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谈判 北京岂能退让 网络时政文摘(92)
网络时政文摘(92)2009-08-08
中印边界谈判 北京岂能退让
国企巨蠹贪污 应该罪加一等
政策含含煳煳 投资市场怎能安稳
北京一片后奥运时代的荒凉 鸟巢水立方玩残游客
东方日报:中印边界谈判 北京岂能退让
中印两国昨日开始进行有关边界问题的第十三轮会谈。有消息称中方将在会谈中作出重大让步,中国外交部虽然予以否认,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如果北京以妥协换苟安,难免成为历史罪人。
中印边界争端,起源于当年英国殖民者划下的麦克马洪线,争端分成东中西三段,东段藏南近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肥沃,基本掌握在印度手中,中段二千一百多平方公里,双方各半,而西段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贫瘠,则掌握在中国手中。
印度对藏南地区势在必夺,几十年间不仅移民上百万,而且在当地修建大量军事基地,最近又调集十万军队进驻,并派驻最先进的战机。印度政要也频频「视察」当地,印度总统不久前还亲赴印军哨所,瞭望中国边防阵地,并勉励印军不忘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战争。印度派出的一些访华团中,经常塞入藏南地区代表,诱使中国承认印度占领藏南的合法性。
另外,印度还频频与美国、日本眉来眼去,频繁进行军事演习,藉美日向华示威。尼泊尔前总理普拉昌达日前揭露,「美印轴心」计划发动反华行动,甚至想利用尼泊尔领土对中国发起袭击。可以说,印度为了长期霸占藏南,对中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军事和外交斗争准备。
当断不断 祸害无穷
对于中国而言,藏南近十万平方公里是国土九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一部分,少了这块国土,整个国家就缺了一角。中国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藏南的主权,如果在时下所谓的和谐盛世、经济总量将要达到世界第二之际丧权辱国,今后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谁敢作出这样的决定,谁就是千古罪人。
中国在过往的边界谈判中,已对俄罗斯、越南等国作出不少让步,外界多有批评抱怨之声,如果今次再对印度妥协,国内老百姓很可能爆发抗议。一个政府如果连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都无法捍卫,又怎能赢得民众支持?
印度这几年为报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失败的一箭之仇,一直在厉兵秣马,整军备战,上至总统,下至士兵,都异常齐心,更有高级军官叫嚣,「中印十年必有一战」。与印度高度戒备、以战促谈的策略相比,中国显得太过软弱,中国外长不久前还宣称,近两年是中印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如此掩耳盗铃,怎能激发起国人的斗志,收复国土?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中印领土纷争纠缠几十年,再拖下去,对中国相当不利,尤其是国土在别人手中,一旦造成既成事实,再想收回千难万难。
中国外交的精髓,说到底就是一个「拖」字,甚么事情都往后拖,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无不如此,拖过自己的任期,将包袱推给下一任,这其实也是误国误民的表现。
太阳报:国企巨蠹贪污 应该罪加一等
内地国有企业负责人腐败大案近日连续曝光,这些国企巨蠹贪墨数量之大、造成的损失之巨,触目惊心,令人发指。对这些巨蠹,可谓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据内地媒体揭露,近日被中纪委双规的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康日新,传涉案金额高达十八亿元。在其主持下,中核集团挪用巨额资金炒股,在去年股灾中血本无归。为了隐瞒真相,康日新一边指使人员鼓吹盈利大增,一边又不断进行巨额融资,以填补坏帐。
更恶劣的是,康日新还利用近年核电大发展之机,在核电工程及重大核电设备的采购招标中上下其手,涉嫌收受跨国公司的巨额贿赂,泄露国家机密,造成巨大损失。
核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作为该行业的第一把手,掌握上千亿国有资产,康日新没有用手中的权力造福百姓、报效国家,反而将其当作渔利工具,让纳税人的钱白白流失。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命脉所在,国企一把手的作为事关民族利益,责任重于泰山,如果贪墨成性,视国家利益为儿戏,理应罪加一等。
权力无边 监督滞后
