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经济学边缘化的根本问题在于丰富和发展其理论

火烧 2009-08-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经济学边缘化问题,强调发展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提出通过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来解决边缘化问题,突出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经济学边缘化的根本问题在于

丰富和发展其理论

 

关山月

 

近日,在“乌有之乡”读了篇题为“刘国光/李成瑞/刘日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人谈”的文章,自觉值得一读,就此,粗浅的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发展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穷极思变,变化则通,通则昌,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不仅仅在于生产关系的和谐更在于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此,无论何时,树立发展意识和科学发展观是第一位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的绝对作用不可否认。但大多时候,思想观念的决对作用更为普遍,正如:过去女孩找婆家而如今女孩找对象,同时,不再以媒说之言父母之命使从或过于看重婆家条件之优劣、地位之高低有无,而是看男方本人修为和将有无前途而决,当然,也有看走眼而误其一生的,无论结果如何,说明观念在变,意识超前了,毫无疑问,这就是发展观,对社会个体而言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决定人生及其生活的去向,就经济学来说它将影响整个社会以至国家的命运。所以,转变观念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放,更重要的是如何形成正确思维导向且不受错误思潮的干扰并沿着幸福的目标路线勇往直前,如果偏离这个航向必然导致错误后果使得更多的人们处于生活的不快之中。实践证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否则,我们就象无头的苍蝇到处碰壁,找不到出路,更不会有出息。

 

二、用发展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必要性及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解决其边缘化问题的根本所在

 

过去我们总是在斗争中求生存,在奋进中促发展;如今的我们在矛盾中求共同,在生产力中求进步,这是世事万物生存的基本法则的两个不同阶段,自然界是这样,人类也是这样。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承认这一法则并为之付出努力,否则,边缘化甚至灭亡也在所难免。当前,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两大经济学阵营在我国均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为突出,正如刘国光先生所言:“现在越来越严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问题,首先要搞清两大前提:一是国际国内环境及其辨证关系。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有没有危机感和发展意识且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是因特殊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处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所决定的。我这么说,一定会有人出来反对,如果他们能耐下性子看完此篇,就不会说我的不是了,因为我的观点并没有脱离中国实际更没有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只是从发展观出发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及其理论而已。如果不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出路又在哪里呢?

 

关于中国经济的路子,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也有人主张回到老路上去,我个人认为,无论从国际还是本国实际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来看全盘西化和回归老路均不适合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国情,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西方经济学来说,它是少数人当家做主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经济形式,他所表现的阶级和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关系的矛盾很难被绝大多数中国无产者认可和接受,这是由无产者文化素质和权利预知能力的普遍提升所决定的。其次,中国年青一代虽多年受西方拜金思潮和自由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变化较大,但终因传统文化的主导作用对西方私有化总是心存芥蒂,尤其对高度集中的私有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因其生产力的高速运转使得他们的经济长期均处于高度“发达”之中。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劳动大众当家做主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模式,尽管生产关系多显优越,但生产力发展滞后,因而使其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之中。这并不是说西方经济学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多么高明,其实,他们各有优劣:一个是生产力的优势,另一个是生产关系的优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问题的解决也正在于此,在于取其优长补己短缺,然而,教条生搬硬套西方模式的做法是绝对行不通的。边缘化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常常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只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如何面对,是逃避还是积极应对,要取得理想的结果就必须积极应对,否则,结果会更糟。用什么样的态度,因人而异,要因势利导,没有固定模式。由此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解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的关键所在。

 

另外,国人思想上长期还存在着的一个错误认识:总以为阶级消灭了。实际上,自有了人类社会,阶级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消亡其矛盾始终存在着,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它所张显的方式及其程度不同而已, 一些人读懂了,还有一些人没能读得懂罢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总是变化着的,或阶级的或生产力的或民族的或供需间的等等,不可否认阶级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源泉,私有化经济是产生阶级矛盾的根源,而生产资料高度私有化是激化阶级矛盾最直接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这是由私有化进程(完全和不完全)和劳动力价值体制所决定的。而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普遍的主要矛盾,这是由人们普遍的不断变化中的生活习性、生活(存)理念及其欲望来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达了,物质文明的时代也会随之而来,私有化意义也随之降低了,阶级和社会矛盾也会随之调和。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这一点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不无好处。

 

三、完善生产关系和建立福利型社会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必由之路

 

无论何种社会,要缓和阶级矛盾,就必须从改善生产关系入手,使广大的民众或多或少的参与到生产资料的管理之中,为此,国家调控或制度化将起绝对作用,社会矛盾的调解最有效的办法是福利型社会的建立,这需要国家财富的积累,当然,这个积累就是建立健全福利制度。从长远看,无论是阶级或社会矛盾的解决都需放眼未来,着眼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根本,这是人类社会矛盾的共性所决定的。通俗的讲,生产力发达了,那时,我们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可言?所以,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首先从国际国内实际出发,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如:股份多元化并实行限股、配股政策——即国家、集体<土地入股>、投资者<投资股>、劳动者<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尤其是集体、个人的参股,特别是管理权于股权的相对分离等等)且有别于西方而显中国特色。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到了生存的关键时刻,要不被西方经济学挤到路沟里去单靠坚持和顽强是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发展意识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及其方式方法是根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