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可以说,天地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我们分明地感到了这种境界。那些指责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的人,实际上恰恰忽略了那些诗词在本质上是艺术,而不是政治宣言。在毛泽东的诗词里,体现的是天地境界,而不是帝王思想。也就是说天地境界是远远地超越了帝王思想的。帝王思想,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而天地境界,则属于审美形而上学。一个人的境界,是学不来的;毛泽东的境界更是学不来。在境界上,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恐怕也后无来者。毛泽东的天地境界不是僵死的,相反,是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富有想象力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怎样的境界?这里面更多的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天地境界,在本质上也是超越的;同时,它本身又是无可超越的。也就是说,天地境界超越了一切境界,又没有任何境界能超越它。天地境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我们,但对我们来说,这种境界永远可望而不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但是,我们万不可因为自己达不到这种境界,便肆意地诋毁它,说有什么帝王思想。
(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与其说毛泽东具有帝王思想,不如说他具有的是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帝王中有英雄,但又不尽是英雄,帝王中的英雄,同样少之又少。可以说帝王中的英雄,大都是开国的雄主。毛泽东所评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开国的雄主。也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帝王思想,比如南唐的李煜,恐怕就找不出多少帝王思想,他不过一个天真稚气而又充满感伤忧郁的词人罢了。我在想,把帝王思想等同于专制主义究竟对不对?不可否认,专制主义是帝王思想的应有之义。那些开国的雄主,在具有雄才伟略的同时,也是一个暴君。但是帝王思想,又不只是专制主义的,它同样具有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刘邦见到秦始皇出游的威仪,便讲“大夫当如是也”。这意思就是说,大丈夫应该做顶天立地的英雄。刘邦的《大风歌》是我们熟悉的,不妨录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有人评价说刘邦虽然不是诗界的英雄,但《大风歌》又实在是英雄的诗歌。可以说《大风歌》所展现的那种英雄境界,是让人心驰神往的。三国时代的曹操同样有这样的英雄境界,他的《观沧海》、《龟虽寿》都体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专制主义并不是帝王思想的全部,在帝王思想中,依然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当然,我们是反对专制主义的。帝皇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帝王思想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对于帝王思想,我们却应该有一种历史的态度。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我们再说他们是专制主义,有帝王思想,但有他们的功业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发现,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总有两种命运伴随着,一是誉满天下,一是谤满天下。实际上,这两种命运是统一在一起的,因为这些英雄豪杰,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荣誉,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看到荣誉,我们自不免由衷的敬佩;看到灾难,又不免扼腕长叹。然而,无论我们对这些英雄豪杰持什么态度,他们都是无可回避的存在。我觉得,帝王思想中的专制主义,是应该彻底舍弃的,但是里面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即便是千秋万世,也会散发出自己的光彩。在毛泽东身上,最为闪光的就是那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压倒敌人,而不为任何敌人所压倒。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才会使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灾难深重而又备受欺凌的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没有这种伟大的英雄主义的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现在这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受到了指责。你天不怕,地不怕,那在你的心中究竟有怕的东西吗?什么也不怕,这里面虽然有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但很容易走向理性的疯狂。既然我们拥有的是崇高的理想,献身的是伟大的事业,那就可以为所欲为。也就是说,只要目的崇高,手段不妨卑劣,而这也就走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反面。在我们心中还是应该有所畏惧的,那畏惧什么呢?也就是天地良心。当然,天地良心没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吸引人,但是它却是一个底线。