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障
《哲障》
谈哲障不得不先谈“中西马”,“中西马”是个什么概念呢?“中西马”就是没有一个总统而只有总理的世界,如果“马克思”就是真理,它就不会提出“中西马”的概念!前苏联和中国“文革”中绝对不会有“中西马”这个概念,为什么呢?因为马、列、毛就是真理,革命遇到了挫折,才不得不返看外部的世界,这是被动说。什么是主动说呢?因为“中西马”其实是一个三方竞争关系,但由于谁也赢不了谁,就需要达成妥协,作为“国共合作、中苏合作、中美合作、中俄合作”的行家,我们也可将其视为一种策略——伺机而战胜之;还可以将其视为一
种理论,一种无奈而不是无赖的理论,如果国际空间站初始时中国就有了“神七”,美国会拒绝我们吗?如果美国当时接纳了我们,我们还会这么快就有了“神七”和“预警机”吗?你这哪里是讨论学理?简直是开玩笑嘛!
不开玩笑,从学理上的讨论说,中国哲学教授们做作令人敬佩的西西弗斯的推石运动,凡讨论“道”讨论“真理”讨论“形而上学”讨论“本体”讨论“此在”讨论“中西马”的教授们,你总可以看到他们奋斗的臂膀——笔者从2002年底到目前,每天用一个小时读过《哲学研究》的每一篇文章,每每看到这种类型的文章到结尾时才慢慢有了一个精彩的仰头,然而正开了个头,一下子就不得不戛然而止,因为它已是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小段了,这并不是作者有意戏弄读者,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个在物理学上叫壁障,飞行上超越音速时有一个巨大飞行障碍叫音障,光速的30万公里/秒——的限制叫光障,广义的“哲学本体的研究障碍”或“哲学的障碍”叫哲障或学障(这应该是世界上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吧?),当然司机抛锚叫故障。哲学是目前惟一没有定义仍腆列学问之首的一门厚脸皮学问。随便点几个——《道医与术医》程雅君2008.5《哲学研究》:“唯有从哲理到医理,又从医理到哲理,双管齐下,才能正本清源,找到中华医道的活水源头,找到解决中医危机的突破口。由此可见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正想看作者选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没有啦!而细看文章本身,你不得不折服于作者对“中华医道”所下的功夫非常人可及!汪行福《从哲学到批判的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的后哲学解读》2008.1《哲学研究》:“一方面,我们生活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已经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文化特权。在这一时代中,哲学除了服务于理论家规范立场的自我澄清和理论的合理性潜能及其限度的自我反思意识外,无法真正的介入到人类自身解放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并没有改变,因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仍然是我们的任务。”为什么是这样呢?没有啦!这就是哲障或学障在制约几乎每一个攻坚作战的作者。
以前,我们都有“哥白尼的日心说憾动了上帝”,“康德、黑格尔犹如黑夜中的明灯”,“尼采宣布了上帝的死亡”,“苏联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对论开启了物理学新纪元”,“改革开放,西方哲学给我们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为什么这些理论有如醍醐灌顶的造福于我们每一个后人?因为它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条明路。它对于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使我们免于在黑暗中摸索。但是,正是这些仁人君子,至今也没有给我们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但是,在步步为营的道路上,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个明亮的路标;而在中国的土地上,位格上远远地排在后面的社会学家之所以能在哲学教授面前耍起了大刀,正在于压制创新的中国自春秋之后历代文化人中几乎没有有世界影响的哲学人物,如今的社会学家才能披着康德、黑格尔这些外国人的战袍耀武扬威,这就好比女人可以从叫花子一直找到皇帝结婚,而男人是耻于吃软饭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因为哲学教授是不好意思把康德、黑格尔这些外国人公开抬在肩上顶礼膜拜的(当然私下里会,但绝不会如社会学家将其称为我的兄弟,因为力量对比只能使他们的服从多于亲近);即使上了百家讲坛的人,也不是靠他们的学术水平立世,而是靠旁门立万,学术明星如果在历史上真的能存活下来,也不在于他的讲演而在于他们真正的读者不多的学术著作,但学术著作不能带来物质利益,所以国家养活很重要。