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共产主义思想看婚姻“关系”

火烧 2009-09-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1
本文从共产主义思想角度探讨婚姻关系,分析其作为社会细胞的属性,结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探讨阶级意识对婚姻的影响。

 

更多见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06448.html

http://vip.book.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23:51 新浪读书

分析婚姻要素:

我们在这里明确下婚姻的要素:是一种人的关系,与情感和性有关。

○婚姻是人的一种关系

下面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来分析婚姻关系,看看这种“人的关系”到底是如何一种人际关系。

婚姻是社会的一个最小群体,可以理解为最小的社会关系,有小品就说:婚姻就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婚姻细胞就组成了“社会”这个组织。既然是社会的一种表现方式,自然也摆脱不了社会的自然属性,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中上层建筑就是婚姻道德伦理,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阶级本质等等。

婚姻起初是男女两人的感情融合到家庭结合,以一定的物质基础经过法律登记并生活在一起。两人各自过去生活在两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经济物质基础,因为这个基础而又有不同的文化教育差别,意识形态差别,生活习惯差别,喜好差别。两个人的结合,自然会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上层建筑”,也就所谓的包含思想道德价值观等的意识融合,如果这个融合的过程不成功,发生分化,就是所谓的“离婚”——婚姻失败。

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从经济基础上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赤贫,普通收入家庭,中产家庭,富有家庭,也即过去划分的:贫下中农,富农,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一个阶级自然有其天生的意识取向,从思想意识来分,也即阶级利益取向。贫下中农,富农,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家庭的人,因教育和特殊环境的影响可能有或多少的大小差别,或者有点类似,但从本质上来讲肯定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不同阶层因为其经济基础的差异,人遇到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不一样,最终阶层意识形态自然有差异。从唯物主义来看,这个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人的阶级意识受到阶级的“客观物质环境”影响,阶级意识只是阶级物质基础的一个反映而已。意识只是事物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意识也不是磁盘里的数据,也不是通过父母基因拷贝天生就有的。

有产阶级人的意识,因为物质丰富,可以实现更好最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心理成就,因为物质生活需要持续,也就早就有产阶级需要不断补充不断增加自己的财富,这样才能延续自身的心理成就。从马克思理论里劳动、商品价值、交换的原理来讲,有产阶级都是剥削别人的劳动力才能获取自己的财富,这个过程可能是赤裸裸看起来不公平不道德的方式,也可能是在某个时期被认为合法很自然公平公正的方式,例如资本的运作等,但实质还是剥削别人来成就自己,最隐含的就是通过整体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一个群体通过在一段时期内合法的方式剥削另一个群体,而获得个人利益。因为有产阶级必须通过剥削的方式维持自身的财富,必然有其阶级意识,所以也必然保持这样一个“上层建筑”与之适应来稳固自己的经济基础,除非自己沦为无产者这样的经济基础属性发生改变,阶级意识自然也会变化。

无产者经济基础属于大众,或者远低于平均水平,其生活的水平也决定了这些人的思想意识,就是阶级本质的思想意识。要通过自己双手脑力劳动才可以获得收入,而且要不断通过劳动才能获取持续的收入,以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这些人从阶级本质上来讲,绝大多数的人,通过正常的方式,只能获得同样水平的物质回报,除非社会整体的进步外,几乎不可能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因为社会的大部分组成部分就是这些家庭,如果大家经济水平都提高了,那社会整体水平自然提高。要说明的是,可能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努力,获取了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例如:教育、彩票,社会关系等,婚姻也是其中一个。但这只是偶尔,几率是非常小。否则就是社会的整体进步,但社会的整体进步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几天几年就实现的。