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理想主义的名义丧尽天良。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理想主义就会丧尽天良,但是,如果逾越了天地良心的底线,那就不好说了。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大抵并不吝惜人类的鲜血,历史往往是踏着千万具尸体前进的,这很可以悲哀;但又是真实的。而我们要做的,也只是珍视人类的鲜血,让人类少流血或者不流血。就像战争,在政治的立场,自然分为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这种区分是不存在的,真实的也只是人类的自相残杀,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是高于政治的。如果这样的话,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还有意义吗?我想,还是有的。人们虽然不愿看到鲜血,但又敬佩英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造就了毛泽东,毛泽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毛泽东留给我们这个民族遗产太大了。永远的封存起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况且,人们总要知道真相;一旦真相水落石出,那大是大非就不言自明了。
(四)真正的风流人物
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我觉得,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下什么是风流吧。词典上是这样解释风流的: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放荡行为有关的。也就是说,风流,有好的意思,也有坏的意思。像生性风流,那就是坏的意思;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就是好的意思。然而,不管好的意思,还是坏的意思,这风流本身,总是富有诗意的。所谓的风流韵事,是多少诗人歌咏的好题材啊。不过,对于这种“风流”,我们固然可以欣赏,但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也即是所谓的敬而远之。当然,对生性风流的女子敬而远之,又是很难的事情,大圣人孔子还急急忙忙地去拜见南子呢,就更不用说别人了。中国的文人,总爱以风流自命,他们所以自傲者,也不过那点才学。在许多人眼里,才学是一文不值的;但在文人那里,又成了不拘礼法,放荡不羁的理由。文人最喜欢的大抵就是放浪形骸之外了;所以,魏晋人物,便成了文人向往的人格典范。实际上,魏晋人物是不愧为“风流”二字的。但在我个人,总觉得,文人那点才学,是靠不住的,也许不过银样蜡枪头而已。真正风流的人物,应该既有功绩又有文采,而这样的风流人物才是毛泽东理想中的;当然,毛泽东自身就合乎这种理想。毛泽东所惋惜的“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以及“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都是赳赳武夫,都有赫赫的功业。本来,他们已经因为这种功业而不朽。但是,他们依然有所欠缺,那就是“文采”、“风骚”。在我们古代,是非常向往儒将的,因为他们总给人一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而实际上,做到这一步,真是谈何易啊。建功立业,这是英雄本色;而文采风流,则是文人的追求,这二者能不能统一在一起呢?也许能吧,至少毛泽东做到了。有的研究者,在研究毛泽东的时候,专取他文人的一面,这样做虽然不是全无道理,但毕竟偏颇了些。毛泽东是文人,这并不错,但他决不只是文人,他真正的伟大的地方,是他的功业,而不是文人的特质。也可以说,他具有的是领袖的特质,至于文人的一面,在和别人比较时,可能是伟大的;但在自身,恐怕又是非常渺小的。毛泽东早就超越了文人,超越了知识分子。虽然毛泽东能够礼贤下士,但对知识分子,恐怕有许多偏见,甚至内心里瞧不起的。他不爱讲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对于知识分子的弱点,他是心知肚明的。他理想中的风流人物,决不只具有文采风流,更要建功立业的。当然我们在解释风流人物的时候,总爱讲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样讲,自然说不上什么错,但是,也说不上多么合适。在我看来,真正地风流人物应该是自觉地创造伟大历史的人物。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物在创造伟大的历史,并且知道自己在创造伟大的历史。创造伟大的历史,是建功立业;而自觉到创造伟大历史,则有赖于文采风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占尽风流,是委实不易的。在毛泽东那里,似乎以往的历史,都显得那么渺小。他那种压倒一切,舍我其谁的天地境界,将为世世代代的人们向往。也许,毛泽东是希望涌现出无数的风流人物的。当然,这个愿望,在他的时代,也变成了现实。有人讲过,共和国的得人之盛是远胜过汉唐的。共和国的得人之盛,会成为永远的神话;我们会从那英雄的群像中,寻觅出自己欣赏、敬佩的风流人物。但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历史会不会再创造出这样的风流人物,已经很难说了。史诗般的英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恰恰处在平淡无奇的散文时代。所以,纵然有什么文采风流,也都雅致起来,而再也没有那种压倒一切,舍我其谁的天地境界了。虽然天地境界,也即是审美境界,但这种审美境界,却是廓大无边,无比雄浑的。“欲与天公试比高”,永远在我们的想象中,但却是毛泽东时代的真实。战天斗地的豪情失却了,而中国也真正地和谐了。但是,我们这种和谐,并不让人悠然神往,反而使人觉得非常厌倦。我们也希望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可以出现自觉创造伟大历史的风流人物,但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却是“历史已经终结。”
(五)永远的魅力