某些靠水平靠作品养活自己的说法的只能对一半,因为曹雪芹能养活他自己吗?今天有超过他的吗?没有!这从反面说明了“哲障或学障”的重要性,西方之所产生了海德格尔等新一代大哲,靠的不是踏进真理半步,靠的是围着真理兜起了圈子,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迂回包抄而已,而站在真理的内部,可以清楚的看到历史上的大人物每一个人的脚都踏上真理的最外面的一圈,只是这一步仿佛定格在了永远,任你是谁也别想再进一步,真理的转盘一转动,能爬上去的当然都是能人或伟人,但能爬进去握住中心杆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有三个人从口气上似乎已经解决“哲障或学障”这个问题,这是《哲学研究》杂志的最新动向,不管其成功与失败,起码从口气上,我们中国公开发表的哲学论文在“道”、“真理”、“形而上学”、“本体”、“此在”、“中西马”上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声音,这是我们不得不佩服的一种重新崛起的学术自信心,但行文内容,仍得经过仔细的剖析才能作数。一、《关于意识指称的严格哲学确证》作者崔平,2008.9《哲学研究》:“把普遍‘某物’的上述三种特性与已经发现的‘意识’现象或者说人们关于意识的常识见解——特殊存在、依赖他物、主观任意性——相比较,可以断定,在存在断言形式之内即停留在断言层面而不超越断言之外所断定的存在——‘某物’,就是通常所谓意识之所指”。“上述意识指称优越性在于,它直接切中了意识存在,并且由存在断言作为存在条件,从而打破了心理学式的意识存在构造所包含的斯宾诺莎式的‘观念的观念’循环。更为重要的实质性认识价值在于,这一看似空洞的逻辑思辨结果,具有把意识哲学继续引向深入的潜在力量,即它凭借产生自己的认识过程而获得的自身的逻辑普遍性,完成了在意识指称上从特殊心理体验性的描述到普遍逻辑把握的转变,从而给意识哲学的起点赋予普遍性和确定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为意识具体地确定了‘绝对普遍性’,它在构成内容上将导
致‘绝对规性性’这一存在上的逻辑属性,为进一步把握意识的普遍存在属性的思想和分析基础。”这一“看似空洞的逻辑思辨结果”,“为进一步把握意识的普遍存在属性的思想和分析基础”,从愿望上讲是美好的,从意识的推进上也是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但意识到底是什么?结果在哪儿呢?没有,那么,作者作的努力跟康德、黑格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没有,我们只能等待着听作者说“请听下回分解”!二、《真理标准问题的再思考》作者王南湜,2008.9《哲学研究》:“有了总体实践或人类直解生存本身所提共的人类基本活动结构(包括纯粹思维形式)的客观有效性之根据,并由社会对个体输入这些形式,且通过对于命题主体间可传达性、可证明性和可重复经验性的要求,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思维形式是由直接与自然相关并以人类的直接生存为证明性的实践总体作为其客观有效性之根据的,这种有效性保证了知识的真正客观有效性”。“这样一种真理观,即一种对知识客观有效性问题的观点,是基于人类总体或生存的明证性的;它既超越了独断论,又超越了了实用主义”。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从马克思到康德的循环论证问题虽不新颖,到确实是一针见血,我们似乎看到了真理的曙光,但大概一读,就知道了他的根基就在于“有了总体实践或人类直解生存本身所提共的人类基本活动结构(包括纯粹思维形式)的客观有效性之根据”,而人类的“总体实践或人类直解生存本身”从哪里来的呢?没有交代,(再添一个新的循环论证)人类本身成了前提,而人类本身又是一个结果,只是偷换了一个个体的人和一个整体的人,不错,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确实不一样,可是整体的人不会是从天上掉下的吧?总得有一个个体的圣人在先吧?这又跟鸡与蛋互生的情况类似,既然类似,不又是一个循环论证?既是循环论证,它们的“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从何而来呢?没有,等下文再告诉你!既然要等下文再告诉你,那“这样一种真理观,即一种对知识客观有效性问题的观点,是基于人类总体或生存的明证性的;它既超越了独断论,又超越了实用主义”我们岂不是又等了一个画饼?如果我们继续问一声——
1.海德格尔的“人作为‘此在’,并不是一开始就处在与世界对立的地位上的,他首先是一种‘在世界的存在’然后才发展出主客体分化”,是否牛马也是如此分化的呀?
