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民族國家與抽象華夏認同[和谐版]

火烧 2009-07-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討中國民族國家建設與漢文化主體性,強調宗法倫理與血統觀念在維繫民族認同中的重要性,並分析多民族國家的長期性與漢族的主體地位。

民族國家與抽象華夏認同

用西方術語來說,中國的前途在於是否能過渡到民族國家(用官方術語,就是民族融合)。但這只能是一種務本的民族主義。如果我們的民族國家建設不依靠中國文明的主體,也就是經學(一般歸入儒家)理念。那不過起初各執一詞,繼而一團散沙罷了。對於民族問題,有兩點必須承認:1、我們是多民族國家,且將長期如此;2、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文化是中國的最高文化,並將永遠如此。所以,民族國家的研究,必然建立在漢族文明,及其維護周邊民族抽象認同的基礎上。考慮到現代的民族概念一般以血統、語言、文化為特徵,我們一步步展開觀念:

1、血統。就歐洲言,納粹(種族主義)之前,所有民族都不太重視血統。因爲包括同樣語言與文化的民族,可能分爲許多的邦國整天打仗(希臘、德國)。而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若干民族卻可能雜合在一起(如法國)。中世紀人所考慮的是宗教迫害、領主戰爭,以及抵抗蠻族。直到人文思想的誕生,民族語言才獲得了獨立。而民族感情,卻最終要靠拿破侖、俾斯麥的戰爭,把民衆凝聚起來。亞洲也是如此,北方民族的征服往往是殺光男人,搶走婦女和幼子。他們絲毫不在意異族婦女會打亂自己的血統。並樂意收留異族的幼子作爲養子,甚至因爲異族養子的優秀,而把政權拱手相讓(不要忘了悼武天王的故事)。一如歐洲的王室相互結親,而不顧及語言障礙。同樣,蒙古小汗、臺吉也往往都是叔侄兄弟(匈奴汗還曾自稱大漢皇帝的外甥),缺乏輩分的觀念,使得這一切見怪不怪了。古代的日本王素來以太伯後裔自居,民衆亦流傳徐福的神話。而中國南方的部落(如苗族),則認爲與漢族本是兄弟。所以,對民族而言,重要的並不是血統,而是宗法(或者西方人看得懂的:家族倫理)。

2、宗法。比如古代蒙古人,他們規定男人可以隨心所欲多娶妻子,但第一個妻子是最尊貴的。正是這一倫理,使得蒙古北歸之後,依然保持了大汗(黃金家族嫡支)的控制能力,直到陸沉之際。如果沒有這一(在我們看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宗法,蒙古早就風雨飄零了,絕不會有四十萬巴圖魯的口氣,當年盛極一時的奄答汗(大明順義王,北元的侍衛小汗),也不過控制三萬戶而已。同樣的,另一個遊牧民族,建州女真,也沒有因爲不斷娶科爾沁草原上的蒙古女人而改變了他們的民族觀念。甚至,本來人口不足十萬的他們,並沒有因爲與蒙漢旗人的聯姻而失去民族。這是爲什麽?因爲宗法,他們還記得自己的先輩是干什麽的!

3、近祖。需要注意,漢族當中的一些宗族,依然明確自己的祖先不是漢人。比如鮮卑諸姓,還有可考的大明内遷蒙古,以及歷朝流入中國的西域人。甚至,還有金兀朮的後代。但是,他們雖然慎終追遠,卻依然以漢族自居。爲什麽?因爲這個宗族的始祖或許是外國人,但此後的先祖早就成爲了地道的中國人。按照中國的宗法,近祖自然比遠祖親,所以師法近祖的原則使他們成了漢族的堅定成員。這是家族文化的意義。

