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拼音与《太公兵法》
鲁迅,拼音与《太公兵法》
最近一则新闻《人教社否认鲁迅作品将被剔出语文教材》给近来沸沸扬扬的争论泼了一碗冷水,似乎让热点话题有了些许降温。
在这里,并不打算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过多评论。因为即使鲁迅作品都被剔出,而喜爱鲁迅文章的学生仍旧会有其他途径阅读到鲁迅先生的全部作品;反之,即便是以鲁迅全集作为语文教材,而还会有相当多的学生是读不懂的。
读不懂鲁迅作品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国文基础薄弱,或者智商有欠缺,很多是因为对于不同时代的背景会缺乏直观的理解;而社会活动参与不够,缺乏足够的社会历练,又会对文章的内涵难以把握;对于语言的变迁,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也会产生生涩难懂,阅读不顺畅之感。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 – 鲁迅。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从日本归国。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通过鲁迅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当时部分麻木不仁的国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于新文化运动,因为他认识到了封建文人的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国人思想。这点从节选自《朝花昔拾》的《二十四孝图》可窥端倪。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
“但这些我都不管,因为我幸而还没有爬上“象牙之塔”去,正无须怎样小心。倘若无意中竟已撞上了,那就即刻跌下来罢。然而在跌下来的中途,当还未到地之前,还要说一遍:――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诚然,中国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确实存有很大弊端。归根结底一句话 – 学习门槛太高!
此门槛其实有两阶:第一是财力,其次是智力。
第一阶不用解释了,至于第二阶就需要用事物的两面性来探讨了。
相信很多人都津津乐谈于“鲁迅为标点符号索要稿费”一事。标点符号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什么封建传统教育会如此“看贱”标点符号呢?其实还是有些脱离不了“钱”的关系。
首先,自然是稿费。
其次,古代教书先生除了教读,释义,答疑解惑之外,教“断句”也是一项关键的看家本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便是现代文,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加入标点,句子的意思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因此,古籍上之所以没有标点符号,不是古人没有创造力,而是为了让这项“份内”技能充分“保值”,标点必须被“看贱”!
但是从反面来看,标点符号被“看贱”又是铸造中国人高智慧,锻炼智力的重要原因!因为“断句”训练可以增强智力,锻炼思维,提高智慧。掌握了“断句”能力的人,相信已经是相当聪明的人了。真不知道古人“看贱”标点符号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
因而,正是一代接一代的高智慧的沉积,才让我们今天享受到了唐诗,宋词,元曲及清小说等带来的心灵上撞击的共鸣。不可否认,童年的鲁迅,自然也入过私塾,识过文字,接受过“残酷”的封建教育,感受过“痛苦”的学习经历,幸好还算修得“正果”,东渡日本留学弃医归国之后,再经10年的时代,社会和人生的历练,终成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可惜的是,鲁迅有很多高声贝,优质量的“呐喊”,但似乎他没有想到过如何能降低学习的“第二阶”门槛,即使那把削门槛的斧子早已握其手中!
其实学习中最关键的并不是“断句”,而是“念读”。不能把脱口而出的字跟白纸黑字上的字一一对应起来的人,属于狭义的“文盲”。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由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的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因而能够以一个简单的发音体系来标注发音,未尝不算是伟大的发明!而拉丁系语言用音标标注单词的读音,日本语用50音图假名来标注汉字的读音。留学日本多年的鲁迅,既然有日本语的运用能力,50音图假名应当是不陌生的。而音标和50音图假名的功能根今天所用的汉语拼音又是异曲同工而已。但是处于受传统封建教育体系压迫的现实,鲁迅认为只有白话才能救中国,他的眼中似乎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憎恶,即便他自己早已久受其恩泽。或者我们只能善意的猜想,鲁迅也许自认为能力有限,从而弃斧转为撕心裂肺的“呐喊”。。。予恶乎知。。。
汉语拼音诞生后,随着“第二阶”门槛的削低,一定程度减弱了智力上的磨砺,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上,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无奈和无趣,最终抛弃传统国学。
相信全体中国人都以拥有华夏5000年灿烂的文化为自豪和骄傲;而有机会跟外国人接触的国人也一定不会忘记夸耀一下我们悠久的辉煌历史;更有甚者还可以去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隔着防弹,亦或是防爆玻璃,指着祖宗的遗物一边啧啧称赞,一边还痛骂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以舒胸臆。可是与此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今天我们所借以自豪,夸耀以及啧啧称赞着的灿烂和辉煌完完全全都是祖宗们所创造的?如今的我们为“中华崛起”的承诺又实实在在兑现了什么?如果有,如今之中国还至于落魄如此,成天往外搬祖宗牌位?诚应检讨!
对于经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先驱们,我相信他们于阅读《太公兵法》的能力尚有;而经过改革开放的滋润,抛弃传统国学已久的我们,予恶乎知?
当今之中国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反动分子和文人为虎作伥久矣。于外辱,唯有富国强兵;于内奸,而《太公兵法》之其要害者,无不中之!