昨日刚刚被执行死刑的首都机场原董事长李培英也很典型,这位「机场大亨」在任职期间,贪污受贿金额高达一亿元。而前不久被判处死缓的中石化前董事长陈同海,贪污受贿金额高达两亿元,其中单笔受贿金额就达到一亿多元,创造中国贪官之最,而且,陈同海作风霸道,独断专行,每天公务接待费用就达四、五万元,陈同海自我吹嘘,称「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在接受调查期间,陈同海还拚命向海外转移资产,阴谋险些得逞。
中国经济改革,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资产动辄成百上千亿,这些国有资产的安全,很多时候往往系于一两个人身上。这些国企掌门人不仅享受比公务员高出几倍的年薪,而且还配备各种五花八门的福利待遇。他们手中的权力,大到想让谁发财就能让谁发财,想让谁破产就能让谁破产的程度,化公为私,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
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国家所有,全民所有,但实际上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中。这些国企负责人待遇如此之好、权力如此之大,使得很多省部级官员对此趋之若鹜,宁可不当书记省长,也要在国企中争一个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的职务。这一现象已是当下内地官场的秘密,也是跑官的新潮流。
国有企业负责人权力无边,但监督永远跟不上,名义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大型国企负责管理,但通常以利润论英雄,即便是虚假的利润也照收不误,帐面上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是烂帐一堆。所谓增值保值,其实是欺骗老百姓的鬼话。
东方日报:政策含含糊糊 投资市场怎能安稳
内地信贷政策微调由传闻到动真格的愈来愈确定。央行在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正式称「微调」成为政策调整一部分,在商业银行层面,建设银行证实下半年放贷目标二千亿元人民币,将较上半年大大减少。从市场角度判断,内地上半年放贷狂潮史无前例,无疑是难以为继的,下半年信贷阀门且不说「微调」,即使大调亦不为过,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信贷调整,而是政策宣示的含煳不清。
以有关建行下半年的贷款额度二千亿元为例,当初传出讯息后,有关方面不出面澄清,任由市场胡乱揣测,现在才确认这个额度,对市场讯息不加澄清取态瞹昧。此外,银行体系明松暗紧的操作,表面上央行继续唱「适度宽松」的调子,但上半年和下半年对何谓适度可能有不同的诠释。对政策宣示的瞹昧和飘忽,显示的是当局对资产市场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不希望资产市场形成泡沫风险;另一方面又怕资产市场回落,拆了经济复苏的大戏台。这种态度最终会害苦了市场。
现在央行表态「微调」,股市大跌恐怕进入恐慌性调整期,于是官方又开动嘴巴宣传机器,既诠释微调是由银行自主,同时会丰富和创新公开操作工具,官方又发布经济乐观预测,托市的意态呼之欲出。如果由此能发挥托市作用,也只会是短暂的,而且并无甚么益处,市场在政策含含煳煳中,要么极度乐观,要么极度悲观,将大大增加市场风险。资产市场涨到现水平,是位高势危随时交火棒的关键时刻,稍不好彩,股民在政策瞹昧、含煳情况下,如误信某些市场的传言或政策解读,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动作,接火棒机会颇大。
今次升市是政策及资金共同作用推动的,现在担心的趋向是,信贷放得快收得急。事实上近日的讯息,已在市场释出政策转向的预期,当银根转向收紧时,市场预期已足以抢先把价格推低。若出现大涨到大跌的钟摆效应,吃亏的还是普通股民。当局一直鼓动增加人民群众的财富收入,当股民纷纷沦为接火棒者时,非但没有收入,反而有财富损失,政府肯定输掉政策信用。
应当注意,内地资产市场的升市效应,其影响不只限于沪深,对香港股市、楼市,甚至对国际市场都发生影响。当中对香港影响显着,包括大把大把的现金来港购买物业,以及加入炒热港股。近期港股同内地股市的联动效应加强,也使港股对内地政策讯息尤为敏感。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明言,流入本港的热钱并不涉港元投机,而是追逐资产升值机遇。港股及楼市如追随内地政策调整,则本港市民难免与内地股民风雨同舟、共堕苦海了。
这种情形使内地的政策考虑,要放置于更广阔的视野。正如中国豪掷四万亿救市鼓舞国际一样,中国收紧银根也会影响国际,香港是反应最敏感的市场。内地政策含煳,香港市场就可能不明朗;内地政策波动,香港市场难免跌宕。内地政策不可持续,在救市之初已露端倪,资产市场泡沫既已形成,内地一方面退市策略欠奉,而另一方面政策又欠透明度,难以发挥疏导市场情绪的作用。若造成政策有政策含煳,投资者有投资者盲目,怎能避免出现重大市场风险呢?