很奇怪地,毛泽东虽然发动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知识分子那里,毛泽东却拥有着巨大的魅力。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有偏见,甚至在内心中根本就瞧不起知识分子,这是许多研究者所注意到的。但是为什么,他依然有那么大的魅力。毛泽东说过,知识越多越愚蠢,如果这话出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之口,我想,大多知识分子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的。但毛泽东说出来,为什么就显得那么深刻,那么正确,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呢?许多研究者认为,在毛泽东那里,有着民粹主义与反智主义的色彩。这大抵并不错。虽然民粹主义,不过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但毕竟出自内心的真诚。反智主义呢,自然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了,而这就直接导致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当然,现在已经把这项社会工程,贴上了专制的标签。但是,我依然以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知识分子,决不仅是有缺点,有弱点的问题,而且有着深刻的劣根性。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虽然深入灵魂,但大抵徒劳无功,这是很可以悲哀的。也正因为有了文革,毛泽东才成为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噩梦。但即便在这些做噩梦的知识分子那里,毛泽东依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毛泽东的魅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可以说毛泽东不只拥有着领袖的魅力,而且是一个魅力型的领袖。他最核心的魅力,我觉得应该是雄才伟略与文采风流的统一。毛泽东的雄才伟略是勿容置疑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是毛泽东让中国革命起死回生;同样是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他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让中国人真正地扬眉吐气。他的出现,让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得遇明主的感觉。当然,得遇明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但恐怕现代的知识分子,也有这种明主情结吧。实际上,得遇明主,也就是希望自己为明主重用。虽然毛泽东和知识分子有过短暂的蜜月时期,譬如百花时代;但是,总体来讲,还是磕磕碰碰的时候多。可以说,建国以来直到文革结束,毛泽东在文化上走的是一条文化批判之路。从批胡适,批电影《武训传》,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胡风的反革命集团,批黑八论,批吴晗的《海瑞罢官》,批林批孔,直到批《水浒传》,这是一条分明的文化批判之路,而在这条路上,分明地激荡着文化革命的精神。对于文化革命,人们的态度虽然日趋理性,但许多人却对它的恶果念念不忘。萨特曾经谈过,文化革命,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文革又确为中国所发明。实际上,说文革为中国发明,不如说为毛泽东所发明。但是,从根源上讲,毛泽东也是中国造就的,把文革的发明权归于中国,亦并不曾错。文革虽然作为灾难、浩劫被否定了,但是,它也会成为毛泽东魅力的一部分。我们爱讲,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波澜壮阔的。但这波澜壮阔的中国史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其实,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影响实在很小的。但是,只有一个事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那就是毛泽东的十年文革。发生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即是文革世界影响的明证。但是,中国以这种方式影响世界,是很难让中国人接受的。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理性地对待文革这笔遗产。也正是因为文革这笔遗产,毛泽东被有意无意的回避着,这种回避,当然是徒劳的,因为他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影响,决不只是政治的,更是文化的,甚至他已经重塑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他的文采风流将与他的雄才伟略一样,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他那浪漫的性格,他那理想主义的激情,他那反权威的精神,他那富有传奇的人生,已经成为永远的神话。毛泽东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上,留下的身影太过庞大。他甚至让许多巨人,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可以说,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没有毛泽东的中国,是无法设想的。因为历史的灵魂,就在他的身上。知识分子的苦难,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更何况,即便在知识分子的苦难中,毛泽东的光辉依然照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超越帝王思想的天地境界,造就了毛泽东的魅力,也激起了知识分子的无限神往。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