2.维特根思坦“认为一个世界图式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或一套信念”那么动物在生存中也有“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或说万年以前的人类也有“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是否人就与动物一样了?
3.“我们可以将实践理解为略同于经验主义的感性经验的概念”,那你的感性经验从何而来呀?动物也有感性经验,怎么就你人类可以“是指人类感性活动或生活世界的总体”?动物就不能指动物感性活动或生活世界的总体?
4.既然“对具体认识而言是是先验的思维形式或认识活动的规律”,怎么又“是由人类认识活动从属于生活实践总体所决定的”。先验何来?又如何转成总体的呀?
5.没有了基础,你的初步论证了一种实践哲学的真理观,与空中楼阁的差别在哪里啊?
6.恩格斯的《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黑格尔)还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是不能通过发现所谓绝对真理来达到其智慧的顶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说自己是这个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同理,王南湜的“实践哲学的真理观”“它既超越了独断论,又超越了了实用主义”离绝对真理也就不远了,怎么又会是“是基于人类总体或生存的明证性的”,到底是群体生存总结出来的还是个体领悟的?即,是形而上的抑或是形而下的?
同样的,三、《“错觉论证”与析取论》作者王华平、盛晓明,2008.9《哲学研究》“比如,色样1于是主观上不可分的辨的,如此类推,直到色样99与色样100也是主观上不可分的辨的,但色样1到色样100的却是主观上可以分辨的。如果共同种类假设是对的,那么,感知者关于色样1到色样100的知觉经验就都是相同种类的。然而,他关于色样1和色样100的知觉经验却是不同种类的。这个实例表明,心理状态的种类并不能由它的现象特性来确定。而当主观不可分辨性与类型的同一性分离后,共同种类假设也就不成立了”。首先,你怎么就能排出1-色样100的呢?你本身就无法知道颜色这件事本身,知道颜色这件事也是因为你的错觉产生的比对,这就与前面提到的王南湜的“有了总体实践或人类直解生存本身所提共的人类基本活动结构(包括纯粹思维形式)的客观有效性之根据”是一个道理,本身就是需要提供论证的,因而是靠不住的。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心灵与世界之间的通道原本就是畅通的。如果世界确实在那儿,心灵就一定可以认识它”。岂不成了无根之木?最简单的例子,明太祖的重孙子,一辈子被囚禁深宫,他怎么能排出1-色样100的呢?他什么都不知道,他要想知道,必得有人教才行,鸡生了蛋,鸡还得教小鸡!
莫里斯·梅洛—庞蒂道:“胡塞尔在最后几年里说:‘严格科学的哲学的梦已经完全结束了。’哲学家不再能够有意识地吹嘘一种绝对根本的思想,也不再能够妄称对世界的理智拥有与概念的严格。”“胡塞尔已经明白这一点:我们的哲学难题是让概念开放而不是摧毁之。”看来这就是悲观派的宣示!还有就是寻觅派王小东说:“作为一个终极哲学,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究竟孰优孰劣,是很难回答的,天意难知,谁知道万年以后是怎么回事?”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可预见的将来,西方科学思想的优越性。”最后又矛盾的说“如果现在有人质问:你要开启什么样的时代?我还说不清楚,如果有人说他能全说清楚,那才是骗人,但一个新的时代一定会来,这一点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相信,21世纪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多半将出在中国”!王小东仿佛喝醉了酒,呵呵,实际上真理是一个金字塔,越到顶端越窄,回旋的余地不大,而哲学就是一个个金字塔的台阶平台,赫拉克利特、周公可以搭一个50分的平台,老子、苏格拉底可以搭一个60分的平台,马克思、杜威可以搭一个70分的平台,每个被压制的人都可以想自己可能就是那个塔80分平台的人吧(包括中国特别卖力的王大有等人),一旦都能出版,肯定会有比较,一比才能真知道谁是真正的英雄,呵呵,压制的坏处是不能见光,好处则是导致每个有个性的人自我评价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呵呵,当然,王小东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这个人存在!
