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实质是儒学

火烧 2009-07-2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6
文章分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实质为儒学,指出其内容融合道家、佛家思想,但核心服务于儒家父权夫权观念,强调清静之道与社会秩序的关联。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批注:这节与《老子》意接近,属道家语)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批注:这节自“夫道者有清有浊”开始有违《老子》意,老子从未说过“道”有清浊之别,“道”有清浊实质是为男清女浊做前提准备。男清女浊则实是儒家的男尊女卑观念,非《老子》之意。)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批注:这节则更加明显为儒家的父权夫权做辩护了--“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清者、动者实质是“男者”、“父者”,因为他们是“浊者”、“静者”的本源和基础。只有清者、动者这些本源清净了,天地才会清净。只有父权夫权得到伸张,世界才会安宁。完全不合《老子》贵母、扶弱、抑强之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批注:这节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中常有之观念,是中国黄老道家固有思想之一部分。)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批注:这节是引佛家语说明世界本体性空寂灭)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批注:这节是用佛家语说明《清静经》清静之意)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批注:这节是进一步说明用佛教思想彻底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才能所谓“得道”、“传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批注:《老子》分上士、中士、下士,但从未说过“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之类话语,上士真的无争吗?民众的观念是“乱自上生”,上层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财富而经常导致天下大乱是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重要原因。“上士好争”才是天下不清静的原因。)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批注:这节意思很明确,“不明道德”的是执着于追求道德的下层人民,而不是上层统治阶级。“上德”、“下德”是盗用《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文句,又故意篡改《老子》语的真实含义。《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原意是:太上古老的德行都是自然而生,自然到不知道什么才是德行,高尚是其本性,没有一点故意和做作。比太上古老的德行逊色一等的德行是还知道自己要有道德、要行道德,有故意和做作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是无德。《老子》中“下德”之本意并不是下层人民的道德的意思,而在《清静经》中则变成了这个意思。)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批注:这节的意思是下层人民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他们有妄心,追求贪欲。如果放弃追求贪欲、不执着就能够得清静之道。其实质就是要人民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抛弃对现实世界幸福的希冀,因为那会“忧苦身心”、“常沉苦海”。最后则是要求人们如果想悟道就得学习《清静经》忍受现存的统治秩序。)

   从上面对《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批注,大家可以看出,道教经典《清静经》是儒释道三家思想杂糅的产物,非纯道家,也非纯佛家、儒家。其中的核心内容则是帮助加强儒家正统思想的统治为目的的。道家语和佛家语都只是皮毛,儒家才是骨肉灵魂。《清静经》与《老子》内涵相去甚远,绝非祖述老子之意,也绝不可能是老子所说。《清静经》是后世道教徒篡改《老子》文意,杂糅佛家语录,以太上老君所说经典为名,参赞正统儒家统治秩序为鹄的。

注:蓝色字体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文中略称为《清静经》,红色字体为批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