北京一片后奥运时代的荒凉
德国之声 2009-08-07 14:55:19
北京奥运一周年之际,德国《南德意志报》驻北京记者走访了服务奥运的各类场馆,看到的是一片"后奥运时代的荒凉":
"共产党自称奥运带来了一亿多欧元的利润,但在一个经济统计数字和奥运体操儿童年龄都可以造假的国家,谁能相信这样的说法呢?反正在北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后奥运的荒凉',奥运后不久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使事情变得更为严重。
今年六月,北京的酒店入住率只有49.7%。订房收入比2008年少了28.1%。奥运前,首都的中心商业区高层办公楼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现在许多高楼空空如也。
但一个没有义务向公民做汇报的政权无需担忧这一切。党内大佬们此前早已谈妥大型房地产生意,这些生意私下很可能是争取举办奥运的主要原因。只不过这里或那里总要把一两个做得过分的人送上祭坛:在举行奥运帆船比赛的青岛,前市委书记杜世成奥运前就因收取一百万美元贿赂被捕。
经济危机给奥运后的北京蒙上了阴影
与北京机场董事长李培英相比,这真是小巫见大巫。李培英在奥运建筑热中把一亿元人民币、折合一千万欧元塞进自己腰包。今年二月,他被判处死刑,缓刑两年。"
《南德意志报》记者的文章也看到北京奥运给北京带来的积极变化。例如,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明显给北京增添了光彩","城市比以前绿多了,奥林匹克公园周围的住宅深受北京市民欢迎",地铁新线路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但北京的空气仍然是个问题:
"据市政府统计,今年上半年181天中,146天是蓝天,比过去整个十年还多。这是因为城市周边的小型钢铁厂和水泥厂中有一半在奥运期间关闭,后来因经济危机又长期停产。另外,蓝天并不一定证明呼吸的空气有益健康,中国有关当局一直拒绝测量空气中最有害物质的含量。有一天按政府说法空气特别好,但美国大使馆向美国侨民发出警报,声称当天空气对健康'有风险'。北京上空许多天仍然笼罩着厚厚的烟尘。但是,有关空气质量的新闻报道很可能使人们形成了新的环保意识,这样的进步无法测量。"
奥运一年后,中国的人权状况是媒体关注的话题。《南德意志报》的文章最后写道:
"外国期望奥运改变中国人权状况,这一梦想已化为乌有。因批评奥运入狱的胡佳刚刚在狱中又度过了一个生日。不久前,律师许志永被捕,因为他发表了一份有关奥运前西藏动乱的独立调查报告。彩色五环下的大型马戏团继续前行,现在又抬起了伦敦东部的房地产价格,但中国的政治犯仍然被关押在铁窗后面
鸟巢水立方玩残游客
东方日报综合报:今日是北京奥运举办一周年纪念日,包括官方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近日均报道,指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自昨日起免费开放三天。消息吸引大批北京市民及游客涌到该两场馆,准备免费参观。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昨天急急澄清,有关报道不实,市民仍要购票参观。事件引起民众不满,大批市民游客在场馆外鼓噪,炮轰当局管理溷乱,出尔反尔,失信于民。
指京奥一周年免费三天
北京《新京报》等媒体昨引述新华社消息指,在奥运举办一周年之际,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场馆设施,将从昨起免费开放三天。消息引起极大关注,新浪网等各网站纷纷转载,网友点击率居高不下。
受消息吸引,大批热情的市民和游客,昨天一大早便赶到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准备免费入场参观。不料,各场馆管理方却称,没有接到免费参观的通知,仍需购票。随后,奥园管委会发出紧急声明,指从未发布过「免费开放」的消息,媒体报道纯属不实,市民仍需正常购票参观。
事件引起大批市民和游客愤怒不满。有北京市民称,他曾为此亲自打电话给北京市政府,但政府亦以「媒体发稿发错了」应对,令他感到「政府失信于民」。由湖南郴州特意赶到水立方参观的一名游客也直斥「不可思议」,根本不该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外地游客称,本来愉快的旅程也被破坏,还令他们对北京留下不好的印象。
事后,部分游客无奈买票入场参观,也有不少游客拂袖而去。绝大多数游客指不管是谁出错,政府和奥园管委会都应顺应民意,让游客免费参观。
怕怒民生事 急调警戒备
为防民众鼓噪生事,当局加派警力维持秩序。在鸟巢外,民警、保安和交通协管员不停地向游客解释,安排游客买票,或疏导游客离开。一名交通协管员坦言,他原本不在鸟巢一带工作,是当局为防生乱,才将他从其它地方临时抽调过来的。此外,当局还赶紧在各大场馆外贴出「无免费参观政策」的通知,并通过广播提醒游客。目前,鸟巢的入场费为五十元,水立方为三十元。
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内包括鸟巢、水立方等建筑,自去年九月底开放以来,奥林匹克公园共接待游客二千六百馀万人次。另外,鸟巢今日将有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三万四千人集体太极拳表演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