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真相”标签的真相
日前,云南省陆良县发生一起在建煤矿与当地村民因施工引发的纠纷,百余群众与维持秩序的民警发生冲突。28日,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禁用“刁民”“恶势力”等称谓,不得随意给群众贴“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小撮”等标签。(云南网)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告诉记者,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应重视改造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在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居高临下、判官断案,“官字两张口,说啥就是啥”的官话式表达,不仅无助于疏导公众情绪,无助于公共事件解决,反而时常起到激化社会矛盾、加剧事态发展的反作用;不仅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反而把群众与党委政府的距离越拉越远,甚至推到对立面。给群众乱扣帽子、乱贴标签的话语方式,不仅新闻媒体要坚决摒弃,也需要从文件、会议、报告、讲话等官方话语体系中努力清除。
媒体的责任是揭示真相,常用“不明真相”之类的标签,同样也反映了媒体本身“不明真相”的无奈。所以,“不明真相”之类的标签,虽然大多是通过媒体见诸公众,但并不是“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而是如同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说的那样,是“官方话语体系”产物,需要“从文件、会议、报告、讲话等官方话语体系中努力清除”。
我们注意到,一些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结果表明,在大部份情况下,官方爱用“不明真相”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对群众明白真相的恐惧。给群众贴上“不明真相”的标签,并不是希望群众明白真相,恰恰是为了藏匿真相,让群众“不明真相”。
官方话语体系中没有了“不明真相”也好, 媒体报道中不使用“不明真相”也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让群众明白真相的问题。所以,“不明真相”不仅仅是个标签,对“不明真相”标签的解构,止步于政府推卸责任、会疏离党群关系、把群众推到对立面,并没有从本质上撕破“不明真相”的标签,因而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让“不明真相”标签寿终正寝。
官方爱用“不明真相”,是权力长期失去监督的副产品,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思维定势,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政方式。解决“不明真相”的根本出路在于权力真正受到全面监督,对权力的监督需要政府的自律,更需要社会的他律。
所以,在权力监督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用“不明真相”标签,并不能消除公众的担心。因为,仅仅换一个标签就如同网民换一个马甲那样方便,离让群众明白真相依然十分遥远。
2009年8月29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