5、語言。前面說到,語言並不是關鍵,對於中國尤其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清廷干涉與近代西方侵略,中國周邊全部是漢字國家(中國境内南方民族使用漢字參加科舉,北方蒙古西藏亦略有慕華傾向,朝鮮、日本、安南有民族記法,但通用漢字)。但語言卻不能直接溝通(内地閒亦然)。即便西方,德語的統一是晚近的事情,中世紀英國貴族不說英語,法國有科西嘉、普羅旺斯方言,俄國貴族曾流行法語。但是,軍事政治的統一磨滅了語言的差異;貴族亦沒有因爲語言的效仿而背叛自己的民族。今天的恐怖分子和分裂分子,也往往擁有精通幾種語言和現代科技的素質。

6、文化。需要注意這是很複雜的觀念。比如中國人的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有中心結構。在古代,信仰佛老,乃至景教、回教都是個人事務。但在寬容的背景下,每個人實際是把個人文化選擇,限制在個人範疇而已;在公共生活中,中國人所遵循的都是自古傳承的華夏禮制。也由於這種寬容,當時的朝鮮、回民、内遷民族、西域民族,以至部分關外部族都在公共領域認同了中國的民族、政治共同體,以中國自居,以中國為榮。直到今天,許多人選擇了信仰道家、法家、墨家,乃至自由民主主義、左派社會主義,但仍然能夠認同相對獨立于百家的華夏禮樂,乃至於經學(一般來説屬於儒家,但百家站在華夏文明的角度,也樂於作爲經學[先王之道]加以接受,而不認爲是儒學)。所以,文化自身未必是排他的,而是具有層次性的。中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要求,就只是遵奉華夏正朔,即承認天子,及其禮樂文明的崇高地位。然後,他們根據自己的情況保留自己的習俗,或選擇歸化;而中央政府從不強求他們接受漢族文明。比如奄答封貢後,朝廷一直支持切切慕華的三娘子,從而維護了四十餘年的和平交流。而三娘子對蒙古的政策是推廣佛教(黃教),雖然她曾有過守志的漢化念頭,但還是在明朝總督的強求下,按照蒙古習俗再嫁順義王,以約束諸部。在這裡,對中國的認同,卻是以對本族的因地制宜表現出的。顯然,從共和國(而不是單一民族)的角度講,這是一個很好的共同體實例。另一個就是朝鮮李朝,大明神宗在助之禦倭後,不留一兵一卒,仁至義盡。迨陸沉之後,李朝則以孤臣孽子自居,依然崇奉大明正朔。歷史並非只有冷酷的角逐。對於三娘子,蒙古有自身的宗教、習俗;對於李朝,朝鮮有自己的封疆,但是他們卻能夠站在明朝的立場上,這就是超越宗教、習俗、各自發展道路的抽象文化認同。

8、抽象文化認同。對於中國這種古典國家(更接近Empire,而不是republic),確立以華夏古典文明為中心的抽象文化認同(可稱爲華夏認同),是維護穩定的關鍵。對内,他強化我們的集體榮譽感;對外,他保證我們的周邊安全和市場價值。反過來說,不以具有千年傳統的經學(實際可以籠統稱爲儒學)為中心,也不可能建立起抽象文化認同。因爲如果我們聽任英語思想的汎濫,最終不過是造成了對英語文明的抽象認同;其結果,是我們成爲美國的附庸(即便不是政治的也是經濟的和文化的,不要忘記臺獨的土壤)。

9、抽象華夏認同的要素。

第一,每個公民在個人領域享有各自的宗教、文化、宗法自由;但在公共領域尊重周圍各人的共有習俗,以及相關個人的具體選擇;同時認爲華夏傳統(尤其是如五方之民異性,懷遠能邇,入華夏則華夏之的理念),是各民族利益的最優方案;而個自的民族策略,不能與其他民族乃至整個共同體的前途相衝突,而是能是爲了更好地維護共同體。