现附录收有《太公兵法》的南怀瑾著作--《历史的经验》部分节选共察之:
“历史的经验,如果我们以逻辑的立场来看,这个题目的本身就是答案,因为历史的本身就是经验。如果我们以学术的观点看历史,所谓历史,全部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事的问题。历史的记载,不外人与事。从人的方面来讲,大概又分两个方向来立论,拿旧的观念说: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叫作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从事的方面来讲,西方文化现在是二十世纪,只有两千年,但在中国来说,已经上下五千年了,所看到的事,似乎有现代与古代的不同,假使我们对历史有真的了解,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它永远是这样的太阳、这样的月亮、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只是人的思想观念上感受不同,发生了情感、思想上不同的形态,我们中国人用文学来表达,就成了这样的诗句。古人主张多读书,就是在于吸收历史上许多经验。”
。。。
“第四点,再讲到苏秦个人,第一个游说失败,弄到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穿双破囗鞋,拿只破箱子,回到家里来,嫂嫂不给他饭吃,家里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种难受,是到了万分。因此苏泰重新发愤读书。所谓悬梁刺股,把头发用绳子捆起来,挂在梁上,身旁放一把锥子,等到夜晚读书打瞌睡时,头一低,头发一扯,醒了。再不行就自己用锥子刺自己的肉,如此鞭策自己用功。据说读的是《太公兵法》,把太公兵法读通了,于是再度出来游说诸侯。这次不再跑到秦国去主张打仗,反而跑到弱小的国家,等于今日世局中,受人侵略、受人宰割的国家,由燕国、赵国开始,组织联合阵线抗秦,不主张打仗,主要目的在使秦国不敢出兵。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战争的心理,都摸透了,果然成功了。这一下身佩六国相印,同时当起六个国家的行政院长,印都挂在身上走,随时拿来盖就行了。当时这位联合国的秘书长,还不比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他是有实权的,只要他说一句话就行了,国与国局势就受这样一个书生的摆布,安定了二十多年,这又是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他后来主张合纵,大家会团结?这是矛盾的团结,利害关系的团结,不是道义的团结。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和现代的情形又是一样。”
。。。
《太公兵法》之 中卷末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重敛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本节承上文,亦乃察微之术,外则观敌,内自讼也。凡居上不宽,则为下者必急躁刻薄。如是则税重规烦,民多戾气,此亡国之兆也。
本节以下,皆人君(领导者)察微知人之术,犹今之考核也。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凡人内贪欲而故示廉洁,以钓名沽誉。公事乡愿以结私恩,致令公私不分,典章昏乱。而对上则粉饰高呼,此乃官中之盗。一国政风如是,则国必不久。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凡政风营私结党,同恶相济,则贤良不安,小人在位,其国必乱。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囗相连。种德立思,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讠华讠宣,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本节言国之豪族,虽不在位,然蔓如藤葛,势可蕃天,或操纵经济,或干预人事,民受其欺,君受其蔽,臣不敢言。此犹言古之外戚,乃导乱之根本也。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本节言国之土豪,犹昔之恶讼,今之文化流氓也。此辈舞文弄墨,精通法律空隙,求一己之私欲,勾结恶吏,欺压良民,乃国之奸民也。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车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害。”
本节言国之政治,法令繁杂,冗员过多,规章之繁,莫可适从,法令之设,绳良民而利小人,则吏无官格,民轻尊卑,众乃离心,国受其害也。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本节言为君者,优柔寡断,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因循苟且,致奸佞当位,贤才逸隐,国受其损也。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本节言国之本弱末强,犹言昔之封建权臣,今之经济集团也,此辈连党勾结,以势相胁,上欺其君,下剥小民,此败国之本也。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其殃。”
本节言风气之流衍,当在位者一二人而已。昔楚灵王好细腰,女子有饿死者,唐太宗重诗书,唐诗乃成绝响。故上用佞幸,则讼风必盛。此辈孤假虎威,进退无节。刚愎自用,有功归己,有过诿人。政无原则,不察民情,一以己之忖度。法无典范,制无恒章,一以己之喜恶。法烦令行,政令拖留,民受其殃,国受其祸。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雍塞主聪,各阿所私,令主失忠。”
本节言人君之为小人包围也。凡大奸之人,必貌忠谨,伺人主之喜恶而浸语之。结党逢迎,上下其手,各阿所私。使上失其聪明,不辨忠好。历代君王,非大智者,鲜有不为其蒙蔽也。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贤儒,奸雄乃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本节总结全文。凡为上者,兼听则聪,兼视则明。故察纳众言,始能广其视听,知事理之征兆,窥忠奸之分野。任用忠贤,小人自退。明事理之演变,察历史之迁移,用旧崇德,事易竞功。征野之遗逸,验民情之好恶,国乃可治,其政必有可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政者,众人之事也。故国以民为本,政以民称便,苟如是,则不失民心,其政必淳,其德乃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