在现代社会里,男女自由恋爱是普遍现象,双方来自社会的可能无产,可能有产,无产和无产,有产和无产,有产和有产的婚姻组合是一种自由现象。经过婚姻登记,男女生活在一起,一个新的家庭就组成,不管过去父母的家庭是有产还是无产,无论过去男女如何富有或贫困,结婚之后,双方财产共有,新的家庭只有一种形式:共产。这个新的家庭会形成一个的新的经济基础,这个新的经济基础必然需要产生一个的新“阶级”意识与这个经济基础相适应。于是问题就来了,男女双方的阶级意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形成新的家庭后所应该有的新意识应该只有一个,因为一种经济基础必然有一且只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阶级意识”这样的上层建筑,如果这个上层建筑不合适,必然影响到这个经济基础。对于婚姻,如果这个新的统一意识不能形成,婚姻肯定不稳定,离婚是必然。

所以婚姻阶段必须双方的阶级意识统一,而且必须和他们这个新家的经济基础相对应。

在现代社会里,男女自由恋爱是普遍现象,双方来自社会的可能无产,可能有产,无产和无产,有产和无产,有产和有产的婚姻组合是一种自由现象。经过婚姻登记,男女生活在一起,一个新的家庭就组成,不管过去父母的家庭是有产还是无产,无论过去男女如何富有或贫困,结婚之后,双方财产共有,新的家庭只有一种形式:共产。这个新的家庭会形成一个的新的经济基础,这个新的经济基础必然需要产生一个的新“阶级”意识与这个经济基础相适应。于是问题就来了,男女双方的阶级意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形成新的家庭后所应该有的新意识应该只有一个,因为一种经济基础必然有一且只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阶级意识”这样的上层建筑,如果这个上层建筑不合适,必然影响到这个经济基础。对于婚姻,如果这个新的统一意识不能形成,婚姻肯定不稳定,离婚是必然。

所以婚姻阶段必须双方的阶级意识统一,而且必须和他们这个新家的经济基础相对应。

这个统一的意识是什么?表现的形式该是如何?

我们不妨研究下马克思理论的继承者毛泽东思想,如果把马克思理论看作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道德情操实践,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劳动的认识,对金钱物质的观念,还有对其他包括男女平等的一些观念,这些我们可以从《毛主席语录》里看到。在那个时代,因为大家都崇尚这样的道德情操,出现了一批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这样的学习榜样,成就了当时世界精神上幸福指数最高的社会,每个劳动者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都充满着奉献的激情,充满着无比强大的工作热情。这个社会也是非常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换到微观共产主义社会——婚姻,如果我们也具有这样的道德情操,是不是我们的婚姻也可以很幸福?婚姻的幸福毕竟是体现在精神上的。

●婚姻内私对公:

对于婚姻这个“公”,如果一方有“私”心,不就成了损公肥私“拿大家”的思想?,这样会造成对另一方不公平?大锅饭的合理性要建立在全体人员思想道德都为公、善于奉献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大家拿”的后果必然严重。

●婚姻内私对私:

如果双方都是“私”心,不就是为各自利益进行的阶级斗争吗?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积累会由量变到质变,发生婚姻破裂是必然的。

●婚姻内公对公:

如果双方都是“公”心,不就是人人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男女双方互助友爱,彼此双方都充满着奉献的激情,对这个家充满着工作热情,婚姻能不和谐?这个不就是传说中大家想实现的:伟大的爱情相伴一生,天长地久?无论哪种爱的理论,无论在哪种爱情片或者有关爱情的故事里,爱的根本都是表现为:奉献、给予并非索取、享受。母爱就是真爱的一种表现,是爱的共产主义思想表现的最好例子。

总结婚姻的关系

婚姻作为一种人的关系是怎样一种关系? 它是一种建立在新的家庭经济基础上,为实现伟大爱情理想也就是家庭共产主义理想而在一起生活的同志式的共产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家庭是婚姻的结果,表现方式为夫妻、子女及相关亲属关系的家庭关系。

所以谁想让自己的婚姻稳定幸福,充满激情,让爱相伴一生,我们就得信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共产主义就是婚姻的本质,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就可以实现婚姻的幸福伟大理想。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并把婚姻幸福当成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它就是婚姻的信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