你说了这一通,你有什么办法吗?话不能这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如果真的要问我能不能拿出来,我说能拿又不能拿;能拿是确实有,不能拿是因为根据国家版权局发布的《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作品,作品登记机关不予登记:1、
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2、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3、
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它就能判你《**真理》的死刑,虽然追求真理是江姐等革命志士的一种理想,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从基层来讲,学术明星也说过:“时代不需要大师,我自己还是具有大师可能性,但我不做这个梦。时代不需要,(现在)幸亏没有大师。(中国人)从几千年的圣人崇拜情结走出来,这是中国走向现代的标志”。哈哈,一个女排就能拯救一个国家的自信,一个“诺贝尔”更足以弄疯中国人,远在“诺贝尔”之上的大师“(学术明星们)自己还是具有大师的可能性,但我不做”——真的无人想当?(笑谈,只有水平不够的人,哪有不想当的人,特别是已经成为握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有人说“因为他自己不是大师,才会说中国不需要大师,因为一旦中国有真大师出现在政治智慧等行业,那么,还有这类人利用盲目的抄搬套用去骗人的市场吗?!?是否在当代中国能够出现政治智慧的大师,他这一类人就是想阻挡也是无法阻挡的”。这有点象吵架,不过不吵架的大度本身只会产生于水平的不相等而绝不会产生于水平相等,水平相等就不是“大度”而只能是“忍让”!不过学术明星说的“自己无党派无信仰,而且十分不愿意用‘信仰’、‘启蒙’一类带有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色彩的字眼”中的这个“无党派无信仰”值得玩味,其间也多少透露出有点无奈!龚自珍《已亥杂诗》:“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说“道”、“真理”、“形而上学”、“本体”、“此在”、“中西马”是狭义的“哲障”,那么,各国政府所设立的各种讨论禁区就是广义的“哲障”。一个狭义的“哲障”就弄死了包括老子、孙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等无数哲学前辈,那么广义的“哲障”岂不更厉害?
多余的话:“从哲理到医理”,哲理既明,医理能跑到哪里去?本体既明,真理还能藏起来?形而上学既明,此在还能躲起来?
众所周知,真理是客观的,并不会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么,放弃中国人最先发现的《**真理》而试图找到自己的真理,无异于缘木求鱼,要求真理之鱼,最终还得找到水下。
近现代哲学第一人笛卡尔说:“不过在往古来今,许多天才都曾努力找寻第五条达到智慧的道路——比其余四条确定万倍,高妙万倍。他们所试探的途径,就是要寻找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且由此演绎出人所能知的一切事物的理由。哲学家的头衔多半是授与这一类人的。我觉得,直到现在还不曾有一个人完成这种事业。”也可以说是自笛卡尔以来直到现在的哲学为科学作真理辩护的努力并未成功。“哲学既包括了人心所能知道的一切,我们就应当相信,我们所以有别于野人和生畜,只是因为有哲学;而且应当相信,一国文化和文明的繁荣,全视该国的真正哲学繁荣与否而定。因此一个国家如果生下了真正的哲学家,那是它所能享受的最高特权。”。
1.《道医与术医》作者:程雅君2008.5《哲学研究》73页
2.《从哲学到批判的社会理论——对马克思的后哲学解读》作者:汪行福2008.1《哲学研究》22页
3.《关于意识指称的严格哲学确证》作者:崔平2008.9《哲学研究》76页
4.《真理标准问题的再思考》作者:王南湜2008.9《哲学研究》8页
5.《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作者: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21页
6.《“错觉论证”与析取论》作者:王华平、盛晓明2008.9《哲学研究》93页
7. 《哲学赞词》莫里斯·梅洛—庞蒂113页
8.《天命所归是大国》江苏人民出版社,作者王小东 88页、89页、141页、147页
9. 《笛卡尔思辨哲学》九洲出版社49、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