也就是說,我可以信仰儒家也可以信仰佛教;可以信仰黃教,也可以信仰禪宗;我可以傳教,也可以批評其他教派,但我不能在公開場合挑起宗教糾紛,或者強迫某人信教;亦無權因爲自己信仰天衣派,而在漢族地區赤身裸體。我可以認同漢族倫理,也可以保留南方民族的不落夫家,也可以維持古代北方的收繼婚;但我不能要求南方民族必須建立嚴格一夫一妻制(夫權)家庭,也沒有權利在漢族聚居區宣傳他們無法接受的婚姻形態;同樣,即便我生活在具有收繼婚風俗的地區,也不能強制佔有寡嫂。總之,個人事務無權與公共習俗衝突,個人自由不能強加于他人之上。同樣,如果我是一個蒙古人,我可以崇拜成吉思汗;如果我是一個滿族人,我可以懷念天命大汗。甚至,我認爲從本民族角度講,恢復母語、推廣佛教,是遠遠超過學習漢文明的要務。但是,這一切應當是爲了教化本民族(如正確理解老滿文檔),從而更好地與周邊民族和平相處(如借助黃教);而不是爲了破壞共同體。

第二,每個公民有自己不同的社會理念(政治、法律、經濟),但應當以符合華夏歷史的制度(如科舉制、言官制、廷議制、首輔負責制;家屬相隱、地區宗族行會習慣法、調解原則;自由經濟、關鍵資源專賣制、抑制兼并、禁止壟斷等),為默認中心。

也就是說中國公民可以信仰諸子百家,可以信奉自由民主、社會主義、法團主義、無政府主義,可以推崇羅馬法或宗教原教旨主義,可以希望完全自由經濟、計劃經濟、牧場經濟或宗教裁決……但是,這一切是爲了完善華夏古典政策而進行修補的技術,以及個人的操守。也就是說,假定你的社會理念是西方的自由民主,那麽你可以呼籲借鑑投票或全民公決的方式落實言官、廷議,以及官員任免。可以呼籲科舉中增加西學内容,可以對大衆進行公民權利的啓蒙。但是,你應當承認中國的制度應當建立在科舉制與廷議制的基礎上,而不是立刻照搬美英模式(當然,這種認識也是民主觀念應有的操守)。就如同你如果是美國人,則支持自由民主,可以表現為要求政府進行憲法修正,完善大選監督,反映民衆意志,教育民衆參政……而不應當是推翻兩黨制(推行多黨競爭,或者廢除黨派),顛覆議會或建立議會制,提高少數族裔席位或給予優惠政策……因爲相對于思想家的政治試驗,一個國家需要的更是穩定帶來的民族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來源於歷史造成的制度,以及因爲歷史而民衆普遍認同。

第三,對於漢族和漢化民族、慕華個人,則不能停留在抽象認同,而應起到傳承華夏文明(即經學)的作用,以維護共同體的核心。

我們不妨按照民族平等的精神,把民族視爲個人。那麽抽象華夏文明則就是這些“個人”的社會契約。要知道,用暴政取代契約,和不許人們締結契約,都是對公民權利的褻瀆!所以,爲了所謂民族平等而敵視華夏文明的“去中心性”做法,與其說是承認各民族的權利,不如說是剝奪了他們作爲共同體一員的資格。我們的政策是“民族融合”,但這不是人口或者文化的融合,而只能是感情,也就是認同感的融合!周邊民族的認同固然只需要建立在抽象的價值取向上。但這一取向仍然不是憑空產生的,在古代,是由於信任華夏文明的博大胸襟和中心地位。那麽在今天,依然需要中心性的鞏固,與更好的澤被殊俗,來維護周邊民族的信心。否則,就是中國讓他們失望,讓他們失去了公共契約,失去了家園!

總之,我們承認一切個人與民族的權利與發展,但對華夏的抽象認同必須建立。因爲很顯然,如果從地圖上拿掉漢族區域的話,那周邊民族將無法連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歷史交給中國的責任,維護這個共同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