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黎阳的观点,必须彻底批判“文匪思想”
支持黎阳的观点,必须彻底批判“文匪思想”
多看多想
近来黎阳先生一篇长文《文匪治国国必不国》在乌有发表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经过一个多礼拜的讨论,引发了各类反对观点的大反弹,实在是精彩!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章批到了批到历代文人,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天生优越感的根子上了。
黎阳在文章里对文匪做了定义,所谓文匪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不劳而获的文人,通过给统治阶级做奴才来盘剥老百姓的人。而典型的文匪思想则是,“学而优则仕”,“劳心者制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依靠文化或者知识上的特权来掠夺他人的物质财富的剥削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今中外凡是文人(也包括当今的知识分子),不夸张的说,大多数都有这样的“文匪”思想,最多也只有程度上的区别。因此,黎阳的一句“自古文人皆文匪”,虽然尖刻,但是却并非偏见,基本上是客观的。
反观很多反对者的辩论文章,则是毫无针对性。黎阳的观点不是不能批,但是要批首先要直面对方观点,而不是歪曲对方观点。黎阳说的文匪思想,集中在“学而优则仕”。诸位觉得不对,应当拿出证据来说明如下观点即: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文人,没有或是不认同“学而优则仕”,并且他们出来做官以后都是为国家(哪怕是封建国家)和百姓谋利的而不是为自己。如果反对者有这样的证据,那么黎阳的文章和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可是,看遍最近反对的帖子,基本没有一个人拿出像样的证据来证明以上的观点。反而很多人举了许多个例,比如过文天祥,史可法等例子来说明,文人中也有不是文匪的。 我倒想问问,举这样例子的人你们看过黎阳的文章吗?看过就该知道,他文中,已经提到了象文天祥,史可法这样的人少,象秦桧,汪精卫,钱谦益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我再问问反对的朋友,到底是前一个团体还是后一个团体更能代表中国文人的整体水平呢?
再者即便是象文天祥,史可法,李白,杜甫等这样一些文人集团优秀的人物,他们难到是不认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制人”这类“文匪”思想的吗? 他们当然是认可这类思想的,也是维护此类制度的积极者。诚然历史的原因,我们不该苛求古人的行为要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是历史的局限性也不是挡箭牌,不能用这个挡箭牌阻止其他人反思和批判中国文人和文化里的反动思想。另外,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是,否定文匪思想(包括一些历史名人的思想),也不是把这样一些优秀人物都完全否定了,那是两回事。这些人物固然有文匪的思想,但是他们本身的事业和思想并不只有这些,只有把他们思想上糟粕否定了,才能更好的吸收他们思想和事业里有益的成分。因此,黎阳先生批的“自古文人皆文匪”是批文人集团思想里的大家都有共识的,“学而优则仕”,不劳而获等反动思想成分,并不是要否定什么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也有很多反动思想在里面,这样看问题才是比较客观。批判中国的反动文化和思想,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扬和继承优秀的部分,如果有人认为批判了中国文化里的反动部分就是否定中国文化,那么除非他认为中国文化只有反动的一面,否则就是思维上不健全的人。
下面我想再说一下,知识分子的问题。有的人说学习科学技术(理工科)的知识分子,不该算作文人。我看未必,在国外可能不是。在中国知识分子里,理工科也好文科也好,多少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文人。 为什么?主要是要归功,几千年的“文匪”文化的熏陶。无论文理,中国知识分子,几乎都认同“学而优则仕”,就算不公开认同这条,但他们的底线是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知识分子比工农群众优越。当陈永贵当总理的时候,不光是知识分子,就连普通百姓也未必认可,倒不见得是陈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陈没有知识分子的背景,不能一下子做总理。可是,当代有些知识分子一夜间从学者被提拔成高官,却鲜有反对者,甚至有欢呼的声音,称之为知识型官僚。为什么在中国社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说到底就是文匪思想在作怪,把学历和能力甚至和品德划等号。“学而优则仕”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面凝聚了几千年来的共同偏见,这个“学”在古代公认为儒学,现在基本上就被默认在正规学校的学习,“优”字在古默认为科举功名,在今默认为各色“学历”,“仕”古今一致就是当官做老爷。这样思想,不仅在知识分子,文人里,即便在普通老百姓里,至今也是那么普遍的。什么时候,这类思想大行其道,那么中国同西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就处下风。君不见改开以来,一方面大学生,研究生,高学历人员的数量屡创新高,科技创新却停滞,汽车零部件要引进,大飞机要下马?投资国际金融,基本一直在亏,发展对外贸易,搞到一堆废纸。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考公务员。这类乱象该算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了。
因此,我支持黎阳的观点,寸步不让,批文匪,批文匪的思想正当其时。只有彻底否定“学而优则仕”,“实践出真知”,“为人民服务”等思想才能大行其道